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此时众生

  • 定价: ¥48
  • ISBN:978754048861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244页
  • 作者:蒋勋
  • 立即节省:
  • 2019-02-01 第1版
  • 2019-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蒋勋至美生活周记,横亘二十四节气,用画笔般的文笔,重现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带你体会四季流转,感受生命之美!
    全新升级艺术包装,超值附赠蒋勋印章藏书票、字画书签!
    《此时众生》是蒋勋用心写下的生活周记,从某年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

内容提要

  

    《此时众生》是蒋勋用心写下的生活周记,从某年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在每个当令节气,他观察、体会自然的细微改变,记录下这些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从他宛如画笔的文笔中,我们可以再现珍贵的记忆,在四季流转中发现生命之美,在自然万物里看见自己与众生。这些文字更饱含他对友人、对母亲的深情,这既是一份横亘二十四节气的美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至爱别具深意的礼物。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序 画布上的文笔 林文月
愿 蒋勋

卷一 夏天
桐花
月桃  
萤火
相思
栖霞
大雨
溪涧
瀑布
鱼肆
月升

卷二 秋时
叶子
渲染   
新桥   
沙滩
眼前
翅果
看见
苹婆
秋水
回声
栾树
潮声
鸭子

卷三 冬季
时差
自由
候鸟
银杏
寒林
舞者
黑暗
温泉
泡汤
野溪
烧水
风景
竹内

卷四 春日
众生
肉身
品味  
甜酸
风尚
布衣
吾庐
城市
迟行
速度
输赢
华山

卷五 夏天
退之
史记

附录 雪——纪念母亲
编者后记 如是因缘 许悔之

前言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00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新桥》,到《回声》《肉身》,到《吾庐》《史记》,这五十篇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这些折叠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借由文字而好好地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
    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
    《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伦勃朗(Rembrandt)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黑色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墨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度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支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
    五十篇散文,几乎都书成于窗前。
    拥有一个家,或者只是一个房间,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有一处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将我们围起来,框起来,令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而又有一种从外界抽离的安全感。我读这些文章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读书,或工作,或静思,或出神。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属于而又抽离于这个世界,大概是由于有窗子的关系吧。窗,使人感觉既联系而又隔离。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离的一区写文章,或者绘画;偶一抬头,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叶落、桐花如雪、鹭鸶鸡鸭……或许,竟因而推门出户,走入景中,变成物象的一部分,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成为线,成为点,在画面之中。
    窗前书写,自自然然。至于一年期间,定时一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两个字的齐一小题标示,或断或续,随兴所至舒展开来:《秋水》《回声》《潮声》《品味》《甜酸》《风尚》《布衣》,这些篇章,分开来是独立的散文,缀连起来却又是绵延可以贯穿的。
    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最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
    蒋勋很用心地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地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
    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
    《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最具深意的礼物了。

后记

  

    二○○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四年五月十七日,蒋勋老师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写专栏,每周一篇,为时一年,这些文章依着节气前行,有如美与生活的“周记”;二○○五年八月结集由圆神出版,名为《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蒋老师急性心肌梗塞,被送入台大医院急诊室,做了心导管手术,然后在二。一一年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复健。
    二○一一年开始,郭思敏、谢恩仁和我等人,陆陆续续会到蒋老师林森南路的寓所去探访他,恩仁因为擅气功,是以数次为蒋老师调气,我们开始有了编辑一本书的愿想,一本谈肉身和生死的书。也就那时候,蒋老师录了一张《蒋勋说佛经故事》的CD,由趋势教育基金会发行,免费赠送与人结缘,那仿佛也是蒋老师死里逃生之后,用另一种眼神看人间的心情吧。建筑师郭旭原、黄惠美夫妇那时也处在一种煎熬的心情中。旭原的父亲郭清烟先生因为急症,住进台大医院,他们在陪伴父亲之时,有着许许多多的难熬和不忍;有一天,惠美开车,车上听《蒋勋说佛经故事》这张CD,听着蒋老师谈尸毗王割肉喂鹰、萨捶那太子舍身饲虎,惠美把车停在徐州路旁,放声痛哭。
    因为爱,我们才有痛。用蒋老师的话: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我们正在上一堂生与死的课程。
    如是因缘,我们一群人,包括旭原、惠美、思敏、恩仁等,常常和蒋老师聚会,谈论《此生——肉身觉醒》的整编和设计,说是讨论,毋宁是蒋老师对我们的慷慨布施,我们听他说一则又一则的敦煌故事、一则又一则深刻的心情和知见,仿佛,蒋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生命私塾!我们也怀着私淑的心境,凛然而又温柔地编就了《此生——肉身觉醒》这本书。
    二○一二年,《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与原出版社合约到期,蒋老师把这本书交给有鹿文化重编新版,并决定改书名为《此时众生》。五月,林文月老师为《此时众生》写的序文,从美国寄来’我们开始正式进行重编。
    “此时”,既是蒋老师文章中书写的那个时刻,也是读者阅读交感的这个时刻。蒋老师眼前心中的草木节气、山川大地和有情众生,何尝不是我们心中有情而能映现返照的“众生”?此时’因之变得普遍平等久远;肉身缘分,因为有情,可以祝福并且倡报众生!
    我以为,这是蒋老师更替书名为《此时众生》的心情吧。,  读着林文月老师的序,看着蒋老师《此时众生》的一篇篇文壹,我们重现了当年节气之秩序,我从每一篇文章中,选出蒋老师的一小段文句,仿若我们于人间作为有情众生如是因缘的印记。
    那么,此时,作为有情众生之一的我们,也和蒋老师一起经历了人间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时空节气,不变者唯真心至情而已。 写这篇“编者后记”,删掉了许多文句,竟于凌晨之时,悲欣交集,想到蒋老师住院期间,我多次为他抄《普门品》以为康健之祝愿,我是如此对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蒋老师布施了美和真心,请你他得康健,能在人间布施更多更久远!” 那么,此时,我愿祝福每一位朋友,心开意解,心中映现人间值得凝视的百般美好,以及痛苦之必可度过,凭借着美和真心,度一切苦厄,像蒋老师的诗句: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 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