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道德自觉及其实现

  • 定价: ¥55
  • ISBN:978756583028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汕头大学
  • 页数:214页
  • 作者:范纯琍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人类道德的发展史展现了道德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进程。在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创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中每一主体的道德自觉。本书在“道德自觉”的现实依据和“道德自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道德自觉的本质内涵和六大基本特性,归纳了道德自觉五个阶段的形成过程,论证了道德自觉应包含道德意识自觉、道德价值自觉、道德修养自觉、道德践行自觉和道德发展自觉五个方面的内容,揭示了道德自觉生成的主客统一、交往互动、渗透融合、内外转化和螺旋上升等五大客观规律,并从多维度讨论了实现“道德自觉”的路径。

作者简介

    范纯琍,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在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曾获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人生发展成长期与道德自觉
    (二)社会思潮多元化与道德自觉
    (三)社会变革关键期与道德自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道德自觉研究思路
    (二)道德自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道德自觉研究的现实价值
  一、道德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道德自觉是完善高尚品质的前提
    (二)道德自觉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三)道德自觉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道德教育深化的时代探索
    (一)顺应民主平等的道德教育关系
    (二)适应复杂多变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达到自我建构的道德教育目的
    (四)回应时代发展的道德教育呼唤
  三、社会持续进步的战略需要
    (一)促进文明和谐社会构建
    (二)深化以德治国方略实施
    (三)推动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第二章  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培养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道德升华理论
  二、中国传统关于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道德自觉主体论
    (二)道德自觉核心论
    (三)道德自觉层次论
    (四)道德自觉形成论
  三、西方关于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道德发展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
    (三)道德关怀理论
    (四)道德自由理论
第三章  道德自觉的本质内涵
  一、道德自觉概念分析
    (一)相关概念梳理
    (二)核心概念辨析
    (三)道德自觉内涵
  二、道德自觉的本质
    (一)道德自觉反映利益诉求
    (二)道德自觉体现利益关系
    (三)道德自觉调节利益取舍
  三、道德自觉的特性
    (一)主体性
    (二)自省性
    (三)选择性
    (四)自律性
    (五)实践性
    (六)超越性
  四、道德自觉的时代要求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自觉为底蕴
    (二)以红色革命时代道德自觉为涵养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道德自觉为核心
第四章  道德自觉的形成机理
  一、道德自觉的形成过程
    (一)道德认知:道德意识自觉
    (二)道德认同:道德价值自觉
    (三)道德内化:道德修养自觉
    (四)道德外化:道德践行自觉
    (五)道德升华:道德发展自觉
  二、道德自觉的形成规律
    (一)主客统一规律
    (二)交往互动规律
    (三)渗透融合规律
    (四)内外转化规律
    (五)螺旋上升规律
第五章  道德自觉的实现路径
  一、主体自省
    (一)良知的唤醒
    (二)自我的内省
    (三)自律的笃行
    (四)慎独的坚守
  二、教育启发
    (一)个体的启迪
    (二)互动的深化
    (三)内容的选择
    (四)方法的创新
  三、人际砥砺
    (一)主体的交往
    (二)人文的关怀
    (三)竞争的激励
  四、制度规范
    (一)政策的导向
    (二)制度的保障
    (三)法制的强化
  五、环境熏陶
    (一)软硬环境并重
    (二)大小环境互促
    (三)虚实环境共治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