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生命的横渡--87钢城青年黄漂探险大纪实

  • 定价: ¥38
  • ISBN:978751712994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言实
  • 页数:191页
  • 作者:李艳艳//李鹰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类因梦想而精彩,梦想因执着而伟大。《生命的横渡--87钢城青年黄漂探险大纪实》的作者中,一位是资深记者,一位是博士研究生,他们把新闻语言和文学描写巧妙地糅合起来,形成一部独特的纪实文学。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岁月,和漂流队的“黄漂”勇士们一起,去聆听黄河的涛声,去波峰浪谷中搏击,去迎接各种的挑战……

内容提要

  

    1987年,一场吸引国人目光的黄河漂流探险活动悄然兴起,成为那个时代“振兴中华”的最生动诠释之一。在当时黄河漂流探险的三支队伍中,有一支神秘的来自安徽马鞍山市的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由于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2岁,被媒体称为黄河上的“娃娃敢死队”。在物资匮乏、装备简陋、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状况下,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赴汤蹈火的勇气,战险峡、冲险滩、闯壶口,历尽千难万险,以两名队员罹难的代价,与河南、北京黄漂队共同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全程无动力漂流黄河的壮举。他们是如何组织运作的,在黄漂中历经了哪些风波,留下了多少惊险故事,这些悬疑,本书将全方位为您揭示。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钢城涌动漂流热
第二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三章  “娃娃敢死队”亮相
第四章  奔赴黄河源头
第五章  实现黄河第一漂
第六章  首漂带来轰动
第七章  初次领教黄河威力
第八章  黄河上第一次翻船
第九章  拉家峡英雄生死路
第十章  黄漂热点争论升级
第十一章  黄漂队受到隆重礼遇
第十二章  龙羊峡两雄遇难
第十三章  黄漂风口大反转
第十四章  长漂英雄魂断黄河
第十五章  激情在黄河上燃烧
第十六章  黄漂勇士到达兰州
第十七章  英雄挑战壶口天险
第十八章  黄河东进畅想曲
第十九章  投入蔚蓝色怀抱
附录
后记

前言

  

    在母亲的胸膛上
    你听说过30多年前的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你认识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勇士吗?也许你那时候还在母亲的襁褓里,但他们已经是20来岁的小伙子了,他们用躁动不安的心去追逐一个伟大的梦想——黄河漂流,直指大海。
    《生命的横渡》这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岁月,和漂流队的勇士们一起,去聆听黄河的涛声,去波峰浪谷中搏击,去迎接死神的挑战。
    1987年早春的一天,他们从安徽马鞍山出发,一路风尘直抵黄河源头,开始了艰难的漂流。180多个日日夜夜,穿行9个省区,历尽艰险,闯过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拉西瓦峡等数十个险关峻谷,到达壶口瀑布,再穿过龙门和豫西峡谷,终于完成了5464千米的黄河全程漂流,到达黄河人海口。
    这是何等的壮举,这是怎样的传奇!
    他们中有马钢工人,有设计师,有货运员,他们代表着一座城市,代表着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他们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阅尽黄河,扑向大海;他们勇敢,凭借着一股精气神战胜了所有的艰难困苦,征服了道道险关。他们友爱,即使站在死神面前,依然手拉着手,大声呼喊着同伴一起前行,直至被波涛夺去了两条生命,也没有丝毫退缩,带着同伴的嘱托,坚持走完全程。
    在今天的一些人眼中,这种行为也许太可笑了,他们怎么会这样呢?到底图什么?
    在寻找这道难题的答案时,我有幸在一次聚会上见到了漂流队里最小的队员毛世卫,他当时才19岁,是马钢焦化厂的工人。他告诉我,早在1985年,美国人就出资30万美元想购买黄河首次漂流权。这怎么行呢?中国的黄河漂流怎么能让别人打头阵?于是,一群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决定去冒这个险。有一位队员的母亲被吓坏了,竞想用自杀来阻止他去漂流,但也没能挡得住他的脚步。
    试问,这不是爱国情怀是什么?
    为什么去冒这个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吧:当时中国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多年的压抑中挣脱出来,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渴望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而当无从选择自己命运的时候,就会在冒险的道路上寻找机会来表现自我,一旦功成名就,命运和人生会有所改变,而黄漂或许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之一……”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反正他们去了。尽管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比如缺乏理性、爱冲动、不听劝;中途,组织上曾派人想拦住他们,要求返回,说他们已经见到了黄河,行啦。可他们却要见到大海,不见大海心不死。如果硬要他们打退堂鼓,他们马上跳楼。
    读到这里,一群敢于冒险的英雄形象已经在读者心中树立起来了。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钢铁儿女的典型。
    这部书的作者一位是资深记者,一位是博士研究生,他们把新闻语言和文学描写巧妙地糅合起来,形成一部独特的纪实文学。虽然是多年前的故事,但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新鲜感人。相信你,只要打开书的第一页,就会一口气往下读。随着场景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危险的叠加,英雄的命运始终牵着你的心。书中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无限制的拔高,只是用平静的语言叙述着那个久远的故事。字里行间,穿插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抒情,引领着读者,带着平常心去理性地审视、分析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往事。
    阅读中,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想象等手法去还原当时的情景,让你去思索,去联想,去感同身受。比如在写漂流过程中,橡皮筏猛地在岩石上一撞,每个人的“五脏六腑仿佛被挤出胸膛”;当壶口瀑布裹挟着他们在激流中翻腾时,“就像掉人洗衣机的卷筒里一样不能自已”。
    看看龙羊峡谷的一段描写吧:“两岸悬崖陡峭,危石狰狞,岸壁高出水面150余米,自然坡度达到70度。由于河面不宽,收窄后的水流变得十分湍急,惊涛拍岸,声响如雷,河水被巨浪高高卷起后,又骤然释放,仿佛把一个瓷瓶摔得粉碎,无数朵白色浪花在阳光下飞溅,远远望去,如漫山遍野的羊群在蠕动。”
    作品中除了对黄河的波涛以及两岸景色的描写,还有许多感人的细节,读来催人泪下。当队长遇险后,人们在密封筏里,发现他给大家留下的500块钱;当人们四处寻找队长时,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已无法辨认,“但看到那条球裤上面印着‘马钢14号’白字时,所有人放声大哭,这正是汤立波啊……这条马钢篮球队球裤是队员夏忠明的,他看到队长身单衣薄,将贴身球裤让给他的。”
    朋友间的真情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读到这些,读者不禁会发出感叹:黄河,你是一条母亲河,你以宽大的胸怀接纳这群中华儿女;你坦坦荡荡,你充满柔情,有时却难以自制,大发脾气,发疯般地折磨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以至要儿女们付出仅有一次的生命。这是怎样的黄河啊!
    书中最后有两句格言,这是全书的眼睛,记住它,你会受用终生的:
    人类因梦想而精彩,梦想因执着而伟大。
    我深信,30年过去了,黄漂的精神依然活跃在这座城市里,正幻化成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实现新的梦想而奋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
    戎林

后记

  

    作为1987年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队的参与者与组织者,笔者一直就想把这段惊心动魄的探险历程展现到世人面前,因此采访收集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尽管很多朋友和当年马鞍山黄漂队的队员们都希望尽早动笔,但囿于编辑、采访工作繁忙,几次提笔都没能静下心来。这一耽搁,30年就过去了。
    在“87黄漂”3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的记忆深处又浮现出在黄漂中罹难的汤立波、失踪的张建安那年轻时的音容笑貌;感同身受汤立波黄漂遇难后,其家庭难以抹去的伤痛;更难忘曾经看望市疾控中心工作的张建安哥哥时,那流露出的悲伤眼神。黄漂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有在那个特定年代,才会有黄漂探险,才造就了这些黄漂勇士,才会有如此悲壮。我们没有对“87黄漂”给予历史评判的能力,但对黄漂队员们在黄河漂流探险中,展现出的那种中华好儿女勇于探索、甘于献身的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我们有责任如实将其记载下来,让当代人以及后人知道1987年在前无古人的黄河探险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悲壮故事。
    作为一种纪实文学,本书的视角主要是聚焦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队探险经历,表现的是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由作者之一的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李艳艳抽出时间,对大量采访素材进行了精心整理,并通过艺术构思做了部分文学上的描述,以及作者本人的评论分析,努力还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其中在时间长河中,部分记忆有所失落,加之马鞍山黄漂队员各自回忆的单向性,因而在综合中有些描写和表述可能存在与原始事实有出入的地方,还请马鞍山黄漂队友们见谅。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部分网络上公开发表的内容,其中“长漂英雄魂断黄河”一章,主要采用了河南黄漂队原后任队长袁世俊的回忆记录,并征得了对方同意,在此深表感谢。书中所附图片均为马鞍山黄漂队员提供的原始照片。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具有充实史料性、相对完整性和收藏保存性的研究价值。
    笔者才疏学浅,有为“87黄漂”树碑立传之心,但无如椽大笔之力。书中如有浅薄谬误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敬请老黄漂队员们和读者指正。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