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悬崖村

  • 定价: ¥38
  • ISBN:978754554237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地
  • 页数:190页
  • 作者:阿克鸠射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悬崖村”是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山上的村民靠攀爬搭在悬崖峭壁上的落差达800米的12段218级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故而得名。这个“悬崖上的村庄”,2016年5月被媒体报道后,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悬崖村”村民在各级政府的指引下,在当地基层干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起方便出行的2556级钢梯,同时,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种养业,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之路,正努力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阿克鸠射著的《悬崖村》真实记录了“悬崖村”由藤梯换钢梯、由闭塞转开放的变化过程,再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

内容提要

  

    阿克鸠射著的《悬崖村》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文艺作品,是反映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四川大凉山重点贫困地区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阿土勒尔村)脱贫攻坚的纪实文学。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悬崖村”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反映了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悬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下,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养好山羊,种下青花椒、脐橙、核桃、油橄榄,建起方便出行的钢梯,发展旅游业,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再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

媒体推荐

    “悬崖村”是幸运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这片辽阔国土上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身处这个充满改革开放和科学创新的时代。 ——吉狄马加
    “悬崖”,在大自然里是一种峻险,在人生中是一种苦难或绝望的命运。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一个遥远却令我们十分关切的大凉山彝族山村“悬崖村”,以其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阿克鸠射的《悬崖村》是泪、是歌,更是壮美…… ——何建明

作者简介

    阿克鸠射,彝族,四川昭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特约记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等。其中长篇小说《雾中情缘》获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散文集《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

目录

引言 悬崖上的村庄
一、2018年春节,大凉山醉了
二、火塘边的讲话,温暖了彝家村寨
三、总书记关注的“悬崖村”

上篇 藤梯之路
一、藤梯与“出卖惊险”
二、恐龙的脚印与历史的痕迹
三、夜宿牛觉社
四、藤梯悬着生命,吊着故事
五、第一次爬藤梯
六、森林通道,被猴群霸占
七、搬迁,也甩不掉贫困
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贫困
九、他背过五十多个新娘
十、初探悬崖古洞

中篇 钢梯之变
一、“悬崖村”的教育简史
二、上学路上
三、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四、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
五、种好三棵树
六、新官上任“三瓢水”
七、没有哪家公司“接招”
八、“内生动力”终于爆发
九、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
十、气壮山河建天梯
十一、献给未来的礼花

下篇 天梯之上
一、春天在哪里?
二、跨越历史的“情深谊长”
三、一步跨入信息时代
四、山村有了强大的电力
五、旅游大开发,你准备好了吗?
六、引进油橄榄,种下“摇钱树”
七、勒尔小学和吉克伍达校长
八、欢笑的时刻,不忘沉痛教训
九、未来,从这里起飞
后 记 吹响时代的号角
生命伟力的深沉叙事

前言

  

    读完彝族青年作家、诗人阿克鸠射的纪实文学作品《悬崖村》,我的心里涌出一种既熟悉又疼痛的感觉。熟悉的是那片山与水,是那些人与物,是浓郁沉远的乡情;疼痛的是笼罩山水的光彩,是环绕人物的精神,是乡情中新鲜甜美的气息。这是一个从令人绝望的悬崖上打造出幸福生活的故事。
    记忆中的昭觉是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这片古老的山地养育着一代代朴实达观的人民,但贫困和缺少物资一直是这里经久未愈的痼疾。对于追求文明富裕的人类社会,贫困就是一种疾病。贫困会让个人失去尊严,失去自信;贫困也令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公信与公平。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权利,然而,在非个人原因的情况下,家庭住不上房,孩子上不了学,患者看不起病,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与悲苦,更是社会的伤痛,有损整个肌体的健康。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解决大面积深度贫困问题,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重要责任。中国是一个疆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贫困既是国家和民族深深的体伤,也是沉重的心病。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问题,确定方向,制定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人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我的家乡凉山昭觉,迎来了希望。这是改变历史的希望。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贫困地区的表现也有极大差异。昭觉地区既存在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共性难题,又具有自身地理、文化、气候、物产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属于综合的、原始的、深度的贫困,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世世代代,人们在群山之中祈祷神灵,盼望着奇迹降临。这一天到来了。然而神灵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是这个时代里同一片土地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的人民。
    昭觉的“悬崖村”是幸运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这片辽阔国土上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身处这个充满改革开放和科学创新的时代。我们满怀信心地看到,就在眼前,缠绕这大地的贫困不再是我们肌体和心灵的伤痛,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生机勃勃,健康美丽。
    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由此,我对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后记

  

    《悬崖村》终于写完了,从2010年得知“悬崖村”到2013年我首次走进“悬崖村”,再到无数次地为“悬崖村”熬夜写稿,历时八年多的牵肠挂肚,化作笔下的文字,献给我最亲爱的乡亲们。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成长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1979年12月一个大雪飘飘的深夜,我出生在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四开乡一个叫瓦洛觉迪的彝家山寨的一户农民家里。谁也没有想到,我会跳出祖祖辈辈和田地打交道的生活,拿起笔来写作反映彝族山寨变化的作品。而这一切,源于父母在火塘边给我讲的故事、歌谣、谚语,以及在橘黄色的煤油灯光下教给我的彝族传统文化。
    儿时的故乡远离现代文明。村里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山垦荒,总是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又会是今天的重复。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小时候能记事懂事后,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一是通过读书离开故乡瓦洛觉迪;二是长大后娶个能说汉语、能认汉字的老婆,让我的小孩继续读书……
    对读书的渴望,让我在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读书、写书。
    我永远记得1988#:的9月,父母发动邻居家比我大5岁的哥哥跟我一起去读书,好让我的求学路上有个伴儿。那个时候,上学路真远,一路上各寨子的野狗也不少。去学校那天,父亲带着我和邻家大哥冒着绵绵秋雨,翻过两座大山,膛过一条大河,穿过两片森林,走过一个平坝,终于来到乃拖村小学。
    时间虽然过去三十年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乃拖村小学那一排土墙瓦板屋的教室。就是在这简易的教室里,我学会了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也学会了阅读这个世界的文字。
    在学校,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在家里,父母起早贪黑地挣钱供我读书。我们在并行的两条线上努力奋斗着。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1991年8月,我以四开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四开中心校民族班就读。1993#18月,我考人县城昭觉中学,就读于初96J副是族重点班。1996年,我考上了西昌师范学校。
    离开故乡,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懂得了乡愁。在学习之余,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也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并发表了一篇篇文章。
    1999年7月,我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昭觉,被分到一所远离故乡的学校任教,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孤寂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快使我没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豪气。
    一个周末,我在县城书店里买到了一本阿城的《棋王》,不经意间读到“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时,忽然觉得人生苦短无常。思考了一个星期,我下决心继续读书,努力写作,一定要走出大山。
    夜深人静时,我燃起一支蜡烛,就着一杯浓茶和一包红山茶烟,苦读了几个月后考入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大专班。 毕业回老家任教时,我的彝汉双语写作有了质的飞跃。在老家边教书边苦读苦写,开始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雾中情缘》。后来,我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西昌学院彝汉语文本科班,有幸成了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院第一个成人本科生。 2004年7月13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因为喜欢写作,从偏僻的深山旮旯步人昭觉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回首往事,处于不惑之年的我,白认为赶上了好时候。从出生到今天,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变的四十年。 我是一枚幸运的“种子”,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也有幸参与、见证、报道了生我养我的彝家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和“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7月,我陪同昭觉县委领导到昭觉县支尔莫乡调研。在调研期间,支尔莫乡乡长阿皮几体告诉我们:  “乡干部到阿土勒尔村了解情况时,要攀爬很多藤梯才能进到村子里去。”那一次,我初步了解到阿土勒尔村和藤梯的情况。 2013年2月,受昭觉县委的委托,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攀藤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关。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写,经过四个小时晾心动魄的攀爬之后,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社到了山上的勒尔社。 那次到访阿土勒尔村的经过、深刻体验以及感受,我写成八万余字的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并进行了发表。由此,阿土勒尔村引起外界的关注,  “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而我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深度跟踪。 这五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了“悬崖村”因为《新京报》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乃至引起习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亲历了“悬崖村”村民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了精准扶贫政策下,银行、网络、电力走进“悬崖村”的激动时刻;见证了“悬崖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历程…… 五年时间里,现代文明的成果走进了大凉山一个又一个彝家山寨,也走进了“悬崖村”的家家户户。大凉山再也不像儿时一样远离一切现代文明,今天,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有着十四年采访写作经验的新闻记者,再加上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我对“悬崖村”八年的牵挂,我胸中喷涌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从州上到县上,从乡里到村里,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每一天都在努力着……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我梳理了十四年积累的丰富素材,加上出版社编辑的善解人意,不断与我磋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悬崖村》。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各级领导和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特别感访十创造历史的“悬崖村”亲人们! 过去,彝家山寨里每逢重大事情,都会吹响牛角号提醒族人;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也需要吹响奋进的号角。 但愿这部《悬崖村》能化作大凉山奋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