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所见即我

  • 定价: ¥88
  • ISBN:978755805610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美术
  • 页数:329页
  • 作者:徐泊梧
  • 立即节省:
  • 2018-12-01 第1版
  • 2018-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所见即我》是一个2001年出生的叫徐泊梧的男孩写的一本关于他的9年旅行的所录所感所梧!
    本书用语言文字记录着在生命的路途中、旅行的路途中,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言明的经历、体验及感悟,以及无法用语言文字言明的徐泊梧。
    透过书中的文字,在你的脑海中无论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少年徐泊梧,都不是真正的他,那些只是那个丰富而又注定会淋漓尽致走过生命的少年生命特质的一些碎片。而但愿因着这些碎片,你也有机会看到你自己。

内容提要

  

   《所见即我》是一本夹叙夹议文体。第一部分是关于17岁的作者徐泊梧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与观点。第二部分是关于从八岁到十七岁这九年间作者独自旅行的一些故事和见闻。第三部分是关于成长的一些需要感谢的人和对作者未来的一些规划。

作者简介

    徐泊梧,男,2001年5月生于河南。剩下的,《所见即我》。

目录


一、所见即我
二、离家“初”走
1.繁华落尽
2.人人尽说江南好
3.长安于我
三、一人一城一潇湘
1.岳阳
2.长沙
3.张家界
4.凤凰
四、我要从南走到北
1.洱海畔
2.别了昆明别了滇
3.迷失意外
4.北一点,再北一点
五、不是孤独,而是选择
1.年轻即出发
2.太行山上
3.黄河岸边
4.望长安
5.继续选择
六、悠悠驼铃
1.响在天水
2.响在敦煌
3.响在吐鲁番
4.响在伊犁库车
5.响在未知的路上
七、皆为经历
1.五岳归来
2.那是丽江
3.关于郑州的记忆
4.徽州·颜色
5.关于你的真面目
八、重庆等我
1.初遇
2.再遇
3.重逢
4.你给我等着
九、终是西藏
1.启程
2.行歌
3.回到拉萨
4.从“林”开始
5.触手天堂
6.186
7.有始无终
十、如果有来生
1.留在乌兰察布
2.留在阿尔山
3.留在路上
4.留在呼伦贝尔
5.可是没有
十一、你不妨大胆一些
1.直视黑暗
2.直视孤独
3.直视脆弱
4.直视感恩
5.完结篇
十三、未完不待续
1.说句谢谢送给你
2.余生用陪伴受教
3.终究还要回到路上
结语

前言

  

    生命·旅行·徐泊梧。
    ——司佳卉
    旅行是在行走中探索生命,生命是来人间旅行。
    徐泊梧,他是个注定会吸引我的有趣的灵魂。
    我们有着很特别的关系。我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虽然相差了28年。我们是校友,在我离开郑州四中28年之后他来到我的母校渎高中。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旅行、码字、一次次在夜空下思考人生……
    受邀为这本书写序,于我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
    在你翻开这本书,准备好透过这些文字去和这个灵魂相遇的时候,也许了解这些信息可以让你更好地接触到他和它(书)。
    它(这本书)就像他(徐泊梧)一样,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它和他是徐泊梧送给自己18岁的生日礼物,它和他是送给生育养育他的父母亲最贵重的生命礼物,它和他也是送给正在渎着这些文字的你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
    我眼中的他。
    他是很多人眼里口里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羡慕,孩子们“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孩子。
    我和他父亲母亲、姨妈姨父是多年的好朋友,几乎认识他全家人。有很多机会听到他父母亲的朋友一边谈论着他,一边反思着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成败得失,一边论证着如他一般的教育如何不可复制。
    我们是朋友,我喜欢听他聊对自己未来的畅想,当下生活里的快乐哀愁。也了解他有很多旅行途中结识的朋友,远在天涯而又天涯若比邻。而在他的日常里,身边几乎没有朋友,和身边人咫尺若天涯。
    他还是我的老师,他教我学习成为一个更有能力支持孩子的母亲。每一次跟他接触、交流之后,总是让我深思如何成为母亲,他影响着我和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还有些时候,他是我的生命导师,当他认真地跟我讲起他旅途中的故事……
    有一日,他透过电话跟我讲述在黑暗的隧道里骑行,被恐惧覆盖的他,身后为他打亮灯光的素昧平生货车司机。当他跟我说:“离开那段隧道,那道为我照亮前路的灯光,永远留在我生命中!”在电话的这一端,我涕泪滂沱,不可自已。
    涕泪滂沱,不仅仅为那束光为他驱赶了恐惧和黑暗,还有很重要的是,他教导了我:作为一个母亲,无论我多么不想,我的孩儿在他生命的旅行中,有太多机会,独自面临恐惧与黑暗的时刻,我无法陪伴在他左右。也许能够让他多一些可能性拥有一束为他照亮前路的光的机会,就是我可以选择能够为身处黑暗与恐惧中的人们打亮我能给予的那盏灯时,总是去打亮……
    他教会我,作为一个母亲,把想要给予最珍爱的孩子的爱,最大可能性地送给这个世界。
    我眼中的它——《所见即我》。
    这本书是一本记录,用语言文字记录着在生命的路途中、旅行的路途中,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言明的经历、体验及感悟,以及无法用语言文字言明的徐泊梧。
    很多年里,他自认清高,虽有着友善的微笑,合规合宜的礼貌,但在他的内心里觉得“故事不必讲给每一个人听”,又或者说能让他愿意去分享生命故事的人少之又少。
    在这本书之前,他只是选择做自己的太阳,温暖自己。而这本书是他“open”的开始,开始选择把他自己的光芒与热量带给更多的人。他说:“我想透过这本书,让那些曾经感动我、给予我力量的人和经历.也可以给予读到我文字的人!”
    或许这就是对18岁最好的诠释吧。18岁是一个生理年龄的分水岭,成年人和孩子。
    而“更多考虑自己”和“照顾好自己并愿意运用自己去贡献他人”,这两种态度不正是从心理上完成从孩子到成年人转变得重要一步吗?很多成年人已经30岁、40岁、甚至60岁了,都没有完成。而他,已然开始启程了……
    此书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名字——所见即我。我猜想它来自这个少年在学习、生活、旅行中一次次的自我叩问。
    “我是谁?”“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该如何呈现出我自己?”“哪些需要隐藏?”“我行走得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我呈现出了那么多,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不知你是否也被这些问题困扰过。我从11岁开始思考“时间是什么?”“生命要怎么过?”直到今天还不时再次去探索上面这些问题新的答案。
    书中的文字里,藏着这个少年对这些问题截止目前的解答。
    文字所能表述的总是那完整体验中很少的一部分。就如同无论怎样描述一朵花的美丽和芬芳,都无法把你眼睛与它接触那一刻的丰富体验真正带来。
    透过书中的文字,在你的脑海中无论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少年徐泊梧,都不是真正的他,那些只是那个丰富而又注定会淋漓尽致走过生命的少年生命特质的一些碎片。而但愿因着这些碎片,你也有机会看到你自己。
    生命总是行走在路上,18岁的他走到此地。
    旅行是在行走中探索生命,生命是来人间旅行。
    我知道他总是会带领自己去到想要到达之地,并且他已经学会了带上更多的人一起……
    2018年8月31日于丽江古城

后记

  

    现在坐标重庆市渝中区,时间里青年旅舍。
    是的,我又回到了这个我深爱着的地方。
    面对着嘉陵江与千厮门大桥,让自己放空了一个小时。
    这是我第一本书,也可能是我最后一本书,所以一定要让它在我最爱的城市里出生。
    露露姐还在房间里睡大觉,青旅客人不多,不吵不闹,仿佛是为我准备的,刚刚好。
    在时间里待了20天,没有再去磁器口也没有再坐长江索道。没事去逛逛超市,顺带着去解放碑散散心;晚上去洪崖洞卖卖西瓜,再和城管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游击战;饿了去楼下吃一碗小面,没事再自己琢磨琢磨蛋炒饭;没思路的时候就和露露姐窝在沙发上打王者,偶尔也背着她偷偷地把空调打开睡午觉。
    也许这就叫日子。
    也许这一切只能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发生。
    也许这就是我深深爱着这座城市的原因。
    如果时问回到2010年,那个在上海茫然若失的小男孩可有曾想过9年后他可以走完全中国,并在18岁之前留下一本书。
    关于时间的问题,谁又能说得准呢?
    这本书可以说是拼凑起来的,它有我之前边走边写的旅行日记,也有我凭着记忆后来重新提笔,还有之前发过的朋友圈,还有那些灵光一闪的小文小句,还有一些喜欢的歌词金句。
    把这些零零散散地缝补起来,也就有了这一本《所见即我》。
    它不是我旅行的全过程,也不能称之为一本自传,很难把它归为哪一类题材,散文?算不上;记叙?有点少。
    我只是把这9年旅行的一些难忘的人和事用自己笨拙的笔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
    没有什么能比一本书留的时间更久了。
    是这样吧?
    无聊时,孤独时,欣喜时,拿来翻翻看看,我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故事里找到你们自己的影子。
    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与我一起永远在路上,虽然可能我们目标不尽相同,但还是希望我们可以结伴而行,抱团取暖。
    微博搜索:徐泊梧,关注一下,我们一起交换故事,你说好吗?
    回头看看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删减添补,却怎么都不能达到我所满意的标准。
    以前以为写书是最难的,现在才知道修改才是要攻克的大关。    
    每当改完一遍,自以为完美无瑕,可过了一段时间再去读一遍,又觉得漏洞百出。
    索性就不改了,所见即我。
    当你对这个世界的言论无可奈何时,不如昂起头对这个左右着你的世界说一句:  “所见即我。”
    我对我自己的文笔没那么自信,所以还是感谢你们在我写书过程中对我的鼓励也好,催促我写稿也好,给我的建议也好,我都把它们放进了这本书里。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也是你们。 感谢家人对我的鼎力支持。 感谢浣桑和小暖对我的写书启蒙。 感谢周阳和李冰对我的电脑提供。 感谢经历,感谢青春。 当我停笔的那一刻,我希望“作者已死”。 我戴着我的眼镜写书,你们戴着你们的眼睛看书。 不求趋同,只求尊重。 你们按照你们的理解去品读书里的一字一句就好,不用来找我争辩,也不用来和我讨论,作者已死,你们随意解释。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们可以和我一起去看演唱会,再来我的青旅当一段时间的家人,最后记得关注一下我将来的公众号,我会在微博上告诉你们,无论如何,别让我丢了你们。 江湖还远,余生还长,现在的沉淀是为了更好的遇见。 我们,路上相逢; 你们,所见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