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王国维传(独上高楼)

  • 定价: ¥68
  • ISBN:978751266018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团结
  • 页数:361页
  • 作者:陈鸿祥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国维是在20世纪初登上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舞台的。在他迈向世界学术之林的丰富多彩的生涯中,曾有过多次辉煌:思索人生之问题,攻读西方哲学,撰写《红楼梦评论》,是他的首次辉煌;化合中西,贯通今古,以《人间词话》构筑新的美学体系,是他的第二次辉煌;雅俗并重,特尊俚辞,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观照全局,写定《宋元戏曲考》,是他的第三次辉煌;青铜甲骨,考史通经,倡“二重证据法”,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是他的第四次辉煌。他以兼通世界之学术,光大中国之文化的实绩,成为20年代清华研究院这座学术重镇的大师,有世界性影响的巨子……
    陈鸿祥著的《王国维传(独上高楼)》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 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出新,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内容提要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陈鸿祥著的《王国维传(独上高楼)》对王国维的一生做了全面的回顾,重点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对其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王国维先生的一生及其对学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陈鸿祥,男,上海嘉定人。王国维研究学者。中共党员。历任江苏省农林厅文秘,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江苏省群众艺术馆《乐园》杂志编辑室主任,江苏省委党史工委编审,《世纪风采》杂志执行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专著《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文学人》《王国维年谱》。

目录

新版题记
第一章 一生须惜少年时
一 出生与时代
二 故乡的人,故乡的潮
三 清寒家境传书香
四 私塾·庭训·游戏
五 笃志坟典,心向新学
六 艰难备尝的科举考试
第二章 维新潮中露才学
一 来到了《时务报》馆
二 入读“东文学社”
三 知遇罗振玉
四 忧愤赋诗咏“变法”
五 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柟梓也
六 学以致用攻英文
第三章  20世纪之初再抉择
一 参加“出洋考试”
二 书赠《咏史二十首》
三 咏史图自强,加注斥排外
四 试译《势力不灭论》与初介歌德《浮士德》
五 题照别罗氏,悲欢世纪初
六 留日忧国运,归来逢“变法”
第四章 迎来了“兴学热”
一 辛丑《杂感》及其学术解读之失误
二 “变法潮”中攻西洋哲学,“兴学热”中译西学西书
三 辨哲学之惑,论教育宗旨
四 就任通师教职,质疑张謇“废庙立学”
五 《叔本华像赞》与《西洋伦理学史要》
六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第五章 遨游“教育世界”
一 以世界的眼光,主编《教育世界》
二 礼赞孔子,推尊托翁
三 译介“教育小说”,益以编者所闻见
四 本“独立、自由”之精神,批驳张之洞“废哲读经”
五 痛诋“平凡主义”,抨击“以官奖励学问”
第六章 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
一 沧浪亭畔寻诗去
二 在学术反思中返读康德,为梁启超指“谬”
三 做了“相国门生”
四 在“官书坐会”中译刊名著,向辜鸿铭叫板
五 你的词就叫“人间”吧!
六 《人间词》的哲学意蕴
七 《人间词话》的写作与问世
八 文论的明珠,不朽的经典
第七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耕耘
一 北京安家
二 “学术转向”中*著:《戏曲考原》
三 “学学山海居”里的奠基作:《曲录》
四 学术遗迹:“词山”“曲海”间的几项耕耘成果
五 《宋元戏曲考》的写成及其开创性贡献
第八章 辛亥东渡
一 定计东渡,寓居京都
二 咏史痛诋“狐媚”术,辛亥风云蕴笔底
三 《颐和园词》:封建王朝的*后挽歌
四 攻究文史,发兴“温经”
五 以新眼光论述国学,协同罗氏考释攻关
六 新著迭出,硕果累累
七 应约撰札记,艰难度岁月
第九章 丙辰归国
一 新春佳节返上海
二 “包办”杂志,拒迁“哈园”
三 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四 面对新文化大潮
五 指导演习古礼,讲授《经学概论》
六 《观堂集林》背后的故事
第十章 “骑马”紫禁城
一 进了“南书房”
二 上书溥仪“论政学”
三 竭尽“愚忠”发抗议
四 煞费苦心撰“忠武碑文”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一 清华研究院*一位到任导师
二 娓娓动听讲古史,老老实实说“不知”
[附录] 伯希和藏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演讲及指导研究题
三 长子英年之丧与挚友断交之痛
四 自沉昆明湖
五 自沉以后的遗响:遗书、遗折与遗墨
第十二章 沉痛的历史教训,不朽的学术业绩
一 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 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 划时代的学术贡献
四 引领学术新路的不朽业绩
后记
补记

前言

  

    王国维是在20世纪初登上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舞台的。
    在他迈向世界学术之林的丰富多彩的生涯中,曾有过多次辉煌:
    思索人生之问题,攻读西方哲学,撰写《红楼梦评论》,是他的第一次辉煌:
    化合中西,贯通今古,以《人间词话》构筑新的美学体系,是他的第二次辉煌:
    雅俗并重,特尊俚辞,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观照全局,写定《宋元戏曲考》,是他的第三次辉煌:
    青铜甲骨,考史通经,倡“二重证据法”,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是他的第四次辉煌。
    他以兼通世界之学术,光大中国之文化的实绩,成为20年代清华研究院这座学术重镇的大师,有世界性影响的巨子……
    世纪回眸,尤见深邃。    
    在竞攀21世纪文化学术高峰的灿烂岁月里,我们为这位影响无远勿届的大师,推出新版传记,更是为着奋发传承,再创中国文化学术之新的辉煌。
    这是我为所撰第一部《王国维传》(团结出版社1 998年版)写的题记。谨将结尾原文“在20世纪即将过的时候”,及“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等一段话酌予修改,以为新版题记。
    陈鸿祥
    2017年国庆日,记干南京龙园寓庐

后记

  

    光阴荏苒。回想1979年夏秋间,我在车辆昼夜不息的马路边之大杂院陋室里,开始草《王国维年表》、撰“人间”诗词论稿,距今三十载了。
    虽说“跬步终趦趄”,但不学步,何以“致千里”?而今,阔佬多以“宁静致远”充风雅,雅士则每取“板凳坐冷”自矜;实在呢,“嗤嗤小民”,求静岂易?寻常百姓,就像吃不到“绿色食品”一样,欲觅一条真木板凳,不亦难哉!而我则在饭桌、书桌、床铺、板凳的琳琅满“木”中悠游书卷,耳闻窗外车声、人声嘈杂,自得其乐,这况味,确是惘然难再了。
    嗣后,我的业余研究环境逐步有所改善,并且得到了那时尚健在的诸多学术前辈,包括曾就读清华研究院的“王门弟子”,罗、王后人,以及其他学界友人的关心、支持、帮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书难”中,相继写就了《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等专著;并由老友张松林等学者协同,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而私衷所在,则是要写成一部较为完整展示观堂生平、思想、学术的传记。我的这个“业余研究工程”,终于在进入21世纪之初得以实现,这就是数年前问世的《王国维全传》。
    所以,现在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高雅一点讲,应该是“王国维新传”了。
    那么,既有了全传,何故还要再写新传呢?我首先要说的是,处于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交流频繁,学术思潮激变,全传出版前后,欣逢两次盛会:1997年在清华园、2007年在海宁召开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10周年和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与海峡两岸、中国香港地区及来自日本的学界同仁研讨,并访晤了曾在台北撰写过一系列忆述其先父生平事迹的王东明女士及参会的其他王氏后人。如果说,第一次盛会激励了我写好一部观堂传记的信心;那么,第二次盛会使我获得了学术上的新感受,思想上的新启迪。事实上,从两次盛会以来的近十年内,在王氏研究领域里不断有新信息、新发现、新史料;而在与之同时、骤然而兴的“国学热”中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也莫不与观堂之学密切相关,亟需我们作新的探索。
    惟此之故,本书乃是以全传为基础,调整结构,精炼章节,汲取新信息,补充新史料的再创作;因为是再创作,故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出新,难度也更大了。我在撰写中的意愿是,理务求其真,事务求其实,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当然,这是本书追求的新目标,探觅的新境界。为此,传中对观堂生平、业绩的论述,尤关注以下数事:一是热点。例如,私塾、科举、读经。是当今“国学热”中三大新热点;观照历史,王国维当年亲历了几多甘苦,有哪些惊世之变?而被尊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本人,是怎么看待“同学”,他与一般的“国学家”有哪些不同?传中作了务求其真的记述。二是亮点。举其大端,则有:王国维对砸了菩萨创建号称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之清末状元张謇的“废庙立学”,提出质疑;为叱咤“变法”风云、号称介绍康德哲学“第一人”的梁启超指谬;向读“洋毛子书”出身、首开“中学西传”的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中庸》)叫板;特别是数次撰文,批驳以“经术文章”名天下、且主管清学部的重臣张之洞手定学堂章程之“废哲读经”;即此数端,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观堂风貌,不亦尽展于吾人之前了么?三是看点。举其突出者,诸如王国维“召”入“南书房行走”与其自沉后被谥“忠悫”,这是学界周知的话题;而他代溥仪撰“谕葬”张勋的《忠武碑文》,则鲜为人知,传中不仅首次揭其全文,且详为诠释,以帮助读者了解领头“复辟”之“辫帅”张勋其人其事,并对照自任“讨逆司令”、自诩“再造共和”的段祺瑞之所作所为,可谓亦庄亦谐,颇足以解颐。再如,传中较为详尽析解了陈膏恪《挽王观章词序》所述王氏“不得不死”的“致死之因”,又对序中名句“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  “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作了史事解读,亦可启人心智。 还须说的是,现在传记向文学挂靠,“传记文学”日趋时髦。实则,“传”同不可无“文”,但首先应该是“史”,而且是严格的“正史”。故传中论学述事,致力于“第一手”史料,在撷采《词录》《人间校词札记》,发掘《优语录》上下卷,剖析《咏史二十首》、《势力不灭论》等史迹的同时,还关注第四事:疑点。有的原本清楚,却被近年新出的某些王氏传论(包括年谱)混淆了,诸如王国维究竟何时东渡留学,其“线路”果真是由武昌到东京吗?有的是本应辨明却一直疑而不清,诸如在王国维众多的戏曲史研究专著中,何者为第一部,问世于何时?传中以确凿的史实,作了较为详实的辨析。 本书从2007年秋冬间动笔,历经两度寒暑,跨越三个年头。由繁而简、充实再写、写而复改,三易其稿,至今年春夏间始克写定。其间,小女陈君霜和钱峰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馀,协助收集史料,整理初稿,付出了许多艰辛,故在本书内封加署了整理者姓名,特予说明。责任编辑王宏波先生则在确定选题以后,对全书的写作要求、章节体例,均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热情的帮助,并在校核书稿、觅配图片等方面,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谨致以诚挚的谢忱! 最后,我还要重引寅恪老人之言:观堂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我是完全抱着从头再学习的态度写此新传。虽恪尽绵力,但自感学浅才薄,对于书中不足不当之处,敬请文界学界友人和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指正。 陈鸿祥 2009年7月22日,数百年难遇之日全食,次日大暑校毕全稿;11月26日至28日再校一过,并记于南京之龙园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