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蒋风传)

  • 定价: ¥42
  • ISBN:978751783166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
  • 页数:387页
  • 作者:汪胜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重点讲述了其带领浙江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提出“唯实”校训、开拓与国内外交流、邀请名人来校讲座等多重伟业,同时介绍了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者把蒋风先生创造这种贡献的过程与精神世界,通过传记形式传递给社会,无疑是对这位卓越的儿童文学作家最好的礼赞。

内容提要

  

    蒋风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是儿童文学界理论与创作的泰斗,他不仅是一位好校长,在浙师大学术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卓有成就,而且七十余年始终潜心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创作。作者汪胜从蒋风先生的童年回忆起,细致讲述了蒋老求学的历程与其专注儿童文学研究的始末。

媒体推荐

    “90后”的汪胜,在他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了《蒋风传》如此厚重的作品,可喜可贺。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公认的。现在,汪胜把蒋风先生创造这种贡献的过程与精神世界,通过传记形式再传递给社会,无疑是对一位卓越的儿童文学作家最好的礼赞。我们要感谢年轻的汪胜,自然也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一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何建明
    1984年蒋风先生初任浙汀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浙江师范学院就升级为浙江师范大学,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等都开始有了质的飞跃。浙江师范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当时只有一个导师,就是蒋风先生,专业是儿童文学。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在浙江师范大学短短60多年的发展中为数不多的“紧要处”,蒋风先生一人就走了两步,这非常了不起。
    ——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高玉

作者简介

    汪胜,1990年9月出生于浙江金华,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人才,金华市婺城区作协副主席,金华市婺城区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特聘作家。在《名人传记》《作家通讯》《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著有《中国儿童文学先驱群像》《花蕾绽放的季节》等。

目录

第一章  温情童年
  双溪边诞生的“小书生”
  少年播种的文学种子
  从小就是小书迷
  温情的童年记忆
第二章  抗战烽火
  十三岁的小教员
  旧书店里的乐淘少年
  加入金华战时服务团
第三章  漂泊大学
  漂泊中徒步前行
  考进东南联大先修班
  暨南大学的文学梦
  战争中的英士大学
  三个孩子引起的震撼
  把自己的“饭碗”让给了同学
  以笔耕换取稿费
  唱着胜利之歌回到金华
第四章  荆棘之路
  体味“无价童心”
  与婺剧结缘
  与诗人艾青的友谊
  走上光荣的荆棘路
  人生的最大幸福
  爱情
  调入新浙师院.
第五章  探索前避
  激动人心的时刻
  参加“庐山会议”
  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大胆招收硕士研究生
  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室
  创建全国幼师儿童文学师资进修班
  蒋风的儿童文学观
第六章  大学校长
  突如其来的任命
  提出学校发展“十个要点”
  努力改善教职工生活
  提出“唯实”校训
  开拓与国内外交流
  赴美考察学习
  完善学科资料
  邀请名人来校讲座
  建立校际协作网
  兼顾教学任务
  任期内的“校园之变”
第七章扬帆起航
  学科要完整,发展史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成了第一部中国儿童文
  学史
  填补学术空白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第一部儿童文学工具书
  儿童文学学科孕育成长
  促进港台儿童文学交流
第,、章  厚谊难忘
  应邀参加儿童文学国际研究会议
  倡议中国建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
  国内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在浙师大揭牌
  蒋风与鸟越信的君子之交
第九章  走向世界
  倡议召开亚洲儿童文学大会.
  与刘延陵的一段交往
  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马来西亚巡回讲学
  荣获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
  问鼎国际格林奖
第十章  发挥余热
  创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浓厚的学习氛围
  丰硕的创作成果
  单枪匹马办起报纸
  读者的爱戴
第十一章  博爱的心
  关爱送给特困生
  参观大型国际玩具展
  填补学术空白的《玩具论》
  童心在创作中翱翔
第十二章  春风化雨
  把书当作“宝”
  公益小书房建设
  蒋风家庭文库流通站启用
  引导儿童热爱阅读
  呼唤儿童经典
  从最幼小的娃娃抓起
第十三章  推广童诗
  播撒诗的“种子”
  永远的诗意童心
  特殊的祝贺信
  八咏童心诗社
第十四章  老骥伏枥
  90岁的“90后”
  交换“童心”的力量
  荣获“特殊贡献奖”
  七十余载教坛耕耘
  全力扶植青年人
  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获批
  老而弥坚不忘初心
后记

前言

  

    汪胜的《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蒋风传》即将出版,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二本关于蒋风先生的传记,第一本是陈兰村先生的《蒋风评传》,由作家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每一个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几个关键性的人物,在他们主政时学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或者质的飞跃,他们甚至确定了学校的精神和风骨以及办学传统,他们本人也成了学校的标志。比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李达、刘道玉之于武汉大学,陈望道之于复旦大学,匡亚明之于南京大学,等等。浙江师范大学虽然不能和上述品牌大学相提并论,蒋风先生也不是历史风云人物,但对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来说,蒋风先生的作用和贡献与上述大学先贤具有同样的性质。
    蒋风先生1984年初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第二年浙江师范学院就升级为浙江师范大学,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等都开始产生质的飞跃。浙江师范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当时只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就是蒋风先生,专业是儿童文学。只要是对大学历史有所了解、对大学发展有所认识的人,都知道这两件事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在浙江师范大学短短60多年的发展中为数不多的“紧要处”,蒋风先生一入就走了两步,这非常了不起。浙江师范大学曾有过数十位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但真正让师生记得的、高等教育界知道的其实没有几个人,蒋风先生就是这少数几个人之一。
    纵观古今中外大学发展史,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真正的好校长都是著名学者,都是教育家,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真正懂得教育。原因非常简单,大学的根本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懂学术和教育就是不懂大学,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就会违反学术规律和教育规律办大学,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太多了,过去有很多,现在仍然普遍存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真正懂教育的教育家来管理大学。著名学者、优秀教师不一定能当好校长,但好的校长一定是真正懂学术、懂教育的人。历史是无情的,那些追求虚荣、搞形式主义、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搞“花样”教育的行为都会被历史遗忘,或是沦为笑柄,甚至是历史污点从而遭后人唾骂。
    蒋风先生不仅是一位好校长,而且在学术建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也卓有成就。儿童文学在浙江师范大学归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最早的学科负责人是戴林淹先生,所以戴先生也是学科创始人。戴先生为人为事恬淡自然,平和温厚,享年96岁。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蒋风先生主持时发展最快,1978年他首创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机构,第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蒋风先生是负责人。该学科在蒋风先生主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文学,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
    蒋风先生个人的学术成绩斐然。著有专著《中国儿童文学讲话》《儿童文学教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等,主编《世界著名童话鉴赏辞典》《新编文史地辞典》等。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91岁高龄还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另外,他还获得了很多学术奖项和荣誉,比如“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首届特殊贡献奖”“第二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等。特别是“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这是权威的儿童文学理论奖项,蒋风先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蒋风先生一生仅指导了20位硕士研究生,但“成才率”非常高,吴其南、王泉根、汤锐、方卫平、汤素兰等都是当今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除此之外,蒋风先生还有很多弟子。他创立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一年一届,迄今已办22届,他指导的很多学生在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方面都已经崭露头角,比如汤汤,现在是大名鼎鼎的童话作家。
    我是2000年到浙江师范大学工作的,那时蒋风先生已经退休,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少有接触。偶尔开会能见见面,但我对儿童文学素无研究,完全是外行,所以交谈基本上不出“寒暄”的范畴,很少有学问上的交流。2009年,我接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关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我多次向蒋风先生请教,这时我们的交流才多起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对蒋风先生的经历、学术思想,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理解。我觉得蒋风先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处理很多事情他都能举重若轻又简明。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考虑问题从来不从私利出发,所以他的生活非常坦荡。对于学科建设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可惜我能力有限,在有些方面辜负了他老人家的期望。蒋风先生已93岁高龄,但仍然满怀童心,每天都很愉快地生活和写作,有若仙人,真让我这种俗人形秽。
    我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此书中学习到很多人生智慧和经验,得到对生活和工作的很多启示。
    高玉
    2017年10月28日于浙江师范大学

后记

  

    《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蒋风传》书稿很快就要送出版社了,但我还在不停地修改,一方面想再看几遍,尽量消除差错;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仍有很多不足。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家乡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也因此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我认识了蒋风老师并幸运地成了他的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2011年,蒋风老师荣获国际格林奖后,郑州大学出版社找到他,商议出版了《幼儿文学》和《幼儿文学作品选》,这两本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扩大影响,郑州大学出版社想找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写一本适合少年儿童看的《蒋风的故事》之类的传记,出版社首先找到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希望她承担这一写作任务,但是毛芦芦工作繁忙,短期内没有时间采访写作。出版社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因我刚好是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者,蒋风老师便推荐并鼓励我试着写一写,这让我既欣喜又忐忑。
    当时,我还来不及考虑个人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但我告诉自己应该要有信心。因为总结前辈大师的成就和人生轨迹,不管对我辈抑或后人,都将有重大意义。作为蒋风老师的学生,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件事。
    写作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从2015年秋天开始,我一直在收集资料,幸好我的单位离蒋风老师的家不远,所以我的采访十分便利,采访过程中,我经常想到什么问什么,并一次次地上门。
    让我欣喜的是,蒋风老师一直包容我,鼓励我。他将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采访他的提纲和影像资料给我,并将他的生平年表给我,这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把自己日常阅读中看到的资料和有价值的书准备在身边。一次,我上门看望他,他说:“前些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剪下来给你留着了,我想对你写作有用,你拿去看看。”
    在蒋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我的写作很顺利,用了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写作任务。2016年底,我将完整的书稿打印稿送蒋风老师审阅时,他给予了我肯定,并利用外出疗养的时间仔细看了一遍;同时,他对书稿中部分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做了删减修改,他对我鼓励有加,没有直接批评不足,而是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让我参考。
    蒋风老师让我明白,如何在写作中注重史实,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叙述有趣的故事。2017年,我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细心修改书稿,一边修改一边大胆向外投稿。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文艺报》《作家通讯》《中华读书报》《名人传记》《散文选刊》等报刊编辑的厚爱,陆陆续续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书稿的一些章节,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然而,完稿时,我发现并不符合郑州大学出版社最初确定的写给孩子们看的要求,但书稿确实花了我两年的心血。所以,我没有将书稿给郑州大学出版社,而是找到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最终决定出版该书。
    我是幸运的,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名家、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在看完书稿后,专门为我写了寄语:“90后的汪胜,在他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如此厚重的作品,真可谓可贺可喜。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公认的。现在,汪胜把蒋风先生创造这种贡献的过程与精神世界,通过传记形式再传递给社会,无疑是对一位卓越的儿童作家最好的礼赞。我们要感谢年轻的汪胜,自然也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我将牢记何建明主席的寄语,勤奋刻苦,认真努力,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 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玉看完书稿后,欣然为我写序并鼓励我继续努力,让我备受鼓舞,他的话我将铭记在心。著名报告文学家李英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具体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著名童话作家汤汤也给予我关心支持。我要感谢我所在单位的所有领导和同事;感谢《中华读书报》编辑丁杨;感谢我的好朋友张静神,她是《名人传记》杂志社的编辑,时常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我进步很大;感谢好朋友巩晓悦,她是中国社科院的博士后,我们经常交流,她也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首作帝,感谢文友韦炜,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戴鹊,她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写作,感谢我的其他家人及所有关心支持我的朋友。同时,我还要感谢出版该书的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我没有写过传,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经验。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还请读者批评指正。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史料、著作、文章,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写作中,我还引用了陈兰村教授《蒋风评传》中的许多内容,在此,也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最后,感谢每一位关心支持我的人。 汪胜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