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 定价: ¥48
  • ISBN:978750984875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共党史
  • 页数:330页
  • 作者:张现民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现民著的《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利用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力图全面准确地叙述钱学森从1950年回国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国的艰难历程。展现了钱学森克服阻碍、不畏艰难归国的历史过程,体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了解、研究钱学森及其回国的历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内容提要

  

    张现民著的《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用大量新近解密的第一手档案,全面准确地还原60多年前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历程。虽然自钱学森回国起,有关其回国的报道就不断见诸各大报端,但由于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人们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也只是一鳞半爪。本书通过对新近解密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的解读,星现那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极其重要但又谜团重重的往事。

作者简介

    张现民,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编有《钱学森年谱》(上、下卷)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惧红”时代的来临及钱学森惨遭怀疑
  第一节  谍案四起与忠诚调查
  第二节  钱学森被怀疑与麦卡锡主义的兴起
第二章  灾难落在了钱学森头上
  第一节  机密研究许可证被吊销
  第二节  申诉听证
  第三节  行李打包和预订回国机票
  第四节  会见昔日朋友和机场被滞
  第五节  行李被查扣
  第六节  资料遭密集审查和作为“危险人物”受到监视
第三章  特米诺岛上的“阶下囚”
  第一节  家中被捕,被困特米诺
  第二节  被捕后的各界反响
  第三节  特米诺岛上的特殊晤谈
  第四节  学生的未婚妻出巨资购买债券保释
第四章  无休止的调查
  第一节  行李审查仍然没有终结
  第二节  难以释怀的四次驱逐听证会
  第三节  被判“驱逐出境”及上诉被驳回
第五章  软禁与等待:带着心灵创伤泛舟科学苦海
  第一节  被假释,每月到移民局报到
  第二节  向知己倾诉:与郭永怀一段难忘的研究生涯
  第三节  两大杰作的问世
  第四节  钱学森:“如果把我作为美国科学家团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很羞辱”
  第五节  查扣行李被赎回
第六章  钱学森回国与20世纪50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
  第一节  日内瓦侨民谈判曲折中前行:“只有一个人不能离境,那就是钱学森。”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过问:“这不应该成为障碍”
  第三节  共识中的错位:重新解读钱学森回国与大使级会谈的关系
第七章  正式回国前的准备
  第一节  联络行李接收及转运事宜
  第二节  购三等船票,取票时被FBI胁迫当间谍
  第三节  司法部正式发布公报,否认被赎人员“交换说”
  第四节  与导师辞别:“‘你在学术上超过了我’令我激动极了”
  第五节  为父亲拿药,遭联邦调查局人员怀疑
第八章  从洛杉矶到北京的归国航程及新中国的救援
  第一节  从洛杉矾到香港:“使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第二节  新中国的救援:高层关注,集体协作
  第三节  从深圳到北京:“我终于回来了”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钱学森回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后记

  

    钱学森回国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当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典型案例。但长期以来,关于钱学森回国的研究和报道既不够深入,也有失客观,甚至出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这就影响了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接受过历史学专业教育和从事钱学森研究多年的学人,理应从历史的角度对钱学森回国历程做一个全景式的梳理。写一部真实而全面的钱学森回国历史书稿,这不仅是我最大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使然、使命所在。
    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初衷始于钱学森资料的征集与整理工作。200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公室一行五人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太平洋分馆、波士顿分馆以及钱学森学习、工作单位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征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这些档案馆存有大量钱学森的档案资料,其中大部分资料围绕钱学森回国案件展开,从最初的怀疑到吊销从事机密研究许可证,从发布禁止离境命令到扣押行李,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材料翔实完整。我在初步翻阅这些资料后,觉得有必要利用这些解密的档案资料还原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从此开始了相关资料的翻译与梳理工作。另外,为了准备当时手头正在从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钱学森年谱》的编撰,我尽可能将搜集到的钱学森回国材料以及钱学森案件有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补充到《钱学森年谱》中去,并加快了对这部分资料的翻译与整理工作,从而对这部分资料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线索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011年,我试图以这个题目申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果由于论证欠力,最终未获通过。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资料的搜集,特别是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给我提供了很多有关钱学森回国的资料,弥补了一些钱学森回国的细节。另外,基于前期思考以及个人对相关资料的把握,我仍然觉得这个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与一些友人和专家沟通的基础上,受他们的热切鼓励,2014年,我仍以该课题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次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我不仅加大了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力度,而且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充分的论证。2014年6月,很荣幸课题获准立项(立项号14BDJ0023)。随后,我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内容的撰写工作。
    经过几年的前期资料搜集以及随后两三年的资料梳理和研究,2015年暑假,初稿终于完成。伏笔掩卷,真是感慨万千,不免想起那些与我一起努力但我不知其名的交大莘莘学子,他们埋头于宁静的图书馆,耕耘在二尺见方的课桌上。有的同学中午吃饭时间仍然或笔耕不辍,或冥思苦想;晚上闭馆,他们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是他们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是他们的激情浓烈感染了我,给了我挑灯夜战的精神力量,使我丝毫不敢懈怠,也使年逾不惑的我保持了与学子一样的激情和毅力。我在2013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拿出此书稿。随后,我又花了近一年时间对书稿进行修改、打磨和锤炼。2016年,在纪念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之际,我将课题成果提交有关部门评审。很荣幸,成果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并获优秀等级。从资料搜集到课题申请,再到课题结项,从前期准备到编撰完成前后历经七年时间,在此期间,有一些领导和专家建议,成果比较成熟可在适当节点出版。结合他们的意见,并根据钱学森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决定在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前后出版。 应该说,《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是众友扶携的结果,是我多年“学习钱学森,研究钱学森”的一个初浅结晶。2015年,全国很多地方都以不同形式举行了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活动,我也有幸受邀参加了上海、内蒙古和浙江等地的纪念活动。在这些纪念会上,我以该课题的主要内容作了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也真诚希望并努力将课题做得更加完美、扎实。 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将课题的资料收集得更加完整、全面,为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为了将细节刻画得更加生动,无论中文资料,还是英文资料,只要我想到并且与本课题有关的,我都会努力去查找。另外,与钱学森回国有关人物的图书、访谈等材料,我也不会轻易放过。例如,在英文Yahoo网站有一些公开的英文资料,我在查找一些与钱学森旅美期间相关重要人物时,不仅查到了他们的图片资料,而且找到了几份完整的访谈记录。在这些访谈材料中,受访者专门谈到了他们所了解的钱学森回国的一些细节,虽然每一份访谈笔录针对这一内容翻译出来区区不足三四百字,但我感到异常珍贵,因为这是围绕钱学森案件有关当事人的亲历、亲为,也是最让人口服心服的材料。我时常将资料查找比作沙里淘金、履滩拾贝,虽然每一次捡到的只是一个个零金碎玉,但这些零金碎玉多了也会熔铸成光彩夺目的人物雕塑。每一次淘金、捡玉、拾贝,都会让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带来一份发自内心的惊喜。可以说,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惊喜不断发现的过程。 在资料搜集方面,虽然我发扬了傅斯年先生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真可谓不遗余力、煞费苦心,但由于还有一些资料没有完全掌握,不可能对钱学森回国做毫无盲区的扫描,因此对钱学森回国更进一步的细节没法全面刻画。在措辞和行文规范方面,虽然我经常利用乘坐校班车之机拿出书稿对文字反复琢磨,不断推敲,细加厘定,虽然抱着“书稿在白纸黑字付梓出版之前尽量少留遗憾”的初衷,或许仍会留有一些缺憾。另外,在涉及美国一些机构以及听证会专业术语的翻译方面,虽然我请教了这方面的部分专家和学者,但里面还会有一些待提高的地方,再加上本人学力有限,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专家和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张现民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