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丛书

写给年轻人的简明国学常识

  • 定价: ¥42
  • ISBN:978755962447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73页
  • 作者:邹浚智
  • 立即节省:
  • 2018-12-01 第1版
  • 2018-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邹浚智著的《写给年轻人的简明国学常识》由新生代学者专为当下年轻人而创作,具有简明扼要、亲切好读、易记易懂、系统完整、脉络清晰、时代感强等优点。阅读本书,能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框架,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本书创意性地将国学的三大板块——史学、哲学、文学,按照真、善、美三个主题来归类和梳理,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史学之真、哲学之善和文学之美。
    慈济大学东方语文系教授何昆益、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袁国华、台北教育大学语文系教授张淑萍、台南大学语文系教授郑宪仁、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罗凡晸、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苏建洲、松山高中国文教师李仁展、中山女高国文教师黄月银等纷纷推荐。

内容提要

  

    邹浚智著的《写给年轻人的简明国学常识》是一本由新生代学者写给年轻人看的书,具备了亲切、轻松、简明扼要等众多优点,能够让读者系统地吸收国学常识,并且易记易懂,不论是对大中小学生,还是文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对国学有兴趣的人士而言,本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本有系统、有脉络、亲切好读、时代感很强的国学常识书籍,本书创造性地将国学常识分为国学中的“真”“善”“美”三大部分,即对应历史、哲学与文学,涵括经史子集四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叙述故事般娓娓道来。同时,透过活泼的标题,让经典的特色与定位一目了然,进而帮助读者掌握国学常识的脉络。

作者简介

    邹浚智,1978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国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字学专家。曾就职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信息科学研究所、台湾科技大学、元培科技大学等,现任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编撰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读本》等学术性专著四本、《说文解字注》等教科书两本,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立志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与当下年轻一代之间的桥梁,希望能借由撰写通俗性读本的方式,引领年轻人进入到鲜花遍地的国学大观园,使他们吟游其间而乐于学习国学、运用国学,进而推广国学,使中国学术风华再现。

目录

楔子
PART 1 国学中的“善”学问——哲学之部
  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热闹非凡的东周论坛
    玄之又玄的道家
    仁义道德至上的儒家
    爱别人甚过爱自己的墨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
    爱耍嘴皮子的名家及其他五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今古文经之争
    今文经先出,古文经后起
    论战二百多年——今古文经之争
  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晋之后的学派
    品茶喝酒闲聊——魏晋清谈与玄学
    是空是假还是无?——依附玄学发展的隋唐佛学
    堂堂正正做人——正气凛然的宋明理学
    明哲保身,噤若寒蝉——言论受制的清代朴学
  四、中国的善学问
PART 2 国学中的“美”学问——文学之部
  一、北《诗经》、南《楚辞》——中国文学的源头
    温柔敦厚的流行歌——《诗经》
    悲时不遇的绝命词——《楚辞》
  二、写汉赋,唱乐府——气势磅礡的汉代文学
    经久不衰的赋体文
    哼哼唱唱的汉乐府
  三、先七子,后七贤——一身傲气的魏晋文学
    建安七子的建安风骨
    竹林七贤的放任逍遥
    说人道鬼话志怪
  四、南清新,北质朴——清旖并呈的六朝文学
  五、诗词盛,古文兴——百花齐放的唐宋文学
    翩翩公子——唐诗
    花花阔少——宋词
    古文运动、唐传奇与宋话本
  六、从压抑,到解脱——平易通俗的元明文学
    文人发泄的窗口——杂剧与散曲
    舞台上的南戏——明传奇
    明代四大奇书——章回小说
  七、有总结,有成就——昙花一现的清代文学
  八、中国的美学问
PART 3 国学中的“真”学问——历史之部
  一、以天时记人事——编年体
    微言大义话《春秋》
    叙事分明看《左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历朝历代修正史——纪传体
    成果斐然的前四史
    其他历代正史简述
  三、史书版《一千零一夜》——纪事本末体
    善抄书者的杰作——《通鉴纪事本末》
  四、不严谨但史料全——杂史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为战国定名的《战国策》
  五、古代档案室的公文书——政书
    《尚书》不是断烂朝报
    最著名的政书——三通
  六、其他史书分类
    够奇异,读者多——《山海经》
  七、中国的真学问
后话 国学的其他

前言

  

    国学就像一座桃花源
    “简明国学常识”也可以称作“国学概要”或者“国学导读”,涉及范围和一般人所理解的“国学常识”差不多,但对很多“国学常识”略而不论的小问题,往往会再进行更深一层的讨论,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国学常识”的升级版。
    所谓“概要”,是指本书把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予以收录,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读者知晓;所谓“导读”,是希望读者能够依照书中所讲的去按图索骥,找到自己喜欢、想读的书,或更进一步,找到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学术领域。
    按文史学者的说法,中国约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即便照考古学家的研究,往上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也至少能追溯到两千六百多年前。这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史学、哲学、文学著作何其多,摞起来都不晓得有多少座台北一○一大楼的高度。
    如此多的国学经典该怎么读?我们又该怎么学国学?是把所有名篇名作搜罗起来,一股脑儿地死记硬背,直到倒背如流、出口成章?那背不出来的人难道要自己想办法去借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吗?还是走马观花地把所有经典都浏览一遍,只求能大概知道每本书写了什么?如此浮皮潦草,除了可以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外,又能有什么真正有益的收获呢?又或者精选几本最重要的,买好各种工具书,埋头苦学,逐字研读?一般读者似乎又用不着进行这种近乎学术性的研究。
    那么,国学到底该怎么学?学什么?这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就是想为年轻人提供一套了解并学习国学的全新的思路和完整的逻辑,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但可以增长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会喜欢上国学,甚至自觉自愿地去推广和传播国学。
    其实,国学就像一座桃花源,山洞外头虽然没有阿里巴巴画下引人注意的大记号,但里头可是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要怎样做才能不错过进入国学大观园的入口?找对方法很重要。你想想,任何学问都有它枯燥乏味的地方,但枯燥乏味并不代表毫无价值。米饭也无味呀!面皮也无味呀!为何餐餐不可或缺?
    所以本书的写作重点不在国学的实用之处,而在于把心思放在揭示国学的有趣之处,进而把它放大再放大,让它们就好像刚出炉的北京烤鸭或是刚起锅的日本“亲子丼”一样,让人垂涎三尺。在读者将它们狼吞虎咽的同时,不也就把无味的面皮与米饭给扒入口了吗?
    好了,把筷子、叉子拿出来,准备享受大餐吧!

后记

  

    国学的其他
    学习国学的基本功
    国学的精华以文献书籍的形式,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文献书籍当中,有的成书时间很早,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不是现代人习惯阅读的白话文;有的则是出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缺损或内容出现错误,阅读上容易发生困难。
    幸运的是在我们之前的前辈们已经归纳出很多方法,并且编纂出很多工具书,可以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时不再那么手足无措。以下就来讲讲要再深入学习国学的话,需要练什么基本功。
    首先,若想依照兴趣选出自己想读的书,就必须利用图书目录来做检索。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没有一点目录学的知识,想在传统的国学图书分类里找到想读的书,怕是比大海捞针还难。什么是目录学?许诗英《中国目录学史》解释道:“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简单地说,目录学就是将书的摘要节录出来,并针对书籍的性质进行合理分类。早期计算机还没发明前,图书馆流通柜台旁都会摆着一格格分门别类、附有书籍摘要的索引书卡。想读某书,得先翻卡片,查看书的摘要,再依索书号去书架上找你要的书。这种索引卡片如何对应到书架上放置书籍的学问就是目录学。
    汉代以来开始有对书籍分类的做法,一般官方编撰的目录学著作多半将图书分成七大类或四大类。七大类的分法是汉代刘向、刘歆《七略》所创;四大类的分法则是源自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先懂得前人的图书分类方法,才能进一步利用他们的分类找到想读的书和学习的方向。
    有了学习的方向也还不够,部分图书因为学派思想的不同或刊印质量的差异而有着不尽相同的呈现,没有版本学的基础只怕会挑到内容差或校勘恶劣的本子。如此读来,花了很多力气追求到的搞不好是错的学问。譬如你想买《说文解字注》(标点本),懂得版本学的人会挑校勘和制版都很讲究的版本,印色漂亮,也几乎没有错误。但若没有古籍方面的出版知识,贪小便宜去买一本版本不见经传、内容被裁得乱七八糟的《说文解字注》。书还没用,页面因为过到油墨脏得像花猫脸就算了,标点错误,页序紊乱,用这个当学习的本子恐怕有害无益。
    版本学主要在探讨书籍的历史、书籍抄写本(刻本)的演变、版本鉴别的方式、善本书目体例及历代各书籍版本上所有的文化信息。清代张之洞曾经说过:“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学习国学首要之务就是要找到好版本。挑选出错误较少的善本来读才不会白费精神。
    ……
    《说文解字》怎么说解文字?
    汉代流行章句之学,许多读书人思考着要怎么给典籍做解释比较好。同一个字,不同学派就有不同的解释,字形和字义的关系非常混乱。经学大师许慎看到这个问题,责无旁贷地跳出来编了《说文解字》这本书。他按照字形的部首,将九干三百九十三个字全部分类收进五百四十个部首里,再加上“重文”(异体字)的一千多字,总共给当时社会通用的一万多个字形进行了字义的解说。《说文解字》以小篆为索引的基础,在每个小篆下面再收集大篆(主要流行在秦)或古文(主要流行在东方六国,有一部分因为长得像蝌蚪,被称作蝌蚪文,见本书“善学问”),并从字形上来解释这些字。由于汉代上承先秦古文字,下开隶楷等近现代字形,所以许慎此书在中国文字研究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说文解字》原书有所残缺,到了北宋,由徐铉予以重新补订,他校订的版本称为“大徐本”;徐铉的弟弟徐锴对《说文解字》一样有所整理,成果为《说文系传》一书,又称“小徐本”。宋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大徐本”为基础。清朝段玉裁的注在各方面给《说文解字》增加了许多资料,并试着为每个字注音,最值得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