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福山风物传说

  • 定价: ¥48
  • ISBN:978756701269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
  • 页数:216页
  • 作者:兰玲//韩月湖
  • 立即节省:
  • 2018-12-01 第1版
  • 2018-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鲁菜绝技》《福山小吃》《福山烧小鸡》《福山大面的传说》《銮驾庄的由来》《木头鱼上席》《客不翻鱼的传说》《媳妇巧做火鲢鱼》《红孩爬金银山》《送画眉笼》《郑板桥写店名》《茶客的故事》《炸里脊》《磁山茶》《棚子拉面》《明天倒的由来》《洪顺茶馆》《二月二的剪纸》《大公鸡剪纸的传说》《毛猴剪纸》《端午节剪纸的传说》《“荷花生人”传说》……该书主要以福山地方风物传说为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该书主要以福山地方风物传说为主要内容,包括山川名胜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习俗传说、美食传说和剪纸传说七个部分。所有篇目均为原创作品;作品的分类标准学术性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通过对原生态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和创作,对于抢救和保护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者群广泛,适合社会各层次人士阅读,也可作为大中院校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学专业师生的研究资料。

目录

  
  前言
一、山川名胜传说
  福山民间八景
  内夹河像灵芝的传说
  芝阳山与郭尚书墓
  内夹河改道的传说两则
  柳子河的由来
  黄金河的传说
  响水泉的故事
  牟家湾的传说
  大钟和老鳖
  潘家井的传说
  钟家庄村影树山的传说
  沙山显宝
  龙石的传说
  龙王洞的传说
  漏金顶
  迷鸡山的传说
  落山坡的传说
  仄棱井的传说
  吴阳泉的传说
  陷湾的传说
  金堆山的传说
  福山晃宝的传说
  天鼓岭的传说
  魏家山的开宝钥匙
  马山与神马
二、地名传说
  高疃村与宰相的传说
  棘子夼的由来
  院下村的传说
  钟家庄村的传说
  一村两座关帝庙的由来
  白衣庙的传说
  相公庙的传说
  鱼骨庙的传说
  山区妈祖庙的来历
  公鸡岛和母鸡岛的传说
  母鸡岛改名永福园
  南堤修堤的传说
  南炮台的故事
  凤凰顶的传说
  黄家村的传说
  “一里蹲”是怎么叫出来的
  二宅的石狮传说
  福山城池无北门传说两则
  下官乐与上官老
  狗道臧家
  尚武的小山村
  依柳村的传说
  小梁家庄和东关村的故事
  义井村的故事
  八角口的传说
  福山东北关村地名传说
  福山小楼的故事
  大成栈的故事
  芝罘区福山路和福山里
三、物产传说
  仉村萝卜和大葱
  钟家庄和老官庄出小米的故事
  福山樱桃的传说
  福山苹果的故事
  福山玉石
  海蜇的由来
  蘑菇的由来
  葫芦枣的由来
四、动植物传说
  大公鸡的传说
  公鸡打呜叫早传说两则
  海龟报恩
  小龙的传说
  蛇的传说两则
  鲤鱼与小皇帝
  猫与老虎
  香椿树和桑树的传说
  猴脸香椿
  车家村的棘子无钩刺
  大葱和马齿苋
  何首乌的传说
  大槐树的传说
  文庙菊花会
  福山上的玫瑰哪里去了
五、习俗传说
  桃木牌位的由来和传说
  倒贴福字传说两则
  腊八粥的传说
  正月十五祭海的传说
  猜灯谜的由来
  哄哄的由来
  过年挂芝麻秸
  六月六的由来
  天地棚的由来
  太平顶庙会与南涂山六合棍
  黑色街门的传说
  福山秧歌
  石狮子叫“蹲门瞅”
  封生肖的故事
  二月二的由来
  火的由来
  烧纸的由来
六、美食传说
  鲁菜传说
  鲁菜绝技
  福山小吃
  福山烧小鸡
  福山大面的传说
  銮驾庄的由来
  木头鱼上席
  客不翻鱼的传说
  媳妇巧做火鲢鱼
  红孩爬金银山
  送画眉笼
  郑板桥写店名
  茶客的故事
  炸里脊
  磁山茶
  棚子拉面
  明天倒的由来
  洪顺茶馆
七、剪纸传说
  二月二的剪纸
  大公鸡剪纸的传说
  毛猴剪纸
  端午节剪纸的传说
  “荷花生人”传说
  鱼剪纸的故事
  古塔剪纸与村名
  眉豆花剪纸与妙龄少女
  抱鸡剪纸
  打剪刀
  皇帝剪纸的传说
  王祥卧冰取鲤剪纸
  老鼠剪纸
  剪纸不剪五爪龙的来历
后记

前言

  

    民间文学可以说是我们人生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在襁褓中的婴儿期,就听过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我们可能不记得母亲哼过的这些歌谣,但一定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大马猴的故事,记得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听人“说聊斋”不回家的痴迷。可以说,民间文学在每个人面前呈现了异彩纷呈的一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大类中的第一大类,民间文学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口头表达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民间文学的发展也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老一代讲述者的减少,民间文学日渐式微。冯骥才先生在谈到文化濒危问题时提道:“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容易消失的就是口头文学,特别是城镇化过程当中。”就笔者了解的情况,除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对民间文学进行的“三套集成”普查,再就是从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至今,各地先后挖掘、整理了一些民间文学资源。但烟台各地市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些欠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每次所申报的民间文学项目不成规模,成书的民间文学作品也不多见。
    福山现为烟台市的一个辖区,但历史却比烟台更为久远。据出土文物考证和《福山县志》记载,6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就在福山的邱家庄、臧家(现福新街道)一带繁衍生息。商、西周时福山为莱国领地,秦、西汉置睡县,唐置清阳县。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朝册封的齐帝刘豫巡边,来到两水镇(福山县之前称两水镇)一带视察,登山环视周边,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设福山县,历代沿之,至今已有887年历史。
    福山北临黄海,境内有清阳河(内夹河)和外夹河流过,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是“中国鲁菜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福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仅明代至清末,福山就出了70多个进士,几百个举人,文化底蕴丰厚。灵山秀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孕育了众多的民间传说,本书的福山风物传说包括山川名胜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习俗传说、美食传说和剪纸传说。由于福山菜是鲁菜的主要分支,烟台剪纸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山剪纸又是烟台剪纸的组成部分,因此将美食传说和剪纸传说单列。
    本书收录的福山风物传说内容丰富。山川名胜传说中,有福山许多村名的来历传说,有福山的山山水水和地方特产的传说,福山大樱桃、兜余苹果、仉村萝卜、老官庄小米等具有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的传说故事都收录其中。美食传说中,有福山鲁菜菜名的典故、福山厨师的聪明智慧、福山小吃的由来。习俗传说中收录了包括年节习俗、婚俗、游艺习俗等传说,如《天地棚的由来》《祭海的由来》《春节习俗故事系列》等,《福山秧歌》则对福山秧歌中每个表演节目的由来和故事都有解释。书中也有对一些民俗事象的诠释和演绎,如宴席上为什么客不翻鱼,为什么最后一道菜上鱼,正月初七为何是小人节等。其中对鲁菜传说、烟台开埠和福山剪纸等传说进行了很有价值的记录,填补了福山此类传说的空白,第一次集中展现了福山剪纸乃至胶东剪纸的传说,如《鱼剪纸的故事》《打剪刀》《二月二的剪纸》《老鼠剪纸》等,是研究胶东剪纸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些传说具有虚构的情节,其中不乏夸张性的内容,也有一些超现实的幻想性内容。一些山川风物、地名和习俗传说充满了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如夹河系列传说、大槐树的传说等,表现了人们对奇异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传奇性。在表述上,以民间话语为言说方式来叙事。首先,采用民问叙事的方式,如“福山民间八景”与现今《福山区志》所记的八大景不同,记录的是旧时民间对福山八大景的描述;在《福山东北关村地名传说》《黄金河的由来》等地名传说中,可见许多民间口头文化的遗存。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庄消失了,这些地名传说保留下了人们对这些村庄历史的某些记忆。当然,传说中也带有讲述者的主观色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附会上一些传奇色彩和夸张成分。其次,书中的语言多用口语和方言,在整理的时候保留了讲述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口语化特征明显,直白通俗,基本不做修饰,力求原汁原味。这样既保留了民间故事的原生状态,又使得这些故事文本更具生活气息,可以为人们提供了解民间文化不可多得的方言语料,成为方言数据库的采集资源之一。
    本书的风物传说特点是其原创性及原生态,许多篇目是第一次面世,还有不少新创作的文本。可以说,这本书将福山民间风情以传说的形式完整展现了出来,充满了福山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这些传说里有民间的智慧与经验,也有乡间百姓的机智幽默,具有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尤其具有文化资料价值,其中包含福山地方的民众观念、民间生活方式、民间语言等,对于宣传当地物产、开发旅游资源等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书是人们了解福山、了解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地域文化和生活状貌的一个窗口,尤其对了解福山风物及民俗风情具有参考价值。
    兰玲

后记

  

    在这本《福山风物传说》即将付梓之时,我想先说说韩月湖先生。韩老师非常普通,说他普通因为他就是陋巷中开一间理发屋的“理发师傅”。可是在我心目中,他却是个大家,一个真正的民俗大家,因为他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他是个“百事通”。
    与韩老师结缘是因为剪纸。我的学生去采录福山剪纸的片子,回来跟我说起韩老师。因为胶东剪纸能手不少,我当时并未在意。等到我去福山张格庄大樱桃博物馆,看到一个展室里全是韩老师的剪纸时,才与学生所言对上号来。等到我到了他那问小巷深处的“韩记理发”,看到他收集的那些剪纸熏样,看到他那些老式果模子,看到墙上他自制的“九九消寒图”,我更感到眼前这个人、这个小厢房都犹如一座宝库了。
    韩老师是个真诚热心的人,热心到谁去找他他都真诚相待,热情相助。他的理发店离不开人,可是他却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去为别人忙活,去招呼慕名而来找他的人。就我本身来说,我经常向他请教相关民俗问题,他差不多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即使不知道,回头他会用心去打听,很快就会反馈回相关信息。
    韩老师是个博学的人,这种博学不仅体现在他能对每一幅剪纸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表现在其他众多方面,举凡节日习俗、人生仪礼、衣食住行、社会生产,他几乎无所不晓。我多次对别人说起过韩月湖老师,称他为福山民俗的“百科全书”。可以说生活百科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而且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多是你在书本上看不到的。那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接地气”。这一切有赖于他的勤奋与有心。他说他跑遍了福山区308个村,他不止熟悉他生活的东北关,也熟悉福山大大小小的村落。他说自己爱琢磨,见到的、听到的都会记下来,不明白的他会想方设法去打听。由于他理发主要还是用传统的理发工具,成为许多老人的不二选择,因此他的“韩记理发”也成了他搜集各种知识和信息的“据点”。所以,我称他是“小胡同里的民俗大家”。
    本书的福山风物传说全部为韩月湖先生搜集。与其他人嘴里说出的传说不同,他将自己的知识也融合到了传说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韩月湖先生的勤奋与博闻强记。这些传说故事全是靠他多年来的苦心积累,这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何其艰难。《福山县志》载,福山以“其民力田而好义,其士敦诗而好礼闻名遐迩,经济酬士、文章华国者不胜枚举”。韩月湖先生就是这样的福山人。
    说起我个人与民间文学的结缘,要追溯到30年前。
    1988年,山曼先生给当时还在上大三的我们上民间文学课。我听他讲民间故事,开始搜集民间歌谣,一起去招远做田野采风,才知道原来我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从小喜欢的那些都是民俗。
    2。04年,我在山曼先生的鼓励下开始教授民间文学课。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一样甚至比作家文学更直接地反映生活,两者同样主题鲜明,朴实真挚,爱憎分明;或者说,民间文学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有些民间文学的文本中体现了曾经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状态,应该将其记录下来。我的学生们只知道“灰姑娘”“小红帽”“小美人鱼”,对于本土的民间文学知之甚少,甚至连自己村庄的来历及传说都说不清楚,更不知道“灰姑娘型”故事最早出自我国。可见民间文学的保护和整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一些村庄的消失和会讲故事的老人们的离世,有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无人知晓,许多传说将被淹没在现代城市的喧嚣与奢华中,而随之消失的是历史与文化。 2006年起,我开始担任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评审委员,关注民俗类项目之余,也关注民间文学类别。看着每次申报上来的民问文学作品数量在锐减,我愈感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挖掘之紧迫。近几年,先后有四位老先生找到我,希望能帮忙整理他们手里的民间故事。看着他们一生的心血,我很欣慰也很感动。原来,民间一直有人在坚守。可是老先生们拿来的文本有些粗糙,整理出版确有一定的困难,极需要有人帮他们做这件事情。既然找到我,我愿意义务帮他们整理出来,完成他们的心愿。2015年3月,荆辉祥先生的《烟台民间故事》已经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所以当韩月湖老师请我帮他整理福山民间故事的时候,我非常欣悦地答应了。首先是感谢韩老师的信任,其次是真想为抢救民问文学做点事情。已过天命之年,说我有忧患意识并不夸张,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我心里是着急的,“非遗”申报的民间文学数量越来越少,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挖掘到。民间像韩老师这样的人应该还有许多,面对他们的勤勉,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心安。他们在传承,我应该帮助他们传承,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不应该被淹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福山区政协文史委的杨强主任、东北关村党支部书记王帮树的支持,感谢安家正先生的鼓励,感谢烟台市书刻协会主席荆辉祥先生的指导,感谢柳宗铎、权锡铭等史料专家的帮助,感谢鲁东大学曲绍平、司书景、王晓东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感谢王进全、吕道行、宋广军、潘业东等朋友的支持。 感谢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胡晓清教授及文学院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最后,对那些向我们讲过故事的人表示感谢,向那些过世的老人深深鞠躬。我们愿意继续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民间文学取自于民众的口头传承,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理解,因此,文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界人士不吝赐教,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兰玲 2018年10月于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