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董竹君(永不迟暮的灵魂)

  • 定价: ¥58
  • ISBN:978751265816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团结
  • 页数:343页
  • 作者:聂茂//孙少华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董竹君(永不迟暮的灵魂)》是聂茂、孙少华著的一部传记作品。
    董竹君(1900-1997),著名爱国人士,女企业家,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饭店——锦江饭店创始人。
    她出身青楼,却品质高洁,胆识卓绝,凭一己之力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这是她第一次惊骇世人;
    她追慕进步,不恋锦衣玉食,因三观不合,毅然携女出走,逃脱夫权樊笼。这是她第二次惊骇世人;
    人性波诡,世事云谲,她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千里走单骑,成就锦江实业。这是她第三次惊骇世人;
    七十古稀,身陷囹圄,她无畏无惧,坚毅如常,直至拨云见日,始立青松姿态。至此她感动了世人;
    九十耄耋,她执笔自传,她的一生是由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再到商界大亨直至世纪老人的完美递进。

内容提要

  

    《董竹君(永不迟暮的灵魂)》作者聂茂、孙少华以一种温暖而坚韧的目光、一种敏锐而从容的笔调,描述了董竹君由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再到商界大亨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屡经磨难,却不改初衷、洁净如初的一生。

媒体推荐

    多年来你为党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身为督军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
    ——周恩来

目录

第一章  青楼
  一、降世
  二、蝴蝶梦
  三、受辱
  四、尽孝
  五、“杨兰春”
  六、少女情怀
  七、逃生
第二章  磨合
  一、结婚
  二、樱花中的箫声
  三、忍辱之蝶
  四、初试锋芒
  五、不能擦出的火花
  六、人性的光芒
  七、夏家的新媳妇儿
  八、不虞之年
第三章  裂痕
  一、无理取闹
  二、夹缝中的“能豆子”
  三、错看了戴季陶
  四、冷漠是刀
  五、开办实业,矛盾激化
  六、金簪子丢了
第四章  分居
  一、觉醒
  二、隐忍之痛
  三、风中的定力
  四、艰难的开始
第五章  起伏
  一、拜见荣德生
  二、美丽的暗示
  三、危险的演讲
  四、牢狱之灾
  五、致命的骗局
  六、柳暗又花明
第六章  锦江
  一、正式离婚
  二、崛起的希望
  三、“锦江小餐”一炮而红
  四、“贵客”光临
  五、“锦江”拓展
  六、郭沫若献诗
  七、感恩的心
  八、爱情与阴谋
第七章  颠簸
  一、轰动一时的演出
  二、“你是我的信仰”
  三、危机四伏
  四、归心似箭  五、冷与暖
  六、义士悲歌
第八章  风口
  一、巧救新四军
  二、整治“锦江”
  三、邓颖超来访
  四、虎口救人
  五、在金圆券风暴中屹立
  六、周恩来的宴请
  七、情愁天涯
第九章  劫难
  一、阴毒的起诉状
  二、靠边站
  三、大风暴
  四、入监
  五、劫后余生
第十章  谢幕
  一、赤子之心
  二、七十六岁高龄的游行者
  三、历史,是公正的!
  四、尽享天伦
  五、高贵的馈赠
  六、玫瑰,在天堂开放
附录
后记

前言

  

    一个令人惊异的女人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诸多不确定的未知,喜欢拿别人的经历来参照自己将要行走的路,从中汲取一种力量,甚至得到一种信仰。那种被汲取的精神或烛光,有人把它叫做励志。
    董竹君是让人惊异的,连出身都让人惊异,惊异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拿来提炼、汲取。她有一个穷苦而低微的出身,从小被卖入青楼卖唱。
    单从出身来说,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很值得被汲取的对象。一方面,大多数人出身普通而平凡,生来非富即贵、家族显赫的个体毕竟只是少数;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世人的出身比她好得多,甚至好很多。如果说出身王室的公主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的话,那么,出身青楼的女子同样很少很少——就这一点而言,许多女性已经从开头超越了董竹君。
    于是,这个出身被很多人认同并且参照,作为一个基础点,引用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者是与自己亲近的人的路上。
    正因为此,大家都汲取着这个女子“在路上”的每个点。谁也不去抱怨自己的出身,贫穷算什么——比起青楼那种卑微的地方,贫穷的人也许都要感到庆幸。
    出身,这是董竹君第一个令人惊异的地方。
    有一句十分平常的话常被人们拿来说事:“很多人输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比起董竹君,很多人并未输在起跑线。然而,董竹君只有一个,现实中并没有太多人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或者更多的董竹君。
    为什么?
    一声枪响,每个人都从起跑线上起身,赶路、追逐、奔跑。人生方向、奔跑速度、智慧的饱和度等各种复杂因素拉开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很重要的选择节点,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遇到了粗心浮气的阔少爷,有的人遇到了权势显贵的老头,有的人遇到了一夜暴富的富商。做小,做大,知足地过着少奶奶舒适的富贵生活。
    这时,董竹君遇到了夏之时。
    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把一个从污水浜边上出来的穷小孩塑造成大家闺秀的动人模样。
    董竹君很感激,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厉害的女人都很有主见,而且从不妥协。她一定要做夏之时的正房,夏之时的妻子是她且只能是她。另外,她说,她会自己设法逃出青楼的火坑,不用花夏之时一分钱。
    她不卑不亢,拥有清晰而独立的思想,不会妄自菲薄,不会彻底依附于男人。
    这是董竹君第二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夏之时带着心爱的女人去了日本,给她家庭,给她教育,给她幸福。
    很多人羡慕董竹君的运气。同时,很多人不想再从董竹君的历程中提取适合激励自己的元素了。因为,她们认为,董竹君碰上夏之时,就像灰姑娘遇到了王子,是个不可能发生的童话故事。
    但总有人不轻易放弃。人山人海中,王子能一眼看见灰姑娘,必定跟灰姑娘本身的潜质有关。夏之时看中的绝不仅仅是董竹君的美貌,董竹君的潜质在后来的共同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证明。
    从日本回国,董竹君终于见到夏之时四川老家的家人。在一个庞大而保守的封建大家庭中,她适应着、习惯着、努力地做着夏家的媳妇,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挥汗如雨。
    很多人说,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身为女人,最终都要成为别人家的媳妇,何况,很多女子都是这么做着人家的媳妇的,甚至比她还要苦,还要累,还要委屈。“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不少旁观者无所谓地说。
    可是,董竹君在四川的这几年,不单是理顺了人际关系,让原先瞧不起她的人对她报以尊敬,而且她还烧得一手好川菜,对川菜颇有自己的研究和心得——这与她日后开办锦江川菜馆不是没有关系的。她来四川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机械劳作,她用每一天的劳动和所想为日后的发展积累有效而丰富的经验,为未来的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权。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以及明天会经历什么,我们此刻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那句朴实无华却感动万千人的话:“做好身边最细小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女人擅长管理时间,掌控方向。董竹君一向不以自己貌美而自居——尽管她的外表的确让人着迷,相较于会流逝的美丽,她更倾向于锻炼内在力量和真实本领。
    这是董竹君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应该说,董竹君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莫过于从川回沪后与夏之时离婚。为了谋求孩子们与自身的前途,她宁可摆脱都督夫人的身份。
    社会从未真正公平,男女从未真正平等,直到今天。女性为了求得生存或者名声,无奈地固守着一个实际支离破碎的家庭,自欺欺人地将自己活成一个本本分分、相夫教子的好女人的模样,安安静静地维系着类似“都督夫人”的身份和地位。
    “灰姑娘”勇敢抛弃“王子”,这在当今21世纪仍然是许多女性都难以做出的决定,招致舆论哗然,各种轻蔑和诋毁的言论甚嚣尘上。
    但是,董竹君足够有力,抵挡可畏的人言,战胜岔路口暂时的困境。做出这个令世人震惊而不解的决定,凭借的不是年轻,而是自信。
    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自信,成就了董竹君的惊异。
    走到这里,很多试图从董竹君走过的路上汲取励志元素的人们试图退出,重新寻找其他人走过的其他相对比较适合自己的路。
    差别初露端倪,距离逐渐增加。
    那些人转身从别人的相对容易而轻松的故事中汲取励志养分,同时,他们不忘幸灾乐祸地观望董竹君离婚后的“娜拉之路”。
    无法想象的艰难。正因为艰难,所以,夏之时敢打赌:如果董竹君离开他之后,能够在上海滩上混下去,他愿意在手掌心上煎鱼块给她吃。
    岂知,这原本是讽刺的话,却蜕变成董竹君追求向上的生活的强大动力。
    她义无反顾地出走,走进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
    很多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董竹君所走的,完全是夏之时早就为她铺好的路。
    不是吗?那些人脉,那些关系网,全部都是夏之时的。有人这么说。
    似乎对。
    又似乎不对。
    离婚,只是两个人婚姻关系的结束,并非两个人与彼此亲朋好友关系的彻底决裂。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亲朋好友不可能分别跟着两个相互分离的人站队,这是你的人,这是她的人,然后,各走各路,互不打扰。社会容纳着很多很多个体,任何个体与任何个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如同一张法律文书,说散就散、说合就合。生活复杂得很,不要想得过分简单。
    必须承认——董竹君的个人魅力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董竹君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夏之时的那些朋友,包括戴季陶、杨虎等人,他们得以心甘情愿为董竹君的事业出力。个人魅力包括人品、能力、智慧等等。
    董竹君的人生前期有个很大的名声——都督夫人,这是依附于一个男人而存在的;在中后期,她凭借一己之力使自己有了更新、更大的名声——锦江饭店创始人。在生存的危机中,或者是在几近乞讨的困境中,她开起了锦江川菜馆。在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她做成了。
    这其中,不可能仅有运气。
    这是董竹君又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一个美人,单身美人,在上海的十里洋场极具诱惑力。觥筹交错间,纸醉金迷中,这个女人的头脑很清醒。当时声名赫赫的张翼枢向她示爱时,她坚决而明确地要求对方离婚,只有离婚,他才能和她在一起。
    强大的女人深知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总是能够得到。
    对于张翼枢这类男人,素来不缺乏女人主动投怀送抱,这些女子中也不缺乏心甘情愿做他的小老婆或者情人的。然而,唯独董竹君不在此列。那时,董竹君的生活处境艰难而困顿,如果与张翼枢结合,她的幸福和舒适轻而易举。她不拒绝爱情,可是,如果涉及严肃而重要的婚姻,她的原则始终未变。她可以与之结婚,但是有附加条件。这条件与最初跟夏之时结婚时提出的条件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女人不会被世俗观念所左右,使自己无所适从。她从不认同一个独自养育孩子的离异女人应该降低条件,降低眼光,与现实妥协,向男人投降。对一个女性强者来说,这些论调都是欺压弱者的。她不恋慕金钱、地位——否则,她不会离开夏之时,她要的是一个在正常态的婚姻中平等的地位。
    她是一个新女性。
    一个人格独立,有思想、有追求的新女性。
    “锦江”红红火火的时候,董竹君的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男人:陈清泉。
    无疑,董竹君对陈清泉的感情以及对他的妻子的交代又是一个大大的惊异。
    顾全大局,两全其美,不露心机。
    为了自己,为了爱情,甚至仅仅为了排遣单身的孤独与寂寞,有人疯狂地去爱,奋不顾身,口里说着及时行乐、赴汤蹈火,到头来,玉石俱焚。
    董竹君看得多,看得清,看得从容淡定。
    当然,一个气质与美貌并存的上海饭店女老板不可能只有寥寥几次诱惑,或者说冲动。但是,她冷静、理智。
    她利用强大的自制力和明晰的原则战胜了撒旦的引诱。
    她是一个很纯粹的女子,也是一个迫切追逐信仰的女子——“锦江”为她支付着生活费用、解决经济负担的时候,她开始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
    她以“锦江”两店为掩护,积极为地下革命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关于入党问题,董竹君一直是很积极的。但是某些党员不让她签字,他们说:不签字照样可以是党员。晚年的董竹君简单地一提而过:那我就做一个不签字的、纯粹的共产党员呗!其实,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为,董竹君在党外为党做事更有利。按照严格的入党程序和入党要求,董竹君并没有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可她做过的事,比许多真正的共产党员还要多得多。
    有人说,董竹君还有一个惊异之处在于把四个女儿都送往美国求学。
    这个有远见的举动是值得人们大书特书的。的确,一个单身母亲,没有任何后盾的母亲,白手起家办起菜馆,长远的目光使她送四个女儿去美国读书。
    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上学,在今天不是仍旧屡见不鲜吗?这样的案例,几乎每天的媒体都有报道,让人心酸,让人心痛。这些使孩子无奈地过早辍学的母亲们,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思想和精神。
    “文化大革命”时期,董竹君坐了5年的牢。入狱的时候,她68岁;出狱的时候,她73岁;出狱之后,她又活了25年。她始终记着一句话: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
    这是何等的毅力和坚强。
    这无法不使人惊异。
    我们相信那句话:“阿里山的神木能成为神木,不是一千年后才知道的,而是一发芽时就注定了。”这并非消极、被动的迷信。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无意地背负一种使命。或者是成为一个贤惠而温婉的母亲,用心操持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事业女性,率领团队改变世界的某个面貌,又或者成为一个兼顾亲情和事业的力量型女人,比如本书的主角——董竹君。
    每个人的使命是注定要完成的,但是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如果使命的难度系数高达99%,背负使命的主人需要坚韧而持续地付出相应程度的努力。
    从始至终,董竹君用尽全身力气,成就了自己的惊异。
    写到这里,我们的心情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做着复杂的变化和斗争。
    每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只属于自己的路,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就像董竹君一样的唯一。
    所以,从董竹君身上汲取力量,只是为了更好地走好我们自己的路,而非生搬硬套。励志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汲取养料。
    董竹君的惊异就在于,她赠予每个人以不同的养料。
    如果读完这本书,你得不到这种养料,那是一种失败。这种失败不是董竹君的,而是写作者的。
    但是,董竹君以她独有的惊异给了写作者足够的自信。
    董竹君不仅给了我们养料,精神,更给了我们励志的烛光。这烛光,从一个世纪前的星空传来,必将跨越更遥远的时空,散发出新的更加惊异的光芒。行笔至此,我们不禁想起董竹君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从不因被别人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被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后记

  

    所有的开始,都不会晚
    我们的写作聚焦董竹君先生,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其间多次停顿、放弃,又多次不舍,重新开始。
    “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这两个元素差不多等于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啊,而且反差是如此强烈。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和结尾要经历整整一个世纪!这是多么奇特的人生啊!
    那么,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她在这个漫长而跌宕起伏过程中又是如何巧妙地衔接的呢?
    我们不断地搜寻资料,首先找到的便是董竹君先生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看完后,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女子是如何操纵着这两个元素,进而使之充实而完整地结合到一起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
    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她竟一无所知!
    随着寻找资料和准备工作的推进,我们深深地感到:有关董竹君生平的资料实在太少,除了那一本自传,和谢晋导演根据传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零碎的文章。而最原始的资料,特别是有关董竹君先生的第一手资料,少之又少。
    显然,要写好董竹君先生的一生,这些资料远远不够。我们发动亲朋好友,连国外的朋友也不放过,希望尽可能多地寻找传主的生平足迹。
    资料,我们不停地寻找,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充实,不断地丰富。
    董竹君先生的形象慢慢地立体化、继而变得生动起来。
    终于,我们心里有些踏实了。
    为了尽快拿出书稿,我们不停地追赶时间,快速地翻阅资料,快速地拟定提纲,快速地敲打键盘。
    当然,不能因为快速而影响质量。这是起码的原则。我们把时间挤出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只因为这样一个令人敬重的老人。为这样的老人立传,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董竹君先生带给我们本身的力量。
    请想想吧: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被卖入青楼抵300元钱的债,当我们十几岁时,我们又在哪里,在做什么?也许在一所学校里,埋头学习,认认真真地写着作文,流利地朗读着英语,单纯,天真,怀揣着涉世未深的梦想。
    我们的梦与董竹君先生的梦又有什么不同呢?
    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董竹君先生,问她当年把千辛万苦创立的锦江饭店等一番事业交给国家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董竹君先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我一生参与支持革命,就是这个大目标。我从来没有把这些东西当成自己的财产,没有这个观念。当我把锦江交出来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不赞成。我告诉他们,解放了有很多事情好做,就怕你做不来。”
    多么可敬的老人!多么动听的声音!
    。
    我们被这个声音一遍一遍地呼唤着、感动着。董竹君先生不能忍受无爱的婚姻,无法忍受无目标、无原则、无意义地活着,不能忍受得过且过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她有自己的梦想,一个不只是个人的、更属于中国的梦想。 那时,董竹君先生2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所有的开始,都不会晚。”这是董竹君先生给予我们最大的激励和启发。 必须提出的是:这本传记参考、借鉴和引用一系列图书、报纸、杂志和网络上资料、文章,其中主要的参考文献有: 三闲著《上海红颜往事》,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著《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非常爱非常痛:大时代中国女人的非常活法》,华夏出版社2008年一月版;《“孤岛”时期的军统局策反委员会》,《文史精华》2001年12期;谢晋导演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胡嘉禄导演的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胡永其所写沪剧《董竹君传奇》,以及“中国城市网”所载《上海历史大事》和“人民网”所载《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镇压反革命运动》,等等。 限于体例,在写作中,我们没有具体将所参考、所借鉴或所引用的资料、文章直接标注出来,在此,让我们向这些资料、文章的写作者、编辑者和出版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由衷的感谢!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团结出版社的梁光玉社长和总编助理张阳,他们的热情、敬业和对作者的尊重令人难忘。 当然,我们最最应该感谢、最最应该够铭恩的是可以称之为“卓尔不凡、精彩人生”的传主——董竹君先生,董竹君先生的家人,以及董竹君先生的自撰《我的一个世纪》。可以说,董竹君先生既是本传记的源头,又是本传记的根本。我们不过是做了一件也许并不华丽的衣裳。 由于时间关系,加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精力都有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和遗憾在所难免,真诚地恳求广大读者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以期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2017年2月20日充实、修订于长沙岳麓山下抱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