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十二年故人戏(上下)

  • 定价: ¥79.8
  • ISBN:978755943108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585页
  • 作者:墨宝非宝
  • 立即节省:
  • 2019-02-01 第1版
  • 2019-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墨宝非宝,著名编剧,高人气畅销书作家。已出版作品《蜜汁炖鱿鱼》《一生一世美人骨》《很想很想你》《至此终年》,她凭借着独特的温暖甜宠风格,深受读者信任喜爱。
    《十二年故人戏(上下)》是墨宝非宝全新作品,文风厚重细腻,以男女主角的人生经历串起了整个民国史,有个人情感,有家国抱负,被众多读者口口相传。

内容提要

  

    经年一曲故人戏,你我皆是戏中人。
    墨宝非宝著的《十二年故人戏(上下))》讲述了初遇的傅三爷,是为捧人包下半个场子,喜欢翘着个二郎腿,偏过头去和身边人低语的公子哥。在那灯影里的侧脸,透着一种消沉的风流。后来她才看清楚,在那半明半昧的光影里,他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

作者简介

    墨宝非宝,生于北京,长居沪上。喜静厌动,喜睡厌醒,有些小懒。喜欢读书,为了战胜自己不断起伏的情绪,尤其喜欢佛经。只执着自己喜欢的事,学任何有趣的事,让自己可以和自己玩。只写自己感兴趣的故事,顺便悄悄在故事里,埋下一些普世价值观:爱国一点儿,正面一点儿,让读到的人可以觉得生活中“幸”永远大于“不幸”。
    已出版作品:《至此终年》《轻易放火》《轻易靠近》《永安调》《一生一世,黑白影画》《一生一世,美人骨》《一生一世》《很想很想你》《一厘米的阳光》《蜜汁炖鱿鱼》《密室困游鱼》《我的曼达林》。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前朝一场梦
第二章  今朝酒半樽
第三章  沉酣戏中人
第四章  明月共潮生
第五章  不露相思意
第六章  此去几时还
第七章  来时莫徘徊
第八章  奈何燕归来
第九章  傅家三公子
第十章  逝水东流去
第十一章  今岁故人来 
第十二章  相思未相负 
第十三章  龙游浅水滩
第十四章  南国雁还巢 
第十五章  浮生四重恩 
番外  满江红   
第十六章  勿忘三途苦 
第十七章  浩浩旧山河 
第十八章  青山依旧在 
尾声        
后记         

后记

  

    让我想想,这篇后记要怎么开场。
    不止是后记,好像每一次故事开场都是最难把握的,全部影像都在脑子里,似乎从何处开始都不妥,又似乎从何处开始都可以。
    清末民初那个时期一直给我最大的印象不是满是遗老遗少的四九城,或是军阀混战,或者殖民地的种种,而是——仁人志士的不得志。
    活在这个年代的我,已经无法想象在百年前,会有留洋海外的学子因为看不到前路,因为觉得自己身体赢弱多病多灾,因为自觉无力再报国,而悲愤交加,投海自尽。多简单的文字,又是多悲壮无力的结局。也就是这种悲壮感,这一种情绪久压心头,促成了这本书。
    一开始读者会问,为什么要叫故人戏,会认为是傅侗文和宛央的分分合合,他们彼此互为故人。直到故事接近尾声,当傅侗文在巴黎和会前倾倒了三杯酒,才真正把我想说的话借他的话带了出来——“敬所有志士,那些为强我中华,收复国土而努力……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故人们。”
    写下它,从最初第一帧影像在脑海里成形,就不是几个人,而是那一群人。
    再来就是十二年。
    为什么会有十二年这种前提?一是在文里有解释,十二因缘,所以故事绵延十二年,从傅侗文见到宛央的照片那日起。还有另一层解锁就是故事真正开始于1912年,清朝覆灭之后的新时代开端,这是一个起点,不止是故事的起点,也是民族的转折点。
    这一段名字的解释,过于沉重了。
    书里已经把沉重感压得足够深,在这里还是缓口气吧,说一些有趣的事。
    全文写了八个多月,正好有一段时间在宛央留学的纽约。而那段时间里,我会在博物馆里最安静的古董家具区待一天。当时好友找不到我,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在给小说的主人公挑家具。
    在那里的我,始终在脑海里构建着在1912年的情景,在想宛央住的美国住宅里的每一样家具的样子,书里的每一个画面,包括傅侗文第一次去美国见宛央,坐在客厅里的那把椅子是什么式样;还有傅家老宅的书房里、广州公寓里的西洋摆设,尤其是书房里提到过几次的落地钟究竟是什么样的?我需要和它们面对面,需要见到它们。
    在那里的家具,一个桌子一把椅子能会有几十种,上百种的样式,摆放得不讲究,拥挤的过道两排都是玻璃橱,像是家具仓库。当时只有我一个跑来跑去,楼上楼下,除了工作人员就是自己。有时在家具区也会害怕,因为一排排椅子在玻璃柜里是安静的,望着我的……好吧,我是个看椅子也能脑补无数故事的想象力过剩的人。
    尤其想到它们是最普通的家具,是最有烟火气息的东西,陪伴过不同的人,它们的主人早就离开了,它们却还存放在这里,在看着我,像在说:你看,来了一个百年后的人。
    还真是感觉像在看一场场百年前的家庭影像。 还有傅侗文送给宛央的珍珠,层叠环绕,存放在玻璃柜里,每一颗都不是很大,设计朴素。在玻璃柜外找到它时,第一个念头竟然是:玻璃罩内的这一副项链是怎么从傅家后人手里流传而出,收藏到这里的? 所以在潜意识里,我早就把这个故事当成了真的。他们真实活过、存在过,他们吃过、用过,到过的地方,走过的路也都还在。 因为真实,才能感受强烈。 在这篇故事里,“我”这个讲述视角完全是被淡化的,浓墨重彩描绘的都是他们。但“我”的感受却必须强烈,不强烈就无法带入,无法表达出当时的民族处境。 也就是因为感受太过强烈,到了巴黎和会前,也就是十二年的最后一年,我几乎无法承受故事高潮的痛苦。在脑海里,这个故事已经提前、超前地进行到了巴黎和会,甚至到了傅侗文的三杯酒敬酒。只差落笔,只差用文字描述出一章章的兴奋、举国沸腾,直到最后的失望、绝望。 当时的我太走入故事,无法抽身,拼命想和自己妥协,就此为止吧,到家族纠葛结束,这个故事就结束了,不要再写这些痛处了。甚至还几次和身边人说,可能要写出心脏病了,受不了了,没办法继续了,都是真实的感受。 可又明白,必须继续,再痛苦也要写下去,否则这篇文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幸好,没和自己妥协。 全文有许多片段,至今都记忆犹新。 比如,傅侗文准备要去巴黎,在北上的列车上,抱着宛央在列车尾喊出宛央的名字,是全篇他最外放的一次。写这段时是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喝了几杯酒,昏昏乎乎写完的,在那个特定时间,还有酒精刺激下,好像真的能和他的心共通了,能感受到他压抑多年不得志的心情了,好像可以写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那一刻,真实感让人战栗,也让人无法再忘记。 若是认真分解,每一个特定片段都有它当时的心境,还有时间、地点。 所以在写这篇后记前,自己也回顾了一部分,就在想,恐怕再写一回就没有这种味道,没有这种意境了。每一处皆是如此,全都来自于当时的灵感。 说这么多,也差不多了。 回到故事的结局,傅侗文远居澳门,最后回顾四九城。 这是存在于脑海里的,全篇最后一帧画面。是弱冠之年的傅侗文,站在书房门口的屋檐下,看屋檐上被北风吹落的雪。 背对着光源,雪应该是金色的,片片飘落。 这是他远离北京后,对于那座城的记忆。那年……大家都还在,还活着。 这也是我远离北京后,对那座城的记忆。北京城的雪,恐怕是一辈子无法忘记的少年回忆。在夜里,在光源中飘下来的金色,是最美的回忆。 我和他一样,由南望北,终身怀念。 2018-12-12 墨宝非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