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精)/中国道路丛书

  • 定价: ¥88
  • ISBN:978750869278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453页
  • 作者:江宇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江宇著的《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精)/中国道路丛书》聚焦中国发展70年的重大节点、重要事件,用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崭新的理论逻辑,解释了新中国从建国创业到改革开放,再到西方模式、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今天的道路、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改革开放何以成功、有没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道路、21世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等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并根据历史经验分析了全球大变局的成因,解读了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和依据,展望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伟大斗争的前景。

内容提要

  

    如何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验?有没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道路”?历史对新时代有什么启示?江宇著的《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精)/中国铁道丛书》全景式回顾了新中国近70年的历程,回答了这些问题。
    此书史论结合、以史鉴今,回顾了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选择,总结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从学理上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媒体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参加改革和思想舆论斗争的实践中写成的,对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做了有说服力的阐释,澄清了不少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了有历史深度的解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国情的认识,也洋溢着拳拳赤子之心。
    ——李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中国为什么有“四个自信”、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
    ——韩毓海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
    这本年轻学者的皇皇巨著,用凝练的12个字,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建国、创业)、后40年(改革、开放)、未来30年(超越、复兴)的进程。如此功底让我由衷地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王绍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我阅读了这本书的英文摘要,讨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我愿意向读者推荐本书。
    ——萨米尔·阿明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球化问题专家

作者简介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著有《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对策和出路》(合著)等。

目录

序言
前言  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选择
  1. 旧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力启动现代化?
  2. 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约束
  3. “四月危机”: 旧制度和新目标的冲突
  4. 新制度的新逻辑
  5. 历史的误会, 还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章  寻找中国道路
  1. 中国特色计划经济
  2.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3. 农业集体化再评价
  4. 无声的革命: 基础教育的普及
  5. 强国先强身: 新中国的健康奇迹
  6. 正确义利观: 新中国和新世界
第三章  前30年的遗产和改革开放
  1. 前30年的成就
  2. 跨越陷阱
  3. 在历史条件下看失误
  4. 中国人吃饱穿暖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5. 前30年的遗产和“改革红利”
第四章  市场经济辩证法
  1. 市场经济的正、反、合
  2. 市场经济在中国
  3. 农村: “统” 与“分” 的辩证法
  4. 为国有企业正名
  5. 公共部门的“大转型”
  6. 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改革方法论
  1. 问题导向, 启动改革
  2. 顶层设计, 协商民主
  3.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4. 影响改革的力量
  5. “为什么人” 是改革的根本问题
第六章  中国模式
  1. 对“中国模式” 的几种误解
  2. 支柱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支柱二: 让市场和资本为人民服务
  4. 支柱三: 以人民为中心
  5. 支柱四: 以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的国际战略
  6. 支柱五: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第七章  在中国读懂马克思
  1. 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揭示的规律中
  2. “中等收入陷阱” 是资本主义陷阱
  3. 把人和资本的关系颠倒过来
  4. 从《法兰西内战》到国家治理现代化
  5. “破除资产阶级法权” 和共同富裕
  6. 为什么中国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
第八章  大历史视角的新常态
  1. 西方衰退的根源: 资本扩张  2. 西方经济学的困境
  3. 中国经济下行的根源
  4. 地方竞争和生产过剩危机
  5. 低劳动力成本是优势吗
  6. 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 动力还是zu
  7. 反思新自由主义
第九章  新的伟大斗争
  1. 新时代的历史大逻辑
  2. 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
  3. 占领制高点, 夺取话语权
  4. 扩大公共品投资和消费
  5.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6. 建设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7. 建设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8. 社会主义+ 互联网
  9. 建设公平正义的新世界
  10. 新社会主义
后记  我为什么写中国道路

前言

  

    我向各位读者推荐《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一书。作者江宇同志是80后的青年学者、共产党员。他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崭新的理论逻辑,展示了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总结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从学理上对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方向和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立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著作。具体地说,这本书回答了人们关心的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社会上对改革开放的评价也复杂起来。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都存在关于发展道路的争论。在这种时刻,增强战略定力、向历史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说中国不能迷信“普世价值”、照搬西方道路,就是因为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首先就是我们的历史。
    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经验,关键是如何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没有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没有做‘‘事后诸葛亮”对前人求全责备,没有照搬西方理论来比附中国,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避免了“左”和右两种极端错误倾向,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认识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指出当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农业合作化,不仅是出于理论信仰和学习苏联模式,而且是出于实现国家安全、经济起飞和民生保障的现实需要。通过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比,表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现代化的后来者,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突破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压迫和小农经济的约束,新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将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者也做了全面阐释,提出改革开放既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成功,同时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前奠定的多方面基础,得益于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发挥了党的领导、公有制为主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协商民主等多方面的制度优势,不能把改革开放的经验绝对化、教条化,不能用新自由主义指导目前的改革。对于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作者都做出了阐释。这些观点,都是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由此我想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的许多深邃思考。小平同志的思想包括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具有长期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来说,是一项无比艰巨复杂的事业。事非经过不知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境界,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历史高度和历史地位要充分估计。另一方面,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今天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坚持“论从史出”,而不是“以论代史”,避免用先人为主的结论来替代历史事实,从而使得该书有不少新意。比如,在国有企业的问题上,目前流行的舆论似乎对国有企业做了“有罪推定”,认为国有企业天然腐败、垄断、低效、与民争利,而作者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考察,用翔实的证据说明国有企业是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有着比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从“此岸”来看问题,而不是从“彼岸”看问题。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虚无主义就站不住脚了。
    在考察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基础上,作者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的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领导中国进人一个新的大时代,这个时代既不是邓小平时代的简单延续,也不是毛泽东时代的简单回归,而是要以继承、融汇、超越的态度,坚持对的东西,修正错的东西,学习别人的东西,创造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观点,是作者对历史必然性趋势的思考,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表达了80后青年人对2l世纪中国的希望,相信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第二。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理论依据在哪里
    新中国的开国一代,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使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政治交代就是,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自由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已在全球坐二望一,但与之相应的思想理论和文化的构建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漫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了四个自信,要人们增强对中国家、公平等本质问题,中国人才能主动运用历史的规律,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超越历史的周期律,跨过卡夫丁峡谷。这让人感到,马克思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和摆设,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
    第三。如何以史为鉴,在新时代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引向深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此书不仅在讲历史,同时也处处贯穿着现实关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开始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道路虽然已经显现出胜利的前景,但还远远没有到达彼岸,国内外形势都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伟大斗争,重要的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
    作者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认识全球危机的前景,如何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如何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等问题进行阐释。我国正在凝聚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关键是坚持经济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并且为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的重申理想信念、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守土地集体所有制、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正是立足于我们自己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而做出的,具有充分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沿着这个方向,必将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这两个复兴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道路”丛书是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编、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信集团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经发挥过独特作用,它不仅勇于承担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而且勇于承担政治责任,参与思想、理论、舆论的建设。这套丛书的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通过对中国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增加中国的干部和群众的制度自信,促进立足中国实践、通达历史与现实、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学派的形成。
    研究中国道路,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本书也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改进之处,希望作者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深人基层,深入实际,做出更多更好的学问。也希望广大读者和我们一起努力,参与对中国道路的研究。
    中国道路,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建党初心、不愧使命担当、不负光荣梦想的新长征路。希望以此和此书的作者、读者们共勉。是为序。

后记

  

    我为什么写中国道路
    经过五年的写作和修改, 《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终于同读者见面了。研究和写作中国道路是我长期的心愿,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庄严历史时刻, 我愿把这本书献给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写历史特别是现代史, 是非常严肃也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并非历史专业研究人员, 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 首先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我是学习西方经济学出身, 读书时也曾信奉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 迷信西方的发展道路。然而, 随着对党史国史和基层实践的了解, 我逐步体会到, 西方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这是我写作这本书最早的动因。
    这种体会最初来自对医疗改革的研究。2004 年起, 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我导师李玲教授是我国最早倡导公益性医改的专家, 她为中国医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付出, 是我的榜样和楷模。我在最初学习西方经济学时, 也相信在医疗领域可以让市场起主导作用。然而, 对基层的调研扭转了我的观点。我在调研中发现, 一些实施全盘私有化医改的地方, 我亲眼看到破败的农村卫生体系, 看到医院为盈利不择手段, 侵害患者利益。同时令我深受启发的是, 我调研中见到了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1965 年毛泽东主席的“六二六指示” (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以及由此带来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普及。由此挖掘史料, 我又了解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创造了人民健康大幅度跃升的世界奇迹, 而这同西方经济学认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结论是不同的。以这些思考为起点, 加上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我逐步形成了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路, 主张医疗卫生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走公益性的道路, 不能搞市场化、商业化的医改。
    形成这样的观点之后, 我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我发现要纠正在医疗领域已经形成的对西方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的迷信, 非常困难。一方面, 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 已经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虽然西方经济学在对于消费、投资、价格、金融、货币等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上有许多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内容, 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从根本
    上说,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 这就决定了其只能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约束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西方的卫生经济学就没有完整地解读公立医院的理论, 美国的医改只能在私有制的环境下做一些有限的微观调整, 而不可能像我国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对改革进行全盘的顶层设计。推而广之, 西方也不可能提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因为西方并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大部分经济学者仍然是市场万能主义的信奉者, 这就对中国的事业造成很大的困扰。我国医疗改革之所以遇到很多复杂情况,在理论上的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歧, 背后的认识根源都离不开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例如, 一旦我们提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建议, 就会有“专家” 反驳道: “你们年轻人不懂历史, 当年为什么要改革? 就是因为人民公社吃不饱饭, 而包产到户之后, 一放开, 马上就吃饱饭了。” 这种观点十分普遍。为了验证这种观点, 我就去研究新中国的 农业史, 结果发现“一放开搞活就吃饱饭了” 的观点失之片面。改革开放之后的粮食丰收, 不仅得益于“分地”, 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前奠定的水利、土壤、化肥、良种等方面的基础。因此, 农业改革远远不是“一私就灵”, 就更不用说更加复杂的医疗改革了。 以对医改的研究为基础, 我又把对中国道路的研究扩展到了其他领域。读书期间, 我曾经协助国务院参事、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陈全训同志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陈主席是工业经济领域的老领导, 曾参与浦东开发、国企改革攻坚等重大决策, 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在调研中, 我到过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的国有企业, 深切体会到在“一穷二白” 的条件下, 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 迅速突破重工业和战略性产业的短板, 才能让中国跃出贫困陷阱。这和我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的理论认为,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违反了“比较优势”, 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低下。“比较优势论” 套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 但是却脱离了中国的历史环境。相应地, 实行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生活资料配给制等特殊政策, 在微观激励机制上有不足,但却是为实现工业化必要的制度安排, 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 不能简单地用改革开放之后的做法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也不能简单地说成私有化、自由化的成功, 最近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兴芯片之争等事件, 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了。 上述零散的观点, 逐步汇聚成系统的思考。我带着问题阅读了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件、文稿、回忆录等, 并强烈地感受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关于当代中国历史的争论, 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 而是关系到下一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政治和现实问题。从西方教条出发,改革开放下一步就是要继续弱化党的领导、国企私有化、土地私有化、放松监管、取消产业政策、放弃独立自主的方向, 很多国家的教训都证明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套, 那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说不通的,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就是割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缺乏依据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就必须正确地解读历史, 这使我萌发写一本中国道路方面的书籍的想法。 吸引我研究中国道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舆论界特别是网络上的各种观点争论。在一个时期, 主张中国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 有很大影响; 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 有的用前者否定后者, 有的用后者否定前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 却被一些舆论抹得一片漆黑, 极力否定“中国模式”, 或者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美国模式的山寨版”; 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但就是因为不符合“私有化、小政府” 的理念, 就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否定; 在十八大之前, 有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 反而很流行, 导致今天的人们也对未来缺乏信心……这些讨论让我感到, 是中国道路还是西方道路, 是创造中国学派还是迷信西方学派, 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 而是大是大非、生死攸关、十分关键、十分紧迫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增强人们的“四个自信”, 首先要靠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整顿, 同时也要用科学的观点解读中国道路, 通过对历史的阐述,让人们心悦诚服地相信和坚持中国道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是经过几百年才形成的,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搞了几十年。毛泽东同志说过, 将来要写一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相比那个时候, 现在我们家底更厚了,经验和教训更多了, 更有条件认识和探索中国道路。因此, 系统地解读中国道路, 是时代向全中国知识界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