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邮电经济

华为离职江湖(华为系创业版图中崛起的30位门徒)/华友创将系列

  • 定价: ¥58
  • ISBN:978755072524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天
  • 页数:222页
  • 作者:傅贤伟//王海燕
  • 立即节省:
  • 2019-02-01 第1版
  • 2019-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傅贤伟、王海燕主编的《华为离职江湖(华为系创业版图中崛起的30位门徒)/华友创将系列》是本很“厚”的书,围绕着30年·30人·30事展开,暗含了30多年华为精神的陶染与传承,叙述了30位创业者的创新与拼搏,描绘了30则奋斗故事的激励与鼓舞。
    具体来说,作者从16万华为离职人员当中精挑细选了30位自主创业的人士,分享了这30位人士从进入华为、离开华为到自主创业的心路历程和精彩故事。这30位创业人士,涵盖老中青,创业种类多,农牧业、餐饮类、人文社科行业、高科技类行业等都包含其中,可以和各个年龄层、各行各业的读者产生共鸣、予以指导。

内容提要

  

    华为的高收入到底怎么“高”法?
    任正非是如何激励华为员工的?
    何为华为的狼性文化?
    他们为什么选择离职创业?
    傅贤伟、王海燕主编的《华为离职江湖(华为系创业版图中崛起的30位门徒)/华友创将系列》这30个人是16万华为离职员工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各的故事……
    透过他们,为你揭秘那个低调而神秘的华为世界。酸菜鱼如何操作成“网红”?百万年薪抵不过当“放牛郎”?从“码农”到“庄主”要走多久?高端西服定制竞由IT男打造?用自己研发的芯片创业有多喜人?

目录

王宁:未来不缺工程师,但缺我这样的古琴匠人
姜天露:昔日华为金牌讲师与雾霾杠上了
刘海清:这位川籍IT老兵跑到崇明岛开了个农庄
陆强:教育培训成为这位华为工程师的人生下一站
李建勇:IT男做起高端西服定制,靠的是什么?
陈国龙:这些年他花心思最多的是北京华友会
金颖:他在西子湖畔专攻“无人机克星”
冯建林:瞄准前沿科技的水瓶座投资人
宋允辉:这位女将把华为模式带给更多民企
俞渭华:华友会“首席服务员”的朋友圈
刘建云:外派国家波兰成了他创业的大本营
翁震鸣:当年他是拿下华为第一单葡萄牙合同的“大将”
张志强:半年华为经历给这位“90后”创业者留下什么?
张利华:当初她提议立项手机,任老板曾当众拍桌子
罗中非:昔日金茂大厦的“码农”,如今西子湖畔的“庄主”
刘南杰:这位华为“蓝军”前参谋长深耕车联网
颜迎春:弃百万年薪转做山间“放牛郎”
戴辉:当年他在菲律宾拿下马尼拉5000万美元项目
朱波:华为的互联网之梦绕不开这位投资“大咖”
孙进进:这位老华为人创业路一走就是20年
苏磊:游历25国后他转投环保事业
李斌:这位华为老将站在了耳机行业的风口上
鲁青虎:他跑去凤凰山里办了个书院
熊伟:从达晨“净身出户”创办“千乘资本”
罗勇:创业后他用上了自己当初研发的芯片
季昕华:这位传奇“黑客”致力于“中立云”开发
李昀凌:他签下了华为海外第一张订单
刘博宇:26岁时他已成华为中亚地区最年轻的管理者
徐渊:很少表扬员工的任正非,当年为何在董事会点了他的名?
姚旻汐:这位海归美女把华为基因融入酸菜鱼,做成轻奢“网红”
后记:16万前华为人都去哪里了?华为独狼创业图谱大揭秘

前言

  

    华为无疑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奇迹。
    华为的创新之道、华为的企业文化,显然已成为一种传奇,被广为传播。
    传奇背后是什么?当为人。华为人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而这种文化又沁润着每一位华为人,激发他们创新创造,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在职的华为人创造传奇,而离职的华为人也一样抒写精彩。这个有着16万众的华为离职群体,自诩“华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创业涉及通信、金融、咨询、互联网以及农业、文化等诸多领域。他们虽然不再是华为人,但都珍藏着当年的华为工号,镌刻着华为的基因,在新的天地延续着华为故事。
    这群离职的华为人,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华为、了解华为的另一个视角。而我们的记者能把采访的视线延展到这群离职的华为人身上,当归之于报社从2016年开始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媒体融合改革,也可谓之一次创新。改革为编辑、记者打开创新的空间,鼓励大家自主申报“上观新闻”App上的专栏。因而,创新的热情被点燃,一批编辑、记者以专职或兼职主编的身份创造了一批专栏,丰富了曾为纸媒所限的新闻内容,拓展了关注社会、观察世界的视野。“十二公民”栏目,即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个,这个栏目主打人物,以人说事,这里的人物不显赫、少大牌,但都有声有色、各有各的精彩,“华为离职江湖”系列当是其中较为出彩的一组报道。
    历时大半年,记者采访了30位华为离职员工,他们有的在国内深耕,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贵州等城市有其足迹,有的在海外创业,波兰、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其身影。他们的年龄,在20多岁至60岁间,有“80后”“90后”,也有“60后”“70后”,工号跨度从2位数到6位数,分布于华为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
    这30位华友的故事有共性更有个性,可以说是16万华为离职员工的生动缩影,透过记者的笔触、当事人的回忆,那个不太为外人所知的华为世界变得清晰、有血有肉起来。从中,我们读到了许多鲜活、感人而有意义的奋斗故事,体悟到华为的文化与价值观,感知了华为的发展秘诀、成长之路。此外,这些故事还为更多的创业者打开一扇窗口,从中也许能品味这群怀揣梦想的人,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职场迷茫、转型困惑、发展艰辛和成功甘甜。
    这群被采访人从华为离职时,年龄处于35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时,也是中年危机的高发期。华为的职业经历给了他们经验和勇气,但优势也可能成为劣势。华为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群狼作战,讲究的是团队协作,每个人就是一颗螺丝钉,而一旦他们离开华为这个大平台,单枪匹马地闯荡时,之前的经验可能不管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华为人如何开拓新的一片天地?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叙述他们的探索和奋斗经历,这或许能引起同样处于中年危机中的人们的共鸣并提供借鉴:他们的转型和成长,也会给同样豪情壮志者以信心和鼓舞。
    虽然这组系列采访,记者的采访时间之长、广度之大,超出以往,但也仅仅是挖掘到华为系的神秘一角,远远不能覆盖华为系的广度和深度。但我们希望管中窥豹,能从点点滴滴的个体故事,去透视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时代的变迁。这组系列报道如今集辑出版,离不开“十二公民”栏目主编和相关记者的努力,也得益于被采访者对我们记者的信任,是他们敞开心扉,让受众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这次采访策划的成功,源自孜孜以求、创新不息的华为系被采访人,也源自正在融合转型路上追逐新闻理想的媒体人。
    创新永在、梦想永在!
    缪毅容

后记

  

    16万前华为人都去哪里了?
    华为独狼创业图谱大揭秘
    文/王海燕
    时下活跃的几大创业军团中,华为系显得有几分神秘。由于其一贯的低调本色,华为系在江湖上的传说并不多。
    当初那颗优秀螺丝钉,离开了华为这艘大航母,离开了舒适区,会有怎样的走向?此前一度盛传34岁以上的华为技术员工有可能被裁员。一时间,让人到中年的职场人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危机感。似乎,离职就意味着迷惘、漂泊、一曲华丽乐章的落幕。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绚烂多姿的华为离职江湖。
    30个样本,30个精彩故事,此轮我们所访谈的这些离职员工,无论是人生选择的多元化,还是从事领域的多样性,均大大超出我们先前的想象。当年那批驰骋通信疆场的狼性一族,离开华为后,各自又辟出新的园地。
    君不见,暗中崛起的华为系已遍布海内外,汇聚在各行各业,他们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也正是透过他们,华为文化播撒至各大疆域。
    也许这就是对“中年危机”的最好回应。其实,不仅仅是华为人,所有职场人都在面对或将要面对这一道坎。
    人生这道关口,一旦你跨出去,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新的一片天。
    跑道之外的多元选择
    创业团队的“出身”历来被作为一个衡量标准。通常,前BAT员工较受欢迎,而前华为人却不被看好。
    这与“跑道”有关。
    一般而言,70%左右的创业者都是在熟悉的行业展开原来的业务,而华为人创业存在天然不足,即很少能在熟悉的领域创业。
    此前,李一男出来创办港湾,华为专门成立打港办,港湾最终被华为收购。曾待他亲如父子的任正非一度在内部“检讨”,自己没有把李一男管好,他作为主管领导是有责任的,他把该年度自己的考核打为C,后来在大家的说服下,才改为B。
    当初,李一男拉了很多华为人去港湾创业,而后来的收场给华为系创业投下了几分阴影。无论是客观上的竞业限制,还是主观上的个人局限,华为公司涉及的行业基本上在市场上占绝对领先优势,新公司几乎没有进入的可行性。
    用千乘资本创始人熊伟的话来说,“坦克过去,寸草不生。”如果离开华为还是选择在原来的通信设备领域,那么机会渺茫。
    相比之下,阿里系、腾讯系的创业占尽跑道优势。互联网市场本来就是群雄割据的草莽之地,谁都可以进来跑马圈地,BAT衍生出的生态链也很长,创业的想象空间很大。而通信设备市场是典型的贵族俱乐部,就那么几个玩家,门槛高,游戏规则清晰。
    这正是华为系创业者所面临的局面:他们缺少互联网基因,不会贸然闯进这个领域,他们也卸掉了最强的武器,很少会留在通信圈,这就注定了他们要另辟疆场、另开跑道。 可是谁会想到,主跑道之外的天地一样宽广。 比如说华为电气。2001年,艾默生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7.5亿美元拿下华为电气100%股权。原华为电气员工成了华为的“弃儿”。华电本来在华为体系就是“二等公民”,虽然赚得不少,但任老板看不上,在他心目中,电气不像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技术才是他心目中的高新技术。 这一群华电人,既继承了华为的狼性基因,又兼具艾默生的国际视野,他们察觉到市场机遇后陆续辞职,组建了一个个电气类公司,“折腾”出了一批电气类上市公司,在A股刮起了一股不小的资本旋风。比如汇川技术、英威腾、蓝海华腾、英维克、麦格米特、禾望电气等已先后登陆A股市场。而创业成功的那批人,大部分都是2000年前进华为电气的那一批员工。 “这就是跑道对了。”熊伟说,相比通信设备主业,电气类公司的竞争环境相对好得多,处于“丘陵地带”,正所谓天时地利。 咨询业也是华为人长袖善舞的领域,可以这么说,华为系贡献了中国咨询业的半壁江山。 《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就是其中的代表。离职后不久,她就投入了咨询生涯,“一方面我自己有两三年创业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华为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借鉴;另一方面,我也接触了很多企业,我发现哪怕非常有名的企业,相较于华为的管理都要落后10年以上。” 华为输出了人才、文化和管理方式,这些咨询人活跃在通信、IT、服装、汽车配件、机械、电子商务等不同行业,将华为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传授给更多的民营企业,帮助他们开展企业管理改进、收获硕果。 …… 低调与任性 互联网也是名利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今,资本市场上喧嚣一片,大家都习惯用融资、风投、上市来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尺,如果没有成功融资,几乎可以等同于“死”。而华为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一般不会刻意追求融资,也不大愿意去做hold(掌控)不住的事,故显得相当低调。 当年,逐鹿“车联网”的企业一大片,热潮过去,死尸一片,而刘南杰的“迪纳车联网”依然坚挺,两个小时的访谈里,他一再强调的是技术,“不是有钱就能任性,必须经历‘十月怀胎’的孕育。” 工号63号的孙进进,在沪创业近20年,一直没有融资,公司虽不显耀,却也“活”得挺好,走得挺稳。 采访中,我们发现华友中亦有不少隐性富豪,公司规模早已符合上市条件,却迟迟没有IPO。 这份低调务实之外,还有一种任性。南京有位华友,每成功创建一个公司,业务上了轨道,就叫来几个华友负责经营,他则退居其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出来创业,就这样一连玩了好几个公司,过足了创业瘾。 选择离职的人通常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还想完成一个梦想,在我们的采访样本中,这个梦想气象万千。 有人跑到贵州山里养起了牛,他的IT团队变成了7名工人和300多头牛。 有人在北京郊区租下农家院子,开起了古琴社,过上了前院斫琴、后院种菜的生活。 有人在凤凰山里办起书院,踏上了国学弘扬之路,架起一座精神殿堂。 有人转身做起留学咨询,搭起一座跨国文化桥梁。 有人干脆就在当地开餐馆或到岛上变身农庄主。 这些转型的跨度很大,先前厚重的形象一下子变得轻盈、洒脱。但不管怎么变,华为的气质、烙印依然醒目,即使开农庄,即使做高端西服,他们还是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即使办书院、开古琴社,他们依然记得邀华为人共享共赏。更不用提那些依旧奋战在I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华为人,带着狼性烙印,继续铸就他们的梦想。 淘课网联合创始人陆强曾说,与以前的华为同事聚会时,一位前下属直言,“你现在创业还在路上,还没成功。我现在年入三五百万,你若还在华为,比我只高不少。你后悔当时出来折腾吗?” 他说,不后悔。“当时不辞职、在华为待一辈子是一种人生,出来折腾也是一种人生。没有对错,只是我更喜欢后者,是折腾,但是更多姿多彩。” 是的,他们仍记得任正非曾说过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你们要开放,吸收宇宙的能量,构筑未来的世界。” 愿每个离职人都能达成梦想,开启多姿多彩的人生。 在此感谢所有华友,特别感谢俞渭华、张祺、陈国龙、金颖等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