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辛亥首义史(上下)(精)/冯天瑜文存

  • 定价: ¥298
  • ISBN:978721609281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北人民
  • 页数:871页
  • 作者:冯天瑜
  • 立即节省:
  • 2017-12-01 第1版
  • 2017-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辛亥首义史(上下)(精)/冯天瑜文存》用详细的一手史料再现了百年前首义风云,是迄今我国记录辛亥首义史事翔实的著作。在这部60多万文字、700余幅历史图片的巨著里,冯天瑜充分运用其考据功夫,对武昌首义前后一系列似乎已有定论的微观问题,重新考证,提出有别于习惯说法的新结论:湖北革命团体是吴禄贞主持的“花园山聚会”,“科学补习所”只是承其绪的组织;《大江报》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并非詹大悲,而为黄季刚;汉口宝善里机关失事为10月9日,并非10月8日;武昌首义由程正瀛打响,并非孙中山所称的熊秉坤等等。

内容提要

  

    从辛亥武昌起义发生的地理背景、历史条件、酝酿准备,到发生、发展、终局,作系统、翔实的陈述,在一系列微观细节精密钩沉考辨的基础上,对切关宏旨的论题作深切的历史哲学思考。《辛亥首义史(上下)(精)/冯天瑜文存》中附照片、地图700余幅,有一半左右图片系首见、少见之品。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目录

导言
一、震惊中外的武昌新军暴动
二、首义:共和旗帜下第一次成功的城市起义
三、短时段首义造因于中长时段社会变革
四、历史合力
五、历史记述
第一章  “城市起义”凭借城市文明积淀
  第一节  三镇形胜
    一、武昌
    二、汉阳
    三、汉口
    四、武汉战略地位古今谈
  第二节  汉口开埠
    一、“今日世界竞争之聚点
    二、开商埠,设领事
    三、圈占租界
    四、设立银行,垄断金融
    五、兴办工厂,输出生产资本
    六、控制长江航运
    七、争夺铁路修筑权
    八、以传教为主的文化渗透
    九、近代都会景观
  第三节  湖北新政之近代工业创设
    一、“湖北新政”界说
    二、官办机器工业
    三、官办工业的特点
    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湖北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及其阶层分析
    六、辛亥秋“军民同变
  第四节  湖北新政之新军编练
    一、“身心性命之学
    二、湖北新军建制
    三、军事教育
    四、湖北新军的特点
  第五节  湖北新政之近代文教兴办
    一、书院改制和学堂开办
    二、游学生派遣
    三、新知识群体形成
    四、张之洞兴学育才:种豆得瓜
第二章  湖北革命组织
  第一节  两湖志士的反清革命取向
    一、知识分子率先觉醒
    二、会党运动新阶段
    三、确立“抬营主义
  第二节  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一、武昌花园山聚会
    二、科学补习所
    三、目知会:从教会团体到革命组织
    四、“丙午之狱
    五、同盟会湖北分会
    六、其他革命小团体
  第三节  共进会与文学社
    一、以策动长江流域革命为目标的共进会
    二、刘公、孙武等在湖北发展共进会
    三、湖北共进会员分布
    四、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的文学社
    五、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
  第四节  湖北革命党人的特色
    一、团体层出不穷,组织趋于完备
    二、超越暗杀主义,埋头实干
    三、以运动新军为重点
    四、高张“救亡图存”旗帜
    五、基本掌控湖北新军
第三章  革命时机成熟
  第一节  清朝预备立宪及立宪派的活动
    一、立宪派出现与清廷预备立宪
    二、湖北立宪派从“哀请立宪”转为决心
“推倒皇族内阁
  第二节  铁路风潮
    一、1909一1910年长江流域各省民众保卫铁路权益
    二、1911年粤汉、川汉铁路风潮曲折发展
  第三节  长江流域城乡民变
    一、农民抗捐抗税
    二、饥民抢米截粮
  第四节  湖北民众的反抗斗争
    一、湖北财政困局
    二、农村凋敝与饥民起事
    三、温朝钟领导的川鄂边会党起义
    四、反洋教斗争
    五、武汉市民运动及吴一狗事件
    六、《大江报》社评事件
    七、湖北当局的军事部署
  第五节  革命重心北移
    一、同盟会内部的争辩
    二、长江流域革命团体创建
    三、中部同盟会成立,“湖北首义,诸省响应”方针制定
  第六节  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
    一、文学社与共进会:由平行发展到趋于合作
    二、几度协商
    三、经费筹措
    四、联合会议召开及起义计划制订
    五、南湖炮标失事
    六、再促中部同盟会领导人来汉未果
    七、指挥机关分散设置,政治筹备处、军事指挥部分立
    汉口、武昌
    八、黄兴对武昌起义的期许
    九、湖北当局防范革命的措施
第四章  武昌起义
  第一节  箭在弦上
    一、1911年10月9日宝善里机关失事
    二、炸弹来源两说
    三、宝善里失事经过
    四、小朝街军事指挥部发出10月9日夜半起义指令
    五、小朝街机关破坏,彭、刘、杨慷慨就义
  第二节  新军武昌起义(一):第一枪、第一火
    一、1911年10月10日夜,城内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起火枪声
    二、“首义第一枪”辨析——一个考据学案例
    三、夺占楚望台军械库
    四、推举吴兆麟任临时总指挥,起义军集结楚望台
    五、城外辎重队纵火与城内工八营开枪孰先孰后之辩
  第三节  新军武昌起义(二):诸标营响应
    一、第八镇第二十九标、第三十标响应
    二、第八镇炮八标入城,炮击督署
    三、陆军测绘学堂、陆军第三中学及其他军事学堂举义
    四、第八镇第三十一标留守部队响应
    五、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一标奔赴楚望台
    六、第八镇第三十二标入城,马八标担任“传骑队
  第四节  攻克督署占领武昌
    一、武昌清军布防
    二、革命军攻克湖广总督署
    三、十八星旗飘扬武昌城头
    四、杀戮满人及其被制止
  第五节  汉阳、汉口光复
    一、汉阳驻军起义
    二、汉口驻军起义及汉口军政分府成立
    三、汉口商会、商团支持首义
    四、信阳驻军起义
  第六节  清方举措
    一、湖北军政要员相继出逃,瑞潋报告兵变原委
    二、对失职要员的处置
    三、荫昌率军南下
  第七节  列强态度
    一、各国驻汉领事及新闻记者对武昌首义的报告
    二、“友清敌民”:列强的初期态度
    三、列强差异
    四、列强共取“中立
    五、军政府对列强的示好外交及其效应
    六、列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为旨归
第五章  湖北军政府
  第一节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成立
    一、革命军据咨议局为总司令处,建立湖北军政府
    二、10月11日中午咨议局楼下联席会议,都督提名
    三、“床下都督”辨正
    四、10月10日夜及11日上午黎元洪路线图
    五、10月11日傍晚咨议局楼上会议,强令黎元洪任都督
    六、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早有预案
    七、中部同盟会领导人不赞成黎元洪出任都督
  第二节  军政府初期运行
    一、“谋略处”名实辨
    二、军政府开初几日
    三、代签“黎”字的军政府第一份布告
    四、命悬一线的黎元洪
    五、武昌商绅会议与军政府祭天大典
    六、黎元洪任都督平议
  第三节  军政府建制博弈
    一、拟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立宪派的权力配置方案
    二、革命派提出《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三、总监察处
    四、集贤馆
    五、中华民国公报馆
  第四节  军事行政和鄂军组建
    一、军务部组织和人事
    二、湖北民军规章制度
    三、军队扩编
    四、汉阳兵工厂管理
    五、陆军测量局设立
  第五节  内务部及内政革新
    一、内务部沿革
    二、变更地方行政体制
    三、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时规定》
    四、安抚各属
    五、筹设警察
    六、革除旧俗
  第六节  理财部及财政措施
    一、组织大要
    二、废除恶税
    三、接收存款
    四、募集公债
    五、救急办法
  第七节  外交部及与外国领事交涉
    一、沿革
    二、外交活动
    三、“交战团体”地位的赢得
  第八节  其他诸部
    一、司法部
    二、交通部
    三、实业部
    四、教育部
  第九节  鄂州约法:共和宪政史上的里程碑
    一、宋教仁来汉与《鄂州约法》制订
    二、法政大学留学生与《鄂州约法》
    三、《鄂州约法》条文
    四、湖北临时议会成立
第六章  阳夏战争
  第一节  汉口争夺战
    一、民军初战告捷,北洋军进抵汉口北沿
    二、蒋作宾巧计助民军
    三、外侨、外领钦佩民军纪律严明
    四、民军贻误乘胜追击良机,汉口战局转危
    五、黄兴抵汉督师
    六、清军纵火,民军苦战败退
    七、宋锡全率部擅离汉阳,詹大悲东下求援
    八、汉口商民的义勇行为
    九、《大汉报》“以言论造成民国
  第二节  汉阳保卫战
    一、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黎、黄拜将
    二、湖南援军抵达汉阳
    三、日本人投效,民军反攻汉口功败垂成
    四、清军进攻汉阳,民军从武昌偷袭汉口失败
    五、汉阳战场的往复拼杀
    六、湘军王、甘两部擅离前线
    七、汉阳失陷前的死战
  第三节  协助民军参战的各种志愿战斗组织
    一、鄂军敢死队
    二、学生军
    三、童子军
    四、上海援鄂志愿决死团
    五、广东决死队
    六、独立将校决死团
    七、特别义勇军
    八、陆军特别同学后盾军
    九、游击队
    十、社会党敢死队
    十一、南洋敢死队
    十二、江南敢死队/581
    十三、中央敢死队
    十四、中国学生决死队
    十五、横滨敢死团
    十六、战时运输队
    十七、湖北女子北伐队
    十八、学士军
    十九、和尚军
    二十、奋勇军(一)
    二十一、奋勇军(二)
    二十二、河南奋勇军
  第四节  海军反正
    一、黎元洪致书萨镇冰
    二、海军酝酿反正和正式易帜
    三、阳夏战争末期海军的行动
  第五节  民军失利原因
    一、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
    二、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
    三、士兵新募,军纪涣散无暇整顿
    四、军事布置失误
  第六节  阳夏战争后果
    一、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
第七章  江汉风雷华夏潮
  第一节  湖北十府一州光复
    一、湖北府县概略
    二、梁氏兄弟领导的汉川起义
    三、刘英领导的京山起义
    四、黄州光复
    五、宜昌光复
    六、施南光复
    七、攻取荆州、沙市
    八、郧阳光复
    九、安陆光复
    十、襄阳光复
    十一、招讨安襄郧荆
  第二节  四川资州鄂军起义
    一、端方率鄂军入川后的复杂局势
    二、鄂军杀端方,资州举义
    三、重庆、万县军民欢迎鄂军
  第三节  诸省“易帜独立”(一):成功地区
    一、湖南  1911年lO月22日响应
    二、陕西  1911年10月22日响应
    三、九江  1911年10月24日响应
    四、山西  1911年10月29日响应
    五、云南  1911年10月30日响应
    六、南昌  1911年10月31日响应
    七、贵州  1911年11月4日响应
    八、上海  1911年11月4日响应
    九、浙江  1911年11月4日响应
    十、苏州  1911年11月5日响应
    十一、广西  1911年11月7日响应
    十二、镇江  1911年11月8日响应
    十三、安徽  1911年11月8日响应
    十四、福建  1911年11月9日响应
    十五、广东  1911年11月9日响应
    十六、重庆  1911年11月22日响应
    十七、成都  1911年11月27日响应
    十八、南京  1911年12月12日攻克
  第四节  诸省“易帜独立”(二):未果地区
    一、吴禄贞谋划北方举义.遇刺石家庄
    二、滦州起事失利
    三、山东“假独立
    四、河南起事未成
    五、甘肃:滞后的反正
    六、绥远:初焰扑灭
    七、蓝天蔚等东北举义不成,退入关内
    八、新疆:革命果实被摧折
第八章  汉沪宁京角力
  第一节  阳夏战争期间的和谈尝试
    一、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
    二、南北间的最初接触
    三、民军方面寄望袁世凯,柳亚子透视袁世凯谋略
    四、庄蕴宽来汉及赵凤昌等江浙人士邀黄兴主持沪宁
    五、汉阳失陷后黄兴东去上海
    六、湖北军政府的慌乱局面
  第二节  从停战到议和
    一、列强的“助北压南”方针
    二、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
    三、由汉口议和改为上海议和
  第三节  半途而废的北伐
    一、湖北军政府吁请援军及各省增援湖北
    二、湖北军政府派系之争加剧
    三、北伐军组成及北伐夭折
  第四节  武昌集团
    一、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
    二、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其被搁置
    三、黎元洪从副元帅、大元帅到副总统
    四、武昌集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怨望与民社成立
    五、定都之争
  第五节  南北和谈与“惜阴堂”聚会
    一、惜阴堂主人赵凤昌
    二、辛亥首义后江浙人士上海聚会
    三、“民国产婆
第九章  壮剧落幕
  第一节  孙中山武汉行
    一、访汉缘由
    二、访汉过程
    三、“功成身退”的天真愿望
  第二节  民初湖北社会
    一、战争破坏恢复缓慢
    二、政府腐败,民生艰困
    三、城市衰微
  第三节  首义党人分化
    一、孙武等拥黎、联袁、拒孙
    二、共进会、文学社分裂
    三、群英会“二次革命
  第四节  武昌倒黎风潮
    一、文学社成员倒黎未遂
    二、张振武案
    三、南湖马队倒黎失败
    四、同志乞丐团与改进团起事未遂
  第五节  黎元洪人京与两段督鄂
    一、霸王请客,调黎入京
    二、两段督鄂
    三、党人裹伤再战
    四、“运去英雄不自由
结语辛亥首义百年祭
辛亥首义大事年表
前篇(1858—1910)
本篇(1911—1913)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辛亥首义百周年英烈祭奠文
辛亥革命百年回首

后记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舞台。
    这里曾经是林则徐(1785—1850)推行禁烟运动的起点,太平军与湘军反复较量的四战之地,汉口、宜昌、沙市“开埠”处,洋务派后期巨擘张之洞实施“新政”的所在,中国近代文明(工业、文教、新军)的发祥地,1926—1927年这里成为大革命的心脏、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继之又是土地革命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还展开了抗日战争间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重点区,时下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当人们历数湖北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尤其不会忘记,20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发生结束中国两千年专制帝制的新军暴动——辛亥首义。
    郭沫若(1892—1978)在谈到作为辛亥首义导火线的四川保路运动时说过:“这件史事在中国发展史上,它不仅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而且它还明白地指出了将来的中国的去向。”因此,郭氏希望“叙述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人”,对保路运动“有值得十二分留意的必要”w。笔者以为,辛亥首义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它雄辩地说明,辛亥革命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圣贤的一动之念,或阴谋家挑动的结果,而是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相当积淀的产物,是历史运动的非常态环节,它标示着奔往现代文明的不可逆转的去向(虽然其间多有坎坷乃至反复),因此,辛亥首义应当引起史学研究的“十二分留意”。同时,这段史事浓郁的地方色彩,对热爱乡邦的人们更有着特别的魅力。
    少时我在武昌实验小学念书,校旁有一不大的湖泊,湖对面是武汉音乐学院和人民医院住院部,昔时为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旧址,维新志士唐才常,辛亥风云人物黄兴、刘成禺、曹亚伯等从此走出。
    后在武昌实验中学念初中,每天上学途中,都要经过蛇山脚下的“黄克强塑像”(此塑像20世纪80年代移往汉阳龟山面临长江处)、蛇山头耸立的奥略楼(时人把它当作黄鹤楼),接着穿越曾是清朝藩署的司门口,再通过“唯楚有材”牌楼,方抵达曾为清代贡院的实验中学,它们都是与辛亥首义相关的名胜。
    接下来在华师一附中念高中,上学与放学皆行走于彭刘杨路,盘桓于阅马厂,留连于红楼(湖北咨议局一湖北军政府旧址)、孙中山塑像、黎元洪一黄兴授将纪念碑之间。偶尔去花园山,便有人指着一幢小洋楼说,原先这里是孙茂森花园,辛亥前八年,吴禄贞等常来此聚会,武昌新军暴动最初酝酿于此。
    学校组织参观军工企业武昌造船厂,便有老人介绍,这里原先是湖广总督署,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武昌起义最激烈的战斗在此展开,还有老人指点厂边某商店说,其店主长辈于辛亥首义夜主动点燃铺面,让中和门城楼上和蛇山上的民军大炮确认督署方位。
    闲暇时去紫阳湖公园,路过湖北省总工会,折进院内,便可见到两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当年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营房,首义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武昌城仅存的中和门(起义门),是少时常去的处所,那城门正是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描摹的原型,而城门旁边的楚望台,曾是清末全国最大的军械库之一,武昌起义的士兵首先便夺占此处,装备弹药……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辛亥革命是“去古未远”的历史事变,许多人与事似乎并不遥远,伸手便可触及。 我家的老邻居、湖北黄安(今红安)同乡谢家家,是一位极干净利落的老太太,身材瘦长,头脑灵活,出语风趣,曾长期在大户人家当佣人。我少时听她讲过一些在某官家、某商家帮佣的故事,然多已忘却,唯独记住了谢家家曾在黎元洪府上帮佣。谢家家谈到黎府时,或直呼“黎元洪家”,或称“都督家”,有时又说“副总统家”。现已很难确认谢家家在黎府帮佣的具体时段,但有一细节留下的印象较深:黎府后厨,凡炸了鱼肉或豆制品的油,是绝不留用的,一概倒掉。此点令少时的我大觉惊讶,因为那时我们视食油为贵重品,怎么能炸后即倒呢。正因为惊讶,此一细节方被记住。当时年幼无知,没有从谢家家那里打听黎府较有“史料价值”的人与事。今日从“口述史学”而论,那真是惜乎不可再的遗憾! 我家住在离长江边不远的武昌矿局街,老宅前有一条狭窄的小巷,正对面有两幢不起眼的房屋,左边户主,我们从小喊“李太太”;右边户主是耿伯钊。成年后才知道,李、耿两家皆与辛亥革命颇有关系。 少时我常去李家玩。瘦削的李太太,人极和善、乐观,家徒四壁,清贫得可以,却总是挂着笑容,每次见到我,她都操着黄陂口音,连唤“小淘气”,还给糖果吃。稍大以后得知,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早期理论家李汉俊的夫人。 …… 近二十余年来,笔者还有缘与辛亥志士后裔孙必达、黄伟民、黎昌晋、吴欢、吴德立、梁农、刘重喜、熊辉、万慕慧、李柯、李承弘、李若男、蔡世骥、向虎雏、喻安澜、耿弟安、叶光明、吴厚婉、周石生、李厚启、朱方正、傅国英、余品绶、刘谦定、张铭歌、程犁、程瑶、潘德冰、李大奇、周国勋、胡香生、孙想珍、邱耀先、卢纲、蒋漫征、李声英、石萍芳等君交游,从中获取素材固然是一得,而领受某种历史现场感,才是作为史学工作者的笔者尤觉欣然的所在。 时值辛亥99周年之际,笔者手绘辛亥革命人物瓷画(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秋瑾、邹容、林觉民、黎元洪、吴兆麟、彭刘杨三烈士、蔡锷),李寿昆兄补景并题字,以此十件瓷艺,由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 辛亥首义史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而又繁难艰巨的工作,笔者多年来受到多方帮助,他们是:武汉市文史馆,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湖北省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博物馆及馆长梁华平、王兴科,湖北省政协文史委,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博物馆及刘庆平馆长,湖北省图书馆。笔者服务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更长期伸出援手;湖北人民出版社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三十年间,始终支持此一课题研究,推动我们笔耕不辍。 本书收入历史图片由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多位辛亥志士后裔、陈勇、罗时汉、昌少军、裴高才等单位及个人提供,刘建林修整历史图片。为区别于历史图片,今拍照片标明摄影者。 对一切提及的和遗漏的辛亥老人及其后裔,对列位襄助单位和给予帮助的友朋,笔者永存感念。 此种感念连同本书,一并奉献给百年前为共和理想、祖国富强而英勇奋斗的辛亥首义志士。 作者书于武昌珞珈山麓 2010年10月12日 承蒙《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盛意,决定将《辛亥首义史》收入文库“研究编”。获此机缘,作者对全书再作修订,此间得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左泽荣编审、《荆楚文库》编辑部冯芳华编审的悉心帮助。对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及长期以来给予本书关注、支持和帮助的诸位友朋,深致谢忱! 作者 2016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