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

  • 定价: ¥49
  • ISBN:978730250941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清华大学
  • 页数:103页
  • 作者:邓巍巍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39岁这一年,邓巍巍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即放弃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职,加入成立仅六年的南方科技大学。《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是作者邓巍巍对自己海归过程中心路历程和所见所思的记录,其最大的亮点是,不仅有理,而且有趣。

内容提要

  

    《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记载了邓巍巍博士于2017年辞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的终身教职,通过中组部“干人计划”青年项目,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书中以作者在美国大学求学和工作15年的经历为基础,以一个中青年海外学者的视角,记录了其在酝酿海归过程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中美科研现状、高等教育、人才计划的观察和思考。
    本书适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留学人员和海外学人阅读。

目录

第一回  大过年的,辞个职吧
第二回  你从哪里来?
第三回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基金
第四回  学术的江湖与桃花岛
第五回  人才的标签
第六回  三体
第七回  七种武器与三生三世
第八回  大学与书院
第九回  房子是最重要的吗?
第十回  漂洋过海来看你
第十一回  上会
第十二回  友直、友谅、友善厨
第十三回  七颗龙珠
第十四回  最后一课
后记

前言

  

    海外游子,胡不归
    2016年夏天,巍巍到南方科技大学作报告。之前他通过邮件向我大致介绍了他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经历,我约他当面交流。我们算是流体力学方向的小同行,有很多共同话题,所以相谈甚欢。简短的交流过程体现出了他对科研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敏锐严谨的思维,尤其难得的,是对科学研究以及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务实又充满激情,这正是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这样一所正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的气质,也是南科大最珍视的精神品质。我当即邀请他加盟南科大。想必南科大的气质和风貌也给巍巍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有如遇知音之感,他随后决定辞去美国终身教职,海归南科大。这也是《海归记》这本书的缘起。
    《海归记》是作者对自己海归过程中心路历程和所见所思的记录,其最大的亮点是,不仅有理,而且有趣。采用章回体结构,文中将学术圈比拟为江湖,将学术研究比拟为修炼武器,将“青年****”人才引进比拟为比武招亲,让我这个学术圈的“前北京大学武侠协会会长”(其实是为读武侠小说找借口)读来畅快淋漓。这样的文笔在理工科学生中尤为难得。重理工轻文科,重科研轻文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在追求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南科大以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人文社科中心,前不久学校制定实施了《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因为我们相信:一流大学必定是有灵魂和内涵的大学,必定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引领者。我们希望通过一流的大学文化和人文课程教育以及高水准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不仅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人文通识的“灵魂”和思想深度,旨在培养更多像巍巍这样兼通文理的人才。
    巍巍回国以后,《海归记》在“知社学术圈”公众号发表,在科研界,尤其是海外学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我想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归乡情结。《诗经》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是盼望远方的亲人早日还乡。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迷途知返,归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20世纪80年代费翔唱的:“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是海外旅人对归乡的渴望。过去人们说:“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但是去年有一句话被广为传诵——“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应该更加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心态:要走出去看看世界,但最后还是要归来,并且是带着少年人的朝气归来。巍巍就是这些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然后带着更广阔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胸怀又归来的年轻人中的一位。
    中国自清朝末期开始兴起政府送青年学子出国留学,百余年来,学成归来的一代代留学归国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以后的那一代留学生堪称学贯中西、兼容古今,他们归国之后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承担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海归学者,在新中国的建设之初,为提升中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的第二代海归学者中的一员,这一代海归学者带回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创新意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对接,促进了我国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第三代归国潮,大量海外留学人员通过国家“****”“青年****”和其他一些地方上的人才计划回到国内的高校、研究所和创业基地。此时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理念和观念,因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已经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并且催生了发达国家不曾有过的新行业、新机遇。当前这代海归人员更趋于年轻化,他们带着世界前沿的科研能力和积极的创业意愿回来,正逐渐成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以及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力量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在中国进发,最终面向世界。
    归还是不归,何时归?这可能是萦绕在每个海外学子心头的问题。呼唤老一代海外学人归来的,是内心的家国情怀,是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对今天的海外学子来说,可能考虑更多的是适合自己发挥能力的平台和机遇。《海归记》详细地记录了作者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如文中所说:要找到事业的真爱和让自己每天早早起床的动力。希腊德尔菲神庙刻着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何出生的那天。”寻找到能点燃自己激情和创造力的事业,应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当前的中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事业平台。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植根中国大地,作为先驱和拓荒者,去见证一所大学、一项事业的诞生与成长,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参与书写和创造历史。这样一种成就感,应该是在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体会和经历的,也是吸引当代海外学人归去来兮的内驱力。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更多的海外学子会为“归不归,何时归?”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也相信更多年轻的海外学子愿意选择“归来仍是少年”。中国梦已启航,风好正扬帆,海外学子,胡不归?
    陈十一
    2018年2月

后记

  

    2017年,我辞去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职,举家从美国弗吉尼亚回到深圳,加盟年轻的南方科技大学。海归不易,人到中年海归更是不易,值得纪念。于是在2017年春节期间我向美国的系主任辞职之后每周在朋友圈发一篇文记录海归的过程和感悟,总共连载了十四周,最后一回是在回国的飞机上写完的。所选择的话题都围绕着一些难掩也不需要掩饰的强烈感受去写,比如人近中年的海外学子的困惑、纠结和取舍,再比如对发现南科大这块中国高等教育的瑰宝而产生的惊喜和感动。写的时候注入了很多真情实感,因为写文章和写基金申请一样,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这也是对读者宝贵阅读时间最起码的尊重。想写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归对个人来说是大动作,之前征询了不少朋友的意见,下了决心之后对知情的朋友要有个交代,对不知情的朋友要作一些说明,形成文字是种很有效的深度沟通方式。另外,现在做许多事情都讲究仪式感,而辞去终身教职海归是一个一生一次(once in a lifetime)的决定,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也算是自己告别十五年海外经历的庄重仪式。
    《海归记》的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很出入意料。我在2017年8月和李江宇学长聚会时得知他主持公众号“知社学术圈”(下文简称“知社”),就把《海归记》全文发给了他。“知社”于8月24日结集刊出,之后很快成为“十万+”。按照浙江大学去年出台的评价标准,这已经可以等同于一篇学术论文了。而《海归记》是不一样的“十万+”,因为全文近三万字,可以说是“点击一秒钟,阅读两小时”,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文章。随后,饶毅教授通过陈十一校长找到我,希望在“知识分子”公众号转载,并加了专访。之后许多经历与我类似的海外学人联系我,表示他们对文中的内容很有共鸣。
    我看微信朋友圈的文章,经常会觉得留言板比正文更好看。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这样。留言板里主要有三类评论。第一类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和文笔转变了对理工男的看法,使他们意识到原来理工男也可以码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细腻文字,甚至有评论开玩笑说我是“被科研学术耽误的武侠作家”。在我看来,“能工能文”是与南科大气质十分契合的,学校主张一流的理工大学也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我们希望培养独特、有趣、多才多艺的学生。第二类是表达读后感,不止一个人说在读的过程中是几处笑出声来,又有地方热泪盈眶。一部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电影,只让人潸然落泪或开怀大笑都相对容易,而最难得的是让人笑中带泪。这些评论说明我写的东西触及了他们心灵深处不止一处柔软的地方。第三类,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就是对南科大的评论。有评论说感觉南科大是梦幻般的地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还有人说“南科大二十年搞不好要超过斯坦福”。汉语是很奇妙的:搞不好会超过斯坦福,那么搞好了又会怎样? 当然,我也很清醒地知道,建一所大学,尤其是好大学,非常非常不容易。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更何况一所大学。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与败取决于许多未知数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南科大更添一层魅力。因为不仅“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也大抵如此。陈十一校长解释他投身南科大的原因时说:“我个人不是太喜欢可以预见的平庸,带有不确定性的成功使人生更有意义。”而在纷繁复杂的发展变化当中,有一点是应该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我们的志向。如果在网上搜索“南方科技大学,排名”,会赫然弹出我十分欣赏的一句话:“有志之士挺进,懦弱之人莫去,我认为它必须成为中国未来最好的大学”。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虽千万里,终要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