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世界经济

经济地理学(普通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系列教材)

  • 定价: ¥49
  • ISBN:978703060679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183页
  • 作者:编者:肖玲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肖玲主编的《经济地理学(普通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五篇:第一篇为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二篇为经济活动的内容,第三篇为经济活动的区位,第四篇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第五篇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体设置十二章:第一章为认识经济地理学,第二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章为经济活动的类型,第四章为经济活动表现,第五章为区位的相关概念,第六章为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第七章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第八章为古典区位理论,第九章为近代区位理论,第十章为现代空间组织理论,第十一章为经济活动演变及其机制,第十二章为经济活动及其地理影响。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规划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区域政策、企业咨询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  认识经济地理学
    1.1  何谓经济地理学
    1.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1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2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进程
    1.3  经济地理学理论
      1.3.1  人地关系及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理论
      1.3.2  经济活动空间趋向的相关理论
      1.3.3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区域空间组织的研究
      1.3.4  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
    1.4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4.1  通论经济地理学
      1.4.2  区域经济地理学
      1.4.3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1.4.4  企业(公司)地理学
    1.5  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1  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1.5.2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5.3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5.4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2.1  何谓科学方法
      2.1.1  方法与科学方法
      2.1.2  科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论
    2.2  主要的思想方法
      2.2.1  哲学层面上的主要思想方法
      2.2.2  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
    2.3  主要的技术手段
      2.3.1  定性分析方法
      2.3.2  定量分析方法
      2.3.3  空间分析方法
      2.3.4  综合集成方法
    2.4  主要的研究设计
    2.5  研究伦理
      2.5.1  与研究者有关的伦理议题
      2.5.2  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伦理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经济活动的内容
  第三章  经济活动的类型
    3.1  从部门分工的角度观察
    3.2  从功能角度观察
      3.2.1  主导产业
      3.2.2  关联产业
      3.2.3  基础性产业
      3.2.4  支柱产业
      3.2.5  潜导产业
    3.3  从要素集约度的角度观察
    3.4  从经济地域系统的角度观察
      3.4.1  农业生产地域系统
      3.4.2  工业生产地域系统
      3.4.3  商业活动地域系统
    3.5  从企业角度观察
      3.5.1  单厂(部门)企业
      3.5.2  多厂(部门)企业
      3.5.3  跨国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经济活动表现
    4.1  经济活动“量”的变化
      4.1.1  国内生产总值
      4.1.2  国民生产总值
      4.1.3  社会总产值
    4.2  经济活动“质”的特点
      4.2.1  经济活动的效率或效益
      4.2.2  经济活动的结构状况
      4.2.3  经济发展的社会效果
    4.3  相互关系
      4.3.1  经济活动“量”的变化和“质”的特点间的相互关系
      4.3.2  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五章  区位的相关概念
    5.1  区位与地理位置
    5.2  区位因素
      5.2.1  区位条件
      5.2.2  区位因子
    5.3  区位分析
      5.3.1  区位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5.3.2  区位分析评价的基本原则
      5.3.3  区位分析评价的步骤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6.1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一般类型
      6.1.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6.1.2  能源动力指向
      6.1.3  原材料指向
      6.1.4  市场指向
      6.1.5  劳动力指向
      6.1.6  技术指向
      6.1.7  资金指向
    6.2  农业区位指向
      6.2.1  农业的概述
      6.2.2  农业生产特征
      6.2.3  农业区位指向类型
    6.3  重工业区位指向
      6.3.1  采掘(伐)工业区位指向
      6.3.2  原材料工业区位指向
      6.3.3  制造业区位指向
    6.4  轻工业区位指向
      6.4.1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区位指向
      6.4.2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区位指向
    6.5  批发商业区位指向
      6.5.1  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市场)区位指向
      6.5.2  交通区位指向
    6.6  零售商业区位指向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7.1  跨国投资的区位指向
      7.1.1  跨国投资的国别区位指向
      7.1.2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指向
    7.2  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7.2.1  公司总部的分类及特点
      7.2.2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7.2.3  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7.3  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7.3.1  R&D的过程特点
      7.3.2  R&D的区位要求
      7.3.3  R&D区位指向
    7.4  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7.4.1  全球集中生产型
      7.4.2  市场地生产型
      7.4.3  专业化生产型
      7.4.4  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第八章  古典区位理论
    8.1  何谓区位理论
    8.2  杜能农业区位论
      8.2.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8.2.2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8.2.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8.2.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8.3  韦伯工业区位论
      8.3.1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8.3.2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8.3.3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8.3.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近代区位理论
    9.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9.1.1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9.1.2  中心地理论概要
      9.1.3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9.2  廖什的工业区位论
      9.2.1  廖什的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9.2.2  廖什的工业区位论概要
    9.3  帕兰德的工业区位论
      9.3.1  区位与市场地域
      9.3.2  运费与区位理论
    9.4  史密斯工业区位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现代空间组织理论
    10.1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0.1.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10.1.2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10.1.3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10.1.4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10.1.5  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
    10.2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10.2.1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10.2.2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0.2.3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10.3  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
      10.3.1  经济地域综合体
      10.3.2  经济区
      10.3.3  产业集聚
    10.4  区际空间组织理论
      10.4.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10.4.2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10.4.3  极化-涓滴效应
      10.4.4  梯度推移理论
      10.4.5  中心-外围理论
      10.4.6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演变及其机制
    11.1  企业增长
      11.1.1  企业增长的内涵
      11.1.2  企业增长的主要方式
      11.1.3  企业增长机制
    11.2  区域经济增长
      11.2.1  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11.2.2  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
      11.2.3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11.2.4  区域经济增长的经典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1.2.5  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1.3  经济活动全球化
      11.3.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11.3.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11.3.3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及其地理影响
    12.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12.2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12.2.1  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12.2.2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2.2.3  区域差异化的特点
      1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3  企业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1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