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地域文史纵横(精)/百家文库

  • 定价: ¥68
  • ISBN:9787506870450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页数:236页
  • 作者:蒋成德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蒋成德著的《地域文史纵横(精)》,古代写了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和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徐州的关系。现代写了郁达夫、盛成、臧克家。对这三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着重聚焦于在抗日战争初期徐州会战时,他们到徐州劳军和对徐州会战的报道。至于中国将军黄樵松与美国将军史迪威,也都与徐州会战这段历史有关。书虽古今纵横,而内容则完全围绕徐州这个中心地域展开,是一部缩微的地域性文史著作。在此之前,似尚未有一部如此性质的专著。从对历史遗产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个视角来说,地域性文史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内容提要

  

    蒋成德著的《地域文史纵横(精)》是一部地域性文史著作。从宋元到现代,撷取了徐州史上有代表性的名人,试图以一点反映全面。

作者简介

    蒋成德,江苏阜宁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审。政协徐州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委员。原徐州教育学院九三学社主委,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徐州楹联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获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梁启超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参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参编《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宋代卷》(吴文治教授主编)。曾在《新文学史料》《郭沫若学刊》《深圳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
  绪论
  第一节  陈师道与曾巩
    一、陈师道与曾巩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曾巩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曾之关系
  第二节  陈师道与苏轼
    一、陈师道与苏轼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苏轼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苏之关系
  第三节  陈师道与黄庭坚
    一、陈师道与黄庭坚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黄庭坚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黄之关系
  第四节  陈师道与秦观
    一、陈师道与秦观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秦观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秦之关系
  第五节  陈师道与晁补之
    一、陈师道与晁补之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晁补之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晁之关系
  第六节  陈师道与张耒
    一、陈师道与张耒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张耒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张之关系
第二章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与徐州
  第一节  萨都剌其人
  第二节  萨都剌过徐州考
    一、萨都剌往返南北与途经徐州的可能
    二、萨都剌经过徐州,可以考定的有两次
  第三节  萨都剌过徐州诗词作年考
    一、《登歌风台》《过洪》与《黄楼歌》
    二、《沛尉蒋景山沛簿赵伯颜送予金沟月夜别去有怀》
    三、《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七首》与《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四、小结
  第四节  萨都剌在徐州诗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郁达夫与徐州
  第一节  千里劳军此一行
    一、郁达夫年谱(表)所记徐州劳军之简、误与矛盾,并作考辨
    二、郁达夫徐州劳军的日程活动
    三、郁达夫徐州劳军的功绩与影响
  第二节  郁达夫写徐州的诗
    一、过徐州
    二、住徐州
    三、写徐州
第四章  盛成与徐州
  第一节  “徐州真不愧为东方马德里”
    一、盛成与其徐州劳军
    二、盛成徐州劳军实录
    三、盛成徐州劳军的功绩
  第二节  一首大气磅礴的诗《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  盛成与其《徐州慰劳报告》
    一、盛成先生的传奇色彩
    二、《徐州慰劳报告》的传奇性
    三、《徐州慰劳报告》的价值
  第四节  《盛成台儿庄纪事》之《前线通讯》非盛成所作
    一、盛成在1938年4月初没有去徐州
    二、《前线通讯》是盛成为自己写作而收集的材料
    三、《前线通讯》的原作者是臧克家
第五章  臧克家与徐州
  第一节  “我要去从军,到徐州
  第二节  《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  《津浦北线血战记》
第六章  黄樵松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  黄樵松与台儿庄战役
  第二节  黄樵松的《台儿庄祝捷歌》
第七章  史迪威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  徐州任务
  第二节  徐州考察
  第三节  徐州私行
第八章  关于徐州《动员日报》
  第一节  徐州《动员日报》小考
  第二节  硕果幸存唯此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人文荟萃之地。既有本土的名人,更吸引了无数外籍名人。以陈师道为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宗主之一,又是徐州地方上的伟大诗人。他交游的师友如曾巩、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都是北宋中后叶的著名人物。而游历活动于徐州的萨都刺、郁达夫、盛成、臧克家等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特别是美国将军史迪威与徐州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而挖掘梳理徐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对继承历史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地域研究,实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意图界定,本书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即古代与现代。古代写了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和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与徐州的关系。关于陈师道着重写他与其师友曾巩、苏轼以及苏门弟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交游,借此观照北宋中叶的文人状况与文化人相互之间的情谊,这对今天的人际关系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关于萨都刺则考证了他与徐州的关系,以及写徐州的诗词的创作年代。现代的写了郁达夫、盛成、臧克家,对这三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着重聚焦于抗日战争初期,在徐州会战时,他们到徐州劳军的业绩,和报道徐州会战战况的事迹。至于中国将军黄樵松与美国将军史迪威,也都与徐州会战这段历史有关。黄樵松的《台儿庄祝捷歌》是将军的诗,很少为人提及,是十分难得之作;史迪威的台儿庄之行,则成就了日后美国的经济援华,当然也成就了他自己。书分古今,而内容则完全围绕着徐州这个中心地域展开,是一部缩微的地域性文史著作。
    范围古今,实在太宽太大,必须有所侧重,故本书研究的侧重点表现在:
    一是其基础性。陈师道虽是一代大家,但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徐州地方文化史,对其关注得都很不够,而研究也相对较少,远不及其师曾(巩)苏(轼)之盛,亦不及苏门四学士之受关注。虽然史称黄(庭坚)陈(师道),二宗并举,但与黄庭坚相比,对陈师道的研究就差得太远了。故从交谊的角度,以系年的方法,勾勒其与曾、苏、黄、秦、晁、张这些北宋史上的大家的关系,以凸显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还一个真正的陈师道于读者的面前。这样的研究虽是基础性的,却是目前很少有人去做的,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基础性研究是无可替代的。
    二是其地域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郁达夫、盛成、臧克家与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著名将军黄樵松、史迪威,他们的籍贯都不在徐州,或浙江(郁达夫),或江苏仪征(盛成),或山东(臧克家),或河南(黄樵松),甚或国外(史迪威,美国),但都因一场战争而汇集于徐州。徐州成为他们活动的舞台。因而,研究这些外籍来的人物,其思想,其行为,其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性的视角,能给予人比较新颖的认识。这种历史人物的地域性研究可以弥补整体性、宏观性研究的某些不足。
    三是其文史性。徐州会战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辉煌一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投笔从戎,把战争的正义性,把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或用文字记载了下来,或用诗词歌唱了出来,或用报告报道了出来,既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日本法西斯强盗侵略中国的罪行。因而,郁达夫、盛成、臧克家、黄樵松所写有关徐州会战的诗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战争,所留下的则是迥异于陈师道、萨都刺有关徐州的诗文。它是关于战争的,但本书并不研究这场战争本身,而是从文史的角度,研究这些反映战争的诗、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别是揭示文化人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的精神状态。
    由于本书的内容并非是某一个作家的专门研究,或某一个问题的单项研究,而是以地域为中心,上下古今展开,所以呈现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层面性。如:文化与历史层面。本书既研究了以诗人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又研究了诗人、作家活动的历史;既写了古代的文学的历史,又写了现代战争的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的有机结合。战争与文化层面。徐州会战是中国现代抗日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它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现代的诗人作家与将军由此而创作的诗文、报告文学是对这场民族战争最直接最动人的记录,留存至今而成了最为宝贵的战争文化的遗产(如郁达夫、黄樵松的诗词,盛成的《徐州慰劳报告》,臧克家的《津浦北线血战记》),值得很好继承与研究。文人与军人层面。历史即是人的活动。在这里则是由文化人与军人组成的活动。文化人的前线劳军,与军人对自身参与的战争的诗的抒发,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辉煌篇章。古今与中外层面。本书有一个主题,即是以徐州地域为中心的历史与文化。但笔触所及有古代的(陈师道、萨都刺),有现代的(郁达夫、盛成、臧克家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史迪威)。这种古今与中外的结合,大大拓展了研究的视阈。
    为适应内容上的多层面性,所以在方法上也注意到了多点、多向与多样性的结合。
    一是一地与多域的结合。本书虽然以徐州地方为一个点,但并不局限于这个点,而是由此多域展开。从籍贯上说,只有陈师道是徐州本土的,曾巩、黄庭坚是江西的;苏轼是四川的;晁补之、臧克家是山东的;黄樵松是河南的;秦观、张耒、盛成虽是江苏的,但却是徐州之外高邮、淮阴与仪征的。而萨都刺不仅是异地的,还是回族的作家;至于史迪威则更是国外的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诗人、作家与军人,都与徐州人或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其文化活动与军事活动。
    二是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本书立足一地,纵向从宋、元直接过渡到现代,横向则写了陈师道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三是系年与考论的结合。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把系年(年谱、年表)的方法与考证、赏论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避免方法的单一化。而系年(年谱、年表)也只及相关的人事,并不流水账式地全面铺开,以避免研究的呆板化。

后记

  

    本人的研究以现代文学与编辑学为主,已出版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  梁启超  鲁迅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与《思想者诗人郁达夫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版),但还没有一本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史性的著作,一直以来想写一本有关徐州又不局限于徐州的书,现在总算完成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深感内容的宽泛与范围的阔大,难以把握,文与史、古与今、中与外、战争与文化等等,这样庞而大的课题,实在不是我的能力和水平所能驾驭的。研究时感觉最难的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契合点,而找到了契合点,却又难于作较深入的研究,因为涉及的面太大了。还有就是资料的匮乏,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后山居士文集》至今还没有一个现代版的点校本,晁补之亦还没有现代版的文集,而国外(有关史迪威)的资料更难搜集。本人是独立研究,没有研究经费购买相关的资料与外出作必要的考查,这也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对一代大诗人陈师道,也只是作了点基础性的研究,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只能有待日后了。
    书稿由我院科研处送外审,承蒙专家厚爱,给予好评,深表感谢。感谢图书馆的王玮老师给予借书和查阅资料的大力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我的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给予基金资助,使拙著得以出版。
    蒋成德
    2018年2月28日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