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刘胡兰传/红色经典丛书

  • 定价: ¥38
  • ISBN:978755941844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309页
  • 作者:马烽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是她和敌人斗争的战场,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就在她故乡的村南,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马烽著的《刘胡兰传》以清新淳朴的文字勾画出刘胡兰革命的一生。

内容提要

  

    《刘胡兰传/红色经典丛书》是著名作家马烽的长篇小说名作,小说描写了刘胡兰十岁参加儿童团,不到十四岁入党,成为区妇女干事,十五岁牺牲在国民党铡刀下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 农村姑娘成长为革命英雄的故事,揭示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

目录

前言
苦命的孩子
混乱的年头
月昏星暗夜
又一个混乱的年头
抗日队伍
新年新岁
人民的勤务员
娶新妈妈
一年级小学生
在阴暗的日子里
奇怪的客人
光荣的任务
一本“天书”
奶奶的“女儿经”
软骨头和硬骨头
两个小通讯员的死
挖掉敌人的耳目
枉费心机的奶奶
从胜利到胜利
两只金牙的故事
走出家门
一场风波
四十天的变化
第一个职务
奶奶之死
一双坏军鞋
见义勇为
当了区干部以后
难忘的一天
发动老长工
在第一次党员会议上
爱护伤病员
留在困难的岗位上
在黎明前
挑起千斤重担
给敌人以打击
敌人的报复
做最坏的准备
阴暗的早晨
在敌人面前
光荣之死
《刘胡兰传》附录
后记

前言

  

    山西省文水县,有个云周西村,村子坐落在晋中平川里。这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如今却变成个有名的地方了。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是她和敌人斗争的战场,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就在她故乡的村南,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一进纪念馆的大门,迎面矗立着二幢汉白玉碑,正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大金字: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对她短短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革命功绩的崇高评价。
    碑的背面,刻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纪念馆的院子很宽大,院子里栽满了花草。正面是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大厅,院子两旁是曲折的走廊和陈列室。在陈列室里,陈列着有关烈士生平的各种史料、遗物,公审凶犯的照片,以及党政军民各团体和国际友人们赠送的挽联、花圈、赞词。另外还陈列着全国各地以“刘胡兰”命名的各个先进集体的决心书、誓言、报捷信……
    烈士陵园在纪念大厅的后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广场。陵墓在广场的北端,墓后和两侧栽满了青松翠柏,墓前有刘胡兰烈士的一尊汉白玉雕像,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雕像旁边有一片围着栏杆的荒草滩,地上放着一个石雕的花圈。
    这里就是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她和另外六位烈士同时殉难的地方。
    刘胡兰烈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牺牲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每年一月十二日这一天,全省各界青年和文水县的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会。在平常的日子里,也经常有成百上千的青年男女来这里参观、凭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带来了千百万青年对烈士的衷心敬意,带走了建设祖国的勇气和信心。刘胡兰烈士的光辉事迹,鼓舞了千千万万男女青年的革命热情。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们,正在继承着烈士的遗志奋勇向前……

后记

  

    这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曾排印了数百册样本,分送给刘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党支部、文水县委会、山西省委、原晋绥边区的领导人,以及刘胡兰烈士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征询意见。各级领导和熟悉刘胡兰烈士生平的同志们,在百忙中对该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修改。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重新付排,并已打出了清样,但一直未能出版。
    原因很简单:在“四人帮”统治文艺界,推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些黑暗年代里,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以任何艺术形式表现真人真事。他们的“旗手”还下达了这样一道“懿旨”:“……就是刘胡兰,也还是不要写真人真事!”这样一来,所有以前歌颂女英雄刘胡兰的那些话剧、歌剧、叙事诗、连环画等艺术作品,便统统被压到了五行山下。这本未正式出版的《刘胡兰传》,当然也就夭折了。
    在揪出“四人帮”之后不久,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决定要尽快出版这本书,我想趁出版之前再校改一遍,尽可能减少一些错误、缺点。但由于其他工作缠身,一直拖到现在才算告一段落。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难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趁此机会一并写出来求教于读者和同志们。
    一、本书题名《刘胡兰传》。严格地说来,不能算是真正的传记,而只能算是一本传记体小说。事实上,我也是按传记体小说来写的。虽然大的事件,甚至一些主要情节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但不少生活细节、风俗习惯、场景、对话等等,则是依据人物性格、情节的需要,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安排的。我认为在写真人真事的作品时,进行这种必要的艺术加工是允许的。至于加工得好坏,艺术性的高低,那是另一码事了。要求“完全真实”“绝对准确”,看来是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就连和刘胡兰烈士一起工作、战斗过的那些同志们,在回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虽然大意相同,说法也并不完全一样。何况我是作为传记体小说来写呢?“完全真实”“绝对准确”,不仅不可能办到,也无此必要。就是对一些真正发生过的事件,也不能不有所取舍;表现手法上,不能不有疏有密。
    二、刘胡兰烈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加以肯定的英雄人物,毛主席对刘胡兰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凡是描写刘胡兰的文艺作品,理应充分表现毛主席题字的精神。一般地说来,“死的光荣”,比较容易表现,因为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但如何表现“生的伟大”呢?这就比较困难了。尽管烈士生前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充分显示了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但毕竟由于她年龄有限,所处的岗位不同,她不可能持枪跃马冲锋陷阵,也不可能“筑台点将”“运筹帷幄”。而作者又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当时的事实本身去杜撰一些轰轰烈烈、离奇曲折的故事。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是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含意。我的理解是:“生的伟大”除了指刘胡兰本身之外,同时也指她生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刘胡兰短短的一生中,不仅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而且经历了解放战争初期急风暴雨的岁月。在这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决心彻底掀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胡兰同志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而且她本身就是这一股革命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她尝到了胜利的欢乐,也经受了困难的考验。可以说,战争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就不可能出现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基于以上这一理解,我在写作当中,除了尽可能发掘刘胡兰生平事迹本身的深刻意义外,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客观环境等等也花了不少笔墨。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作品本身是否体现了这一意图?这就很难说了。 三、在写作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刘胡兰烈士周围的一些人物。和刘胡兰一起工作、战斗过的人很多,就以区一级的干部来说,自新政权建立至刘胡兰就义的近十年当中,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时划归二区,一时划归五区,一时二、五区又合并了,由于建制经常改变,因而干部的调动相当频繁。而这些同志绝大多数又都去云周西工作过,和刘胡兰都有过接触,或多或少都对她进行过一些教育或给过她一些影响。但作品中不能把这些人和事都罗列上,只能是挑选一些和刘胡兰关系较多的人,加以描写,把一些必要的情节适当集中。对本村一些群众和其他一些干部,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否则就变成“名贤录”或“流水账”了。 其次是如何表现这些人?其中有的人已牺牲或病故,属于盖棺论定者。这比较好办。其余的人中,有的当时表现好,现在也不错;有的当时表现不错,后来变坏了;亦有的是当时平平,现在表现积极……总而言之,情况错综复杂。就这个问题,我曾和不少同志交换过意见。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思之再三,我觉得还是应当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那些人以一定的历史评价为好。虽然有些人后来表现不怎么样,但当时总是起过一些好作用的。总的目的,我是为了写刘胡兰,而不是给某个人做全面鉴定。我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这些问题。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自己毫无把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写作当中,我把活着的这些人的名字多少做了一点改变,使其似是而非。这算是一种尝试,不一定妥当。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暂且只好如此。 四、我为了写这本书,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曾得到过烈士家属、战友、邻居们的热情帮助,他们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刘胡兰的一切情兄;除此之外,“刘胡兰烈士纪念馆”、团省委“刘胡兰生平事迹调查组”等单位,还把他们所保存的许多历史资料、档案材料无私地供我阅读、摘录;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在此特表谢意。 五、由于个人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局限,加之写这种传记体小说又是第一次尝试,错误、缺点以及不足之处一定很多。诚恳地希望同志们读后提出批评指正,以待将来有机会时做进一步的修改。 作者 197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