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彩虹来了又走了(精)

  • 定价: ¥45
  • ISBN:978754429253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南海
  • 页数:210页
  • 作者:(美)安德森·库珀...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2-25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蔡康永深情推荐。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关于生命、爱和失去的对话,讲述生命沉淀后至深沉的爱,触动千万年轻人心灵的一本书。
    与《目送》一起感动万千读者。美国CNN当家主播安德森·库珀与母亲的深情之书:一封电子邮件,蕞终改变了我们母子的关系,我们先前都不曾想过,竟有可能与彼此这般亲近。希望本书也能够帮助你,开启与所爱之人的全新对话。
    值得每一对母子共读的爱之书——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唯有放下成见与伪装,我们才能获得平静,变得勇敢而坚强。
    穷尽一生追寻的是爱情、名利、财富,还是真挚无悔的人生?面对生活里的挫折与磨难,如何走过?面对生命中失去至亲的伤恸,如何释怀?随着时光流逝,能否以全新视野去看待过往所有的对与错?
    安德森·库珀、葛洛莉娅·范德比尔特著的《彩虹来了又走了(精)》荣·获《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诚挚推荐。

内容提要

  

    九十一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人世。
    而今天,我已经整整九十一岁了,比那时睿智得多,但内心深处还是十七岁。
    人生的答案是什么?
    人生的秘诀是什么?
    真有所谓的秘诀吗?
    一封九十一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件,展开了一场母与子之间的精彩对话,他们坦诚讲述各自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得失成败,以及关于成长、爱情、婚姻、孤独与勇气等人生话题。
    安德森·库珀、葛洛莉娅·范德比尔特著的《彩虹来了又走了(精)》中饱含大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而每一句洞若观火的分享都是生命历经大起大落后才有的感悟。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美好的瞬间,它们就像天上的彩虹,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当彩虹出现时,我们纵情欢歌;待它隐去时,也无须惊讶失落。

目录

一  人生:曲折离奇的过往
二  孤岛:困惑、挣扎与领悟
三  成长:狂喜与悲伤
四  家庭:关于爱与失去
五  伤痛:与过往和解
六  生活:爱就是一切
后记  把梦想变成现实

前言

  

    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年
    我的母亲,来自一个早已消逝的世界,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我向来把她想象成滞留此地的访客,来自遥远星系的使者。很久很久以前,她来自的那颗星星就已燃烧殆尽。
    她名叫葛洛莉娅·范德比尔特。我年轻的时候,总是试图隐藏这个事实,不是因为我羞于承认——绝对不是——而是因为,我希望大家在知道我是她儿子之前,先了解我这个人。
    “范德比尔特”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姓,我很高兴不用背负这个姓氏。我更喜欢“库珀”。这个姓没那么麻烦,聊天时被介绍给别人的时候,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停顿。说真的,“范德比尔特”这个姓有历史,也有包袱。就算你不知道我妈妈那精彩纷呈的人生,单凭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普通人产生种种期待和预设了。然而,她真正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我妈妈的成名时间之长,超过现今在世的任何一个人。她一出生就登上了头版头条,不管是好是坏吧,总之她此后一直活在聚光灯下。她的成功和失败都摆在台面上,供人们评头论足。她经历过种种人生,做过演员、艺术家、设计师和作家。她拥有过巨额财产,后来被骗光钱财,又凭一己之力东山再起。她惨遭虐待,缺父少母,丈夫早逝,儿子自杀,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背叛。如果换作其他任何人,缺乏她的坚强意志,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
    她是个幸存者,但不像其他幸存者那样铁石心肠。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坚强的,但铁石心肠?那可说不上。她从未长出厚厚的盔甲,变得麻木不仁。她选择保持柔弱,对新的冒险和新的可能性敞开心扉。正因为如此,她是我认识的人里心态最年轻的。
    我妈妈现年九十二岁,但她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这么大年纪的人,她也不觉得自己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人们常夸年纪大的人“像过去一样敏锐”,但我妈妈比过去更敏锐。她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洞若观火。过去牵挂纠结的小事,如今已不再重要。她对自己的人生理解透彻,而我才刚开始感悟人生。
    2015年年初,过九十一岁生日前的几个星期,妈妈得了呼吸道感染,始终没有痊愈。这是她这辈子头一回身患重病。她没有告诉我她的感觉有多糟。当时,我正要飞往海外做报道,登机前才打电话给她,告诉她我马上要走了。为了不让她担心,我像往常一样,等到最后一刻才打电话。她一接起电话,我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她呼吸短促,几乎说不出话来。
    真希望能告诉你,我立刻取消行程,赶回了她身边。但我没有这么做。我根本没想过她会身患重病,也许这个想法掠过了心头,我只是不愿继续往下想。我正要去海外做报道,我的团队已经先行启程,这个时候叫停已经来不及了。
    我离开后不久,她就被紧急送往医院。这是我回国后才知道的,而当时她已经出院回家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深受哮喘的折磨,呼吸道感染一直没有好转。有些时候,她连走路都走不稳。她的身手不再矫健,动作不再敏捷,有好些天甚至下不了床,这些都是她难以接受的。她的几位密友在前段时间相继过世,她这辈子头一次感觉到“岁月不饶人”。
    “我还想再多活几年呢。”她告诉我,“我还想多创造点东西,想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随着她九十一岁生日的临近,我开始思考我们母子俩的关系——从我儿时到现在,我们母子俩的关系。我开始怀疑,我们真的够亲密无间吗?
    爸爸和哥哥去世后,留下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应对丧亲之痛。爸爸是1978年去世的,当时我十岁。哥哥卡特在1988年自杀身亡,当时我二十一岁。在那之后,我的直系亲属只剩下妈妈一个人了。在伴我长大的至亲里,她是唯一尚在人世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母子关系。我妈妈不是那种你会去寻求学习或工作建议的家长。她拥有的是来之不易的真理。唯有经历过跌宕起伏,体验过爱与失落、欢喜与悲伤、梦想与心碎的人,才能有这样的领悟。
    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甚少谈及自己的人生。她的过去始终是个谜。她的父母和祖父母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对于她动荡不安的童年,或是她遇到爸爸之前的经历,我可谓一无所知。而正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事件,将她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样。即使在我成年之后,她身上还有许多东西是我不了解的——比如,她过往的经历,还有得到的教训。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开口问起过。她对我的事也知之甚少。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会对父母有所保留,要么是感到尴尬,要么是心怀怨恨,在这上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我们长大成人后,情况会有所改变。但我们通常不会去寻找新的沟通方式,只会避免讨论复杂的议题,免得碰上棘手的问题。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多得很,到时候再说也不迟。然而,世事无常,很可能到最后就来不及了。
    我不希望有话来不及对妈妈说。因此,在她九十一岁生日当天,我决定和她开启一番全新的对话,探讨她的人生。探讨的不是琐碎无聊的细节,而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她的人生经历中我不知道或不了懈的那些。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聊了起来,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妈妈刚刚开始用电子邮件。起初,她的邮件只有简单的一两行。后来,随着她渐渐习惯用电脑打字,邮件也越写越详细,越写越具体。正如你将在下面读到的,那是极其私密的回忆。她告诉了我许多从未当面说出口的事。
    生日当天早上,她给我发来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九十一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人世。
    我想起了葛楚德姑妈写给我的一封信。那是很久很久以前,
    我在生日当天收到的。
    “想想看,你今天就满十七岁了!”她写道。
    而今天,我已经整整九十一岁了——比那时睿智得多,但内
    心深处还是十七岁。
    人生的答案是什么?
    人生的秘诀是什么?
    真有所谓的秘诀吗?
    那封邮件和那三个问题,为我们的对话拉开了序幕,最终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母子关系。在那之前,我们双方都没有料到,我们母子俩竟能变得如此亲密无问。
    我想,许多父母都希望和成年子女展开这样一番对话。而这番对话,让过去的一年成了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年。通过打破我们之间那堵沉默的高墙,我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加深了对妈妈乃至我自己的了解。
    现在我明白了,对于生命中重要的人——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爱人、朋友——想要改变和他们的关系,永远都不嫌晚。你只需要敞开心扉,卸下伪装,放下始终无法释怀的成见,还有长久以来的轻蔑态度。
    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会对你有所启迪,让你重新思考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也许还能帮你和挚爱之人展开全新的对话。
    毕竟,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后记

  

    把梦想变成现实
    随着妈妈九十二岁生日的临近,我们决定结束一年前开启的对话。但像这样的对话,一旦开启就永远不会结束。这几个星期,我们经常聊天,对彼此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都真切。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母子俩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妈妈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她也有同感。
    回想起一生中失去的那些人时,我会想起我希望问他们的问题,希望告诉他们的事。对于妈妈,我不会有同样的遗憾。为此,我心存感激。
    前些天,她给我发了一封邮件:
    女作家薇拉·凯瑟写道:“他人的内心是黑暗森林,无论他和你的心贴得多近。”
    通过这些邮件,我们的心贴得有多近?
    至少可以这么说:比过去近得多,犹如光芒闪耀。
    我不懂最后半句是什么意思,但喜欢它读起来的感觉。那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打电话给她,问她九十二岁生日想做些什么。她说不想大肆庆贺。起初我有点难过,但马上就意识到,她再也不需要庆贺一年中的某一天了。活到九十二岁高龄,每一天都是对生命的庆贺——读一本新书,画一幅新画,或是回顾过往的经历。她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花点时间许个愿,再爬起来,将梦想变成现实。
    她生日那天,我去公寓接她。我们去做了一件我们母子俩很久没有一起做的事。过去,无论处境是好是坏,我们常常一起做那件事。
    我们去看了场电影。
    正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去世后,我经常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母子俩共度几小时,把悲伤抛在脑后。
    随着我渐渐长大,课业越来越忙,和妈妈一起看电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哥哥自杀后,面对即将到来的假期,我们不知怎么才能熬过去。我们都不想过感恩节或圣诞节,也不想过其他任何需要庆祝的节日。当你哀悼亲人的时候,公共假期和随之而来的贺卡和广告,只会让你想起内心的空洞和失去的一切。
    因此,哥哥去世后,我们又开始一起看电影。接下来许多年里,我们就是这么度过假期的。圣诞节没有圣诞树,感恩节没有烤火鸡,也没有交换礼物,只是在漆黑的影院里相依相伴,花几小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不过,妈妈九十二岁生日那天的电影之旅有所不同。电影开场前,坐在影院里闲聊和分享爆米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是在逃避痛苦的假期,而是在庆贺并肩走过的风风雨雨。
    电影开场后,我不时会用余光瞄她一眼。我看见的不是九十二岁的老妇人,而是和“亲亲埃莉诺”一起看电影的十三岁少女,在幻想自己长大后的生活。
    我还记得,我十三岁的时候,和她坐在同一家影院里。父亲骤然离世后,我们还在慢慢增进了解。哥哥去世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们也坐在同一家影院里,在想该怎么熬过这一天。 电影结束后,我们慢慢踱回她的公寓。我们聊了一会儿电影,但大部分时间都一言不发,只是手挽手走在街头。我们没有必要开口。 我了解她。她也了解我。 她是我妈妈,我是她儿子。 彩虹时隐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