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旅游

蒲汇塘/发现闵行之美

  • 定价: ¥64
  • ISBN:978754581753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书店
  • 页数:359页
  • 作者:编者:吴玉林
  • 立即节省:
  • 2018-12-01 第1版
  • 2018-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吴玉林主编的《蒲汇塘》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之一,由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闵行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之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书叙述了上海闵行蒲汇塘的起源、形成,包括从松江起,经闵行,到徐汇止,一系列的人文故事、变迁过程、建筑特色等。全书分人、事、物三部分展开叙述,重点叙述了七宝地区,如当地相传的七件宝物、蒲汇塘桥、老字号店铺、各式当地风味食品等。该书是一部呈现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颇具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内容提要

  

    吴玉林主编的这本《蒲汇塘》《蒲汇塘》是唯一一本较为全面、完整描述蒲汇塘的文史书籍。全书共收文63篇,包括《东流不尽蒲溪水》《蒲汇塘——个地理的图腾》《记住土山湾,有许多理由》《蒲汇塘和娄县东边界》《陆宝庵·七宝教寺·七宝镇》等。

目录

总序
站在塘桥上望东望西(代序)
东流不尽蒲溪水
蒲汇塘——个地理的图腾
蒲溪潺潺
记住土山湾,有许多理由
虹桥的格调
一条河,一座桥,一段时光的刻度
流经七宝的蒲汇塘
蒲汇塘和娄县东边界
“四”成佳话说泗泾
九里建亭
海派寻“源”徐家汇
一方文脉水相连——蒲汇塘流域街镇概述
旧日风物何处觅
陆宝庵·七宝教寺·七宝镇
守住心中的老街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七宝
塘桥的前世今生
东圣堂往事
上塘房和下塘房
溪边古树述沧桑
闲话东桥
南横沥12号
西湖浴室
土山湾博物馆散记
“壁上村”与“号上三邑”
小闸南瓜和小闸河
周沈巷和小闸镇
昔日小闸镇在今何在
桂林公园:黄金荣的私家花园
蒲汇塘路的802车队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文台的前五十年
乡愁往事入梦来
一壶七宝老酒纵横千年
民俗瑰宝“七宝皮影戏”
夜半唯闻蟋蟀声
一场“奇怪的战争”
香糯人味,白切羊肉来哉
黄金瓜哪里去了
七宝尖
七宝七件宝的传说
七宝氽来钟回归记
风情最浓是市井
撑船人家
最苦不过是纤夫
摇啊摇,摇到佘山去
塘里赛龙舟
草龙求雨
三月半七宝庙会
赵孟頫咏吟七宝寺
太平军的七宝之战
光绪抢米风潮
刘丽川血战小闸镇
“土山湾”的洋先贤
“蒲汇塘”的读音
小巷深处,逝水年华
自古蒲汇多才俊
蒲汇塘流域人物志
西学先驱徐光启
一老南天身是史
报业巨子史量才
泥塑神手张充仁
七宝沈先生
后记

前言

  

    站在塘桥上望东望西
    上海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就地名而言,一个“海”字如此,一个“沪”字也是如此。
    而地处江南,便与水乡挂上了钩,所谓“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天共水,水远与天连”,“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这些描写江南景致的诗词中,水似乎永远是主角。而马致远的那句“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让江南水乡在文字上有了具体的呈现,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出生于元代的马致远是北方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勾画的是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但就凭着“小桥流水人家”这六个字,成为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江南时的经典引用,因为它实在太契合水乡的气质了。
    古代的上海地区,“因水成陆,因水聚人,因水立业,因水定村,因水建镇,因水兴市”。由于水系发达,不亚于江浙一带,于是有关水的名称也特别多,在上海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等。当然,与水有关的典故趣闻更是不胜枚举。
    说到江、河,在上海鼎鼎有名的自然是黄浦江、苏州河。黄浦江是整个上海的母亲河。作为一条多功能的河流,千百年来,黄浦江在静静流淌中源源发展,两岸荟萃了城市景观的精华,成为一条具有浓郁海派特色的文化长河,散发出生生不息的人文气息。而苏州河对沿岸的居民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她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搭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水域框架,她也是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最初见证。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河流穿过乡村、荒野、城市,最后百川归一汇人海洋,无不见证着所经之地的文明与发展。一条河流不仅流过空间,滋润着沿岸的土地,养育着沿岸的人们,同样也穿越时间,无形地记录着古往今来,背负历史中的国运兴衰、名人轶事与文学艺术的创作。
    总有那么几条河,因其“水脉合着史脉”,观尽沿河的沧桑变迁,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遂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
    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跨松江、闵行、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不算长,不到20公里,但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旧时,今闵行虹桥、长宁新泾、徐汇漕河泾一带,不是被命名为蒲淞区就是命名为新泾区,而这都与蒲汇塘和附近的新泾河这两条河流有关。蒲淞即为蒲汇塘和吴淞江的合称。
    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在这个千年古镇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蒲汇塘桥,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当地人徐寿、张勋筹资建成,距今整整500年。曾倍受战火洗礼,几经重修,屹立不倒。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摩肩接踵,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站在桥上,望西,是松江的九亭镇,泗泾镇。望东,则是闵行区的虹桥镇、徐汇的田林、漕河泾街道。蒲汇塘西起松江蟠龙港,自四水会波的泗泾之地起东流不息。细细探究,这里水脉相通、文脉相连、人脉相亲,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使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同时这里也有着近现代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是从闭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去路,海派文化熠熠生辉。
    可以说,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萃之地。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让潺潺流水声也如此清灵。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蒲汇塘还散发着“红色文化”的光芒。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蒲汇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在攻克过程中,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
    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
    人在河边上生老病死,她带来了生命,也送走了生命。千百年来,蒲汇塘带给两岸生机勃勃、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也穿过一个个依水而建的集镇,如同绳线穿过一颗颗明珠。蒲汇塘的意象融进了这块地区人类文明的血液中,也寓意着丰沛情怀的流动,象征着时间不断向前,岁月悠悠中,事物虽变幻无常,但那抹温情却依旧留存。
    蒲溪之水荡荡,乡愁融在蒲汇塘中,更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禀性。这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抚慰着人的心灵,成为一种久久不灭的精神图腾。
    编者
    2018年10月

后记

  

    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人,对于水的亲近是自然的,由衷的,那份情结从骨子里都能透的出来。
    我的老家南临黄浦江,离江岸只有百米远,小时候每晚枕着涛声、江上行驶的轮船的汽笛声入睡。黄浦江承载了我童年、少年时代太多的记忆,她宽厚、温柔和包容,这么多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总割舍不了对她那份深深的依恋。
    贯长江、人海口的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她为题材的文章不胜枚举。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念想。而上海另一条著名的河——苏州河也是如此,在诸多文人墨客笔下,她沧桑又满怀诗意和情趣,串联着千年的城市记忆。也正因为有了这两条江河,为上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黄浦江,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使得上海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远东地区的国际大港口,中国最主要的开埠和通商口岸。由此,上海崛起不可阻挡。
    上海人,以黄浦江为傲。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一条血水相连、记忆无法湮灭的河。这条河就是故乡的河。
    当我受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的委托,为《蒲汇塘》组稿时,读到七宝本土文化人士陆益明、金九牛及冯纪康冯念康兄弟俩的文章时,越发确这样的感触。
    他们,或者说七宝人心中的河,就是蒲汇塘。这条西起松江蟠龙港,途经松江、闵行、徐汇等区境,过泗泾、九亭、七宝、虹桥、田林、漕河泾等街镇,最后与龙华港相接,汇人滔滔黄浦江的河,一直也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母亲河”,东流不尽的蒲溪水,蕴藏着千年人文历史,盛满了乡愁记忆,彰显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还有红色文化的印痕。
    按照原先的编撰设想,是想把着眼点放在七宝段蒲汇塘的。七宝作为千年古镇,名头不是虚的,这里历史久远,商贸繁华,人文气息浓厚,是值得书写的。事实上,七宝有幸有蒲汇塘,是蒲汇塘之水让这个古镇千百年来生机昌旺,充满活力,成为江南名镇,甚至名扬海内外。所以蒲汇塘于七宝、于闵行而言,是一张名片,可兹骄傲和宣扬的名片。
    但蒲汇塘不仅仅是七宝的,还是松江、泗泾、九亭、闵行、虹桥、徐汇、田林、漕河泾的。对这些地方的人来说,蒲汇塘也是他们的生命之河。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在听取编辑团队的选题策划后,明确指出,蒲汇塘有着深厚的江南文化印迹,曾经在上海水利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值得深入挖掘;在蒲汇塘沿岸,诞生了不少文化名人和地方乡贤,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纪念;更重要的是蒲汇塘开始是作为一条乡野河流,后因为疏浚在今徐家汇地区,形成了著名的土山湾,一度为上海的重要地标,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为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一条河的历史是不能断裂的,要写就要完整地写。更何况,田林、漕河泾地区还曾经属于上海县地界,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调整了编写思路,把蒲汇塘所流经过的区域全部列入,于是有了这本《蒲汇塘》。相信,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较为全面、完整描述蒲汇塘的文史书籍。 本书得以顺利完稿,有赖于闵行区七宝镇、虹桥镇,松江区泗泾镇、九亭镇,徐汇区田林街道、漕河泾街道等街镇相关部门的大力襄助,热心提供了他们所掌握的文史资料和照片。在我们发出稿约后,上海滩一些了解蒲汇塘的著名作家、文史专家也撰写了相关文章,为本书增色不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同时感谢七宝镇一众文化工作者,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外,还有梅国华、张天轮、方良佐、朱巨林等诸位,还要感谢闵行区文联的张志华先生,热心帮助我们组织当地文化人士研讨。 曾经供职于上海农学院,写过诸多有关七宝和蒲汇塘文章的陆益明先生更是多次与我交流,并校阅文稿,指出了不少谬误之处。 这本《蒲汇塘》能不能让读者诸君满意,我尚且不知,但内心而言,的确是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有机会再作校正和完善。 吴玉林 2018年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