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精)

  • 定价: ¥88
  • ISBN:978750869516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600页
  • 作者:王永生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永生著的《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精)》属于经济史类图书。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或最具特色的50枚钱币,通过这些钱币的故事,梳理了中国3000多年间发展演变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很多钱币,我们听过名字,但是背后的故事,它的重要性和当时社会的关联,却知之甚少,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和历史。

内容提要

  

    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的钱币浩如烟海,它们曾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可以说,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钱币,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者,比如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宝。王永生著的《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精)》,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出不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50种钱币。这其中,不仅包括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也包括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在地域上,不仅包括中原大地,也兼顾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
    这一枚枚钱币,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它所承载、记录、见证和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这50种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个个时代,串联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新视角。

媒体推荐

    王永生先生的这本书,以中国钱币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入手,这是与一般钱币学类著作很大的不同之处。他对每一种钱币的历史脉络和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严谨研究、推论的同时,还保证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王永生的这部新书,既是一项专题性很强的钱币研究成果,又是一部有关钱币学、货币史知识启蒙的科普读物。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把钱币学和货币史紧密结合起来,以历史脉络为轴,用50种钱币将先秦到当代的中国历史串联起来,可以说是一部极简中国史。全书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强,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戴志强(著名钱币学家、古钱币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
    我与永生相交多年,知道他是钱币界一位学者型专家,対钱币有深入研究。很荣幸有机会拜读他的新书手稿,这是一部视角独到的介绍中国钱币文化的新书,通过钱币讲故事,从中原到边疆,纵贯三千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适合大众阅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杜维善(杜月笙哲嗣、国际著名丝绸之路钱币专家)
    王永生先生是钱币行业的翘楚,对钱币了如指掌,说起钱币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利用闲暇时间,动笔写了这部专著,用五十枚(种)中国历史钱币穿起一个完整又简易的中国货币史,让人开卷有益,读之有收获。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讲究快餐文化之时,抽时间读此书会事半功倍。
    ——马未都(著名文化学者、文物收藏鉴赏家)

作者简介

    王永生,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在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有一定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篇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出版学术专著6部,策划指导1部大型纪录片、1次丝路科考活动。

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货币的起源及统一
  1  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
  2  布刀圜贝: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3  半两钱:承担了统一使命的货币
第二章  汉五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
  4  五铢钱: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5  白鹿皮币、白金三品:汉武帝的敛财手段
  6  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
  7  一刀平五千:斩断了王莽改革事业的金错刀
  8  汉佉二体钱:东西方货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相互影响
  9  钱币三国:钱币版三国演义
第三章  唐通宝钱制的创立及影响
  10  开元通宝:开启了中国货币的新时代
  11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见证了“安史之乱”的钱币
  12  乾元重宝:为平定安史之乱铸造的货币
  13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唐军坚守西域的实物见证
  14  会昌开元:记录了佛教最大一场劫难的钱币
  15  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产物
  16  粟特青铜钱: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第四章  两宋复杂且繁盛的钱币文化
  17  淳化元宝:最早的御书钱
  18  祥符元宝(通宝):记录了最后一场封禅闹剧的钱币
  19  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见证了王安石变法的货币
  20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
  21  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
  22  嘉定铁钱:钱文最为繁杂的货币
  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五章  辽夏金元的铸币
  24  辽钱:笼罩在迷雾中的钱币
  25  西夏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26  承安宝货:最早的银币
  27  供养钱:元代特有的一种钱币
  28  元钞: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纸币
  29  元末起义军钱币:不幸被应验的咒语
第六章  明代落后的币制
  30  洪武通宝:重农轻商的“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
  31  大明通行宝钞: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
  32  隆庆通宝:见证了中西方贸易的钱币
  33  永历通宝:记录了郑成功“反清复明”大业的钱币
  34  跑马崇祯:预言了明朝灭亡的钱币
第七章  清代变革中的币制
  35  准噶尔普尔钱:形制异样、命运多舛的钱币
  36  新疆红钱:体现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钱币
  37  乾隆宝藏: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的钱币
  38  道光通宝·八年十:唯一成功铸造的大钱
  39  咸丰朝的钱钞制: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币制
  40  元宝(银锭):中国特有的“银币”
  41  寿星银饼、漳州军饷:中国最初的仿铸银币
  42  光绪元宝:最早的机制银币
  43  足银壹钱:左宗棠为新疆设计的银币
  44  “饷金”金币:我国唯一的金币
  45  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
  46  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第八章  现代币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  袁大头:最初的国币
  48  色章果木:十三世达赖铸造的金币
  49  法币改革:现代纸币制度的初步建立
  50  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前言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钱币的历史。这有诸多好处:首先,钱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直接折射;其次,了解了钱币史,就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原因;再有就是知道了货币的本质,方能真正懂得古代乃至当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中国人从贝币起,大约摸索了一千年才定下方孔圆形的圜钱。秦王朝统一货币的英明之举,使中国后来长达两千年的帝制社会稳如泰山;纪重制的方孔圆形钱——五铢钱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钱币,使用了大约八个世纪,直到唐代才改进为通宝钱制,这一变革让铜钱重获新生,又生存了一千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铜钱造就了中国的财富,让中国人避开了像欧洲那样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有了令人羡慕的长久幸福。
    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钱的影响,也离不开古代钱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虽然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代人就已经使用纸币——交子,但我们依然对纸币心存芥蒂,原因是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纸币使用最终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所以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一下中国货币的演进,了解各类货币的本质,了解不同货币制度的利弊得失,只有了解得多一些,对事物尤其对经济事物的判断才会更趋于正确;钱本身没有优劣,只是使用者或曰发行者造就了它的优劣,让它翻云覆雨,让它推波助澜。
    钱本来只是一种农具,挖地而用。《说文解字》释:钱,铫也。古者田器。最初的形象如铲,布币是从铲形农具演变而来的,钱作为货币的代称,最初应是借用。古代称钱为“货”,为“泉”,前者为本质,后者为引申;前者实在,后者浪漫;前者优,后者美。因此可以说,钱币的历史是一部实在浪漫又十分优美的历史。
    我与王永生先生不算熟悉,只是有限地与他聊过天,向他请教过专业问题。他是钱币行业的翘楚,对钱币了如指掌,说起钱币的历史如数家珍。王永生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动笔写了这部专著,用五十枚(种)中国历史钱币串起一个完整又简易的中国货币史,让人开卷有益,读之有收获。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讲究快餐文化之时,抽时间读此书会事半功倍。
    李白诗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白居易诗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岑参诗曰: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杜甫诗曰: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高适诗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范成大诗曰: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苏东坡诗曰: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唐宋大诗人说了这么多“钱”,实际上都是那时候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读此书即为观彼时画卷。是为序。

后记

  

    这部书稿的写作,缘起于两件事。一是我在撰写“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时,因为受丛书体例的限制,很多富有故事内涵的钱币不便展开叙述,只能点到为止地做些简单的介绍,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遗憾。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来要专门写一本讲述钱币背后故事的书,这可以说是我最初的写作动机。而将动机落实到行动上,并选择五十枚(种)钱币来串联中国货币史的想法,却是受到了第二件事即BBC(英国广播公司)和大英博物馆联合出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启发。2015年的春节假期,一位在京工作的新疆大学校友向我推荐了大英博物馆尼尔-麦格雷戈馆长组织撰写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通过大英博物馆馆藏的100件文物,将人类的文明史讲述了一遍。麦格雷戈馆长通过文物讲述历史的叙述方式,既新颖又独特,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钱币比一般的文物更适合用于讲故事。因为钱币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可以说任何一枚(种)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我决定选择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五十枚(种)钱币,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的货币史介绍给大家。于是就有了这部书稿最初的构思。
    中国古代货币独立产生,自成体系,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铸造和使用的钱币不计其数,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的钱币中,挑选出五十枚(种)有代表性的钱币,确实颇费了番周折。因为我是想通过具体的钱币来串联中国货币发展史的脉络,讲述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我要选择那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有创新思想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钱币。这与收藏家那种追逐版别独特、珍罕稀有的选择标准完全不同。因此,我所挑选的钱币虽然大部分属于普通品,但是它们都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或者是在反映货币思想、体现铸造技术、传承民俗文化以及见证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代表性,对后来的货币发展有过重要影响。这样的一枚(种)钱币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它所承载、记录、见证和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并能够将历史串联起来,给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新视角。
    本着这样一种选择原则,我从最早的贝币开始写,最后以人民币结尾,在三千多年的货币发展史中,挑选了五十枚(种)钱币。虽然是以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为主,但是也挑选了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地域上则兼顾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每枚(种)钱币都独立为一个专题,全书又按照时间顺序,将五十个专题归属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专题6000字左右,随文还配了一部分图,另外又挑选了部分精美的彩图作为插页,希望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读者增加一些对钱币更直观的了解。因为每个专题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再以解答的方式逐步展开介绍,所以选用问句“三千年来谁铸币”为书名,另加了副标题:五十枚钱币串联的中国货币史。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全书的脉络,下面将每个章节的主题以及各个专题的构成做一简单说明。 第1章的主题是“货币的起源及统一”。分三个专题,分别介绍了货币的产生、璀璨的先秦货币以及秦半两钱,重点说明我国古代的货币起源于先秦,统一于秦朝。秦灭六国之后,将各国原始形态的钱币统一于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我国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延续使用两千多年直至清末。因此,秦半两钱可以说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2章的主题是“汉五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汉武帝在秦朝统一货币形制的基础上,又完成了铸币权的统一并确立了五铢钱的铸造标准。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本章分六个专题,前三个都与汉武帝有关,第四个专题论述了王莽的币制改革,第五个专题结合丝绸之路的开通,介绍了东西方钱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其影响。最后一个专题,通过对魏、蜀、吴三国各自所发行钱币的考察,揭示了以货币为武器进行的一场货币版的三国演义。 第3章的主题是“唐通宝钱制的创立及影响”。唐代是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确立时期,“开元通宝”钱在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被视为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本章分七个专题,第一个专题论述了开元通宝钱的铸造及其意义。接下来三个专题都与“安史之乱”有关;“会昌开元”钱见证了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高昌吉利”和“粟特青铜钱”都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 第4章的主题是“两宋复杂且繁盛的钱币文化”。本章分七个专题,宋代钱币文化的繁盛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及铸造技术上,这方面选择了最早的御书钱“淳化元宝”和徽宗瘦金体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为代表;复杂性则表现在除了使用传统的铜钱之外,又铸造了大量的铁钱以及纸币的发明和使用,这方面以嘉定铁钱和纸币交子为介绍对象。另外三个专题都与政治有关,其中祥符元宝记录了最后一场封禅闹剧;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见证了王安石的变法;纯熙元宝则记录了南宋孝宗在对金国是战是和问题上被掣肘的无奈。 第5章的主题是“辽夏金元的货币”。从五代到明朝建立的450多年间,由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建立的辽、西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它们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但是都铸造发行了富有少数民族特点并多有创新尝试的货币。本章分六个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介绍了辽和西夏的方孔铜钱、金国的承安宝货银锭以及元朝的纸币制度。后两个专题是元代特有的供养钱以及元末起义军铸造的钱币。 第6章的主题是“明代落后的币制”。明代币制的落后性,体现在我国货币流通领域经过宋金以及元朝的发展,到了元朝末年已经出现了由贱金属铜向贵金属白银过渡的重大转型。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却禁用白银,最初选择铜钱,后来又推行无保证金的纸币,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本章分五个专题,五等制的洪武通宝与只发不收的大明通行宝钞都属于落后的币制;隆庆通宝见证了开关之后最初的中西贸易。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输入,明朝中后期逐渐实现了白银的货币化。永历通宝见证了明清交替之际,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日本之间的一段特殊的关系。跑马崇祯则预言了明朝的灭亡。 第7章的主题是“清代变革中的币制”。清代的币制总体上处于由传统的制钱向近代机制币转型的变革之中。本章分十二个专题,其中六个专题与币制变革有关:“咸丰朝的钱钞制”是在内忧外患加剧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通货膨胀政策,此后传统的币制逐步走向了衰败;“元宝(银锭)”讲述了银锭作为古代称量货币的演化历史;“寿星银饼、漳州军饷”介绍了现存最早的仿铸西方的银币;光绪元宝开了我国近代机制币的先河,可以说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饷金金币则见证了有关金本位的讨论,并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金币。另外五个专题与清朝的边疆治理有关:准噶尔普尔钱、新疆红钱见证了乾隆统一新疆的历史;道光通宝.八年十、足银壹钱与平定张格尔叛乱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关;乾隆宝藏记录了一场与尼泊尔之间的货币战争;最后一个专题“状元及第”介绍了有关民俗钱的知识。 第8章的主题是“现代币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进入民国以后,币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了。本章分四个专题,1914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国币”(俗称“袁大头”)首次实现了银币的统一;1935年的法币改革使中国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初步建立了现代纸币制度,可以被视为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五个里程碑;色章果木金币是十三世达赖为了抵制英属印度金币的大量流入而铸造的,具有积极的爱国意义;最后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三千多年的货币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货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以及各个时代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因此,每一枚(种)钱币都蕴含着它那个时代丰富的社会信息,是讲故事的绝佳题材。这种故事虽然形式上是以钱币为视角,内容上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艺术、考古、宗教、民族、民俗、语言、文字等多个领域,视野极为宽广。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钱币记录和见证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的变迁和制度的变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历史。作为记录和见证了历史的钱币,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既能满足讲述者雅俗共赏的初衷,又能满足听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要求。因此,它不但能够满足广大读者对了解历史知识的渴望,同时对理解当今的货币政策、普及钱币金融知识,也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常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这既是我对钱币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写作这部书稿的最大动力。 书稿原计划2017年底写完,2018年初交稿。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总被琐事拖住,几经周折,直至9月底才交稿,最后终于出书了,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在这一过程中,非常感谢朋友们的鼎力相助,以及夫人和儿子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中信出版集团的编辑们在审稿、编辑以及出版过程中,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付出了很多辛苦,对书稿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此一并致谢!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著名钱币学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戴志强研究员,杜月笙哲嗣、国际著名丝绸之路钱币专家杜维善博士,著名的文化学者、文物收藏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联袂向读者推荐本书,特别是马未都先生惠赐的序言,更是为拙作增色不少,深表感谢! 中国古代钱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多门学科。如何讲好钱币背后的故事,做好钱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是钱币研究者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作者自知学识浅陋,叙述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