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高一涵传(精)

  • 定价: ¥78
  • ISBN:978780256845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群言
  • 页数:428页
  • 作者:编者:陈良亭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高一涵(1885-1968),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生前曾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全国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本书记录高一涵一生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也从一个侧面纪录了中国百年近代史。

内容提要

  

    本书描写了主人翁高一涵经历满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代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成功再现了他那爱国的情怀,开放的视域、求真的精神、正直的态度、清廉的品行和文人的风范的大师形象。

目录

前言  司敏
序  吴汉全
高一涵研究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祝词)  张春丽
游学时代
  第一章  一门三秀才  初涉新式教育
    第一节  故乡名胜
    第二节  书香门第
    第三节  初涉西学
  第二章  反帝反封建  参加辛亥革命
    第一节  初任教育科
    第二节  安徽光复
    第三节  参加“北伐队”
    第四节  编辑报纸《安徽船》
  第三章  留学东瀛  襄办《新青年》
    第一节  苦读西文
    第二节  初识陈独秀、李大钊
    第三节  襄办《新青年》
    第四节  高一涵与鲁迅
  第四章  共举科学与民主大旗
    第一节  共举科学救国旗帜
    第二节  共举民主救国旗帜
  第五章  根据国情  构建现代国家理念
    第一节  承担起确立新观念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表达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
    第三节  现代国家理念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鼓励青年担当起中国文明进化的重任
    第五节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先驱者
    第六节  历史的呼唤
在北大前后
  第六章  回国孝友陈李  共领“五四”运动
    第一节  还家探母走南乡
    第二节  协办新文化报刊
    第三节  任教北京大学
    第四节  共领“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续话
    第六节  再赴东瀛
    第七节  参与领导安徽的几次革命运动
  第七章  参与发起中国首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第一节  中国首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第二节  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节  倡言科学社会主义的“四大原则”
  第八章  共事胡适  实有主义异同
    第一节  友好合作
    第二节  交往琐记
    第三节  主义异同
    第四节  批判胡适的真相
在大革命中
  第九章  参加大革命  反蒋批独裁
    第一节  致信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
    第二节  参加中共
    第三节  公开反蒋
    第四节  追悼李大钊
    第五节  为陈独秀辨诬、租房
在蒋管区岁月
  第十章  弹劾国贼贪官  力主监察立法
    第一节  老虎苍蝇一起打
    第二节  力主监察法制化
    第三节  为民请命民为本
  第十一章  同流不污  锦绣史话
    第一节  为官清廉传佳话
    第二节  掩护董、周过险关
    第三节  为诗抗日作干戈
    第四节  艰难保敦煌
    第五节  遥指光明
    第六节  纵论书文
新的历程
  第十二章  解放盛世  致力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第一节  献身统一战线
    第二节  坚持依法治国
    第三节  终身追马列
    第四节  思想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第五节  故乡情深
小传  自传  年表
  高一涵小传  江苏省委统战部编写
  高一涵自传  高一涵
  高一涵年表  高大同
  陈门高氏三门二房高一涵(永浩)世系简表  陈良亭
附录一
  何香凝信关于高一涵为同盟会会员的叙述
  高宗沪档案中关于高一涵参加同盟会的记述
  朱尊一回忆文章中关于高一涵参加辛亥革命的记述
  高一涵掩护我党高级领导人安全脱险的文献记述
  《高一涵政治审查材料》中关于掩护共产党人和坚持法制的记述
  房东谈高一涵为陈独秀租房经过
附录二
  高一涵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选
  高一涵现代国家理论文选
  高一涵法治思想论文选
  高一涵监察思想论文选
后记

前言

  

    很久以前,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我第一次知道了高一涵其人。《新青年》封面上有一排人名,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唯独对高一涵这个名字很陌生。由于当时不像现在查找资料这么容易,加之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研究甚少,很快也就将这件事遗忘了。直到2014年,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原政协联络委员会主任陈良亭先生将其主编的《金安文史第三辑·高一涵文选》送至我办公室(因为高一涵是民盟前辈,而我是现任民盟六安市委主委),我偶然翻看《文选》内容时,被文中的思想性、时代感、先进性所震惊,再查其人,才知道高一涵原来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最早在中国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学术阵地。他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是《新青年》的重要主编之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高一涵积极参加游行、做演讲、写文章,营救陈独秀、李大钊和被捕学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论述现代国家的性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权限及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的人,是我国现代国家理念的奠基人,他的法治、监察理念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在被贪腐充斥的国民党政府为官18载却始终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揭露时弊、抨击黑暗、弹劾贪官国贼,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出淤泥而不染,并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掩护和保护共产党高级干部。解放前夕,他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坚持留在大陆不去台湾,并为迎接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开展积极工作。他一生追求科学与真理,追求民主与法治,追求光明与正义的崇高政治品格,值得世人学习,更值得我们世代弘扬。尤其是高一涵是我们六安人,他与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主斗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朱蕴山同为我市金安区东河口镇人,他们是一个乡镇的同乡。作为家乡人,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高一涵先生的贡献了解不多,在六安,朱蕴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对高一涵人们却知之甚少。如今,在高一涵的故乡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原政协联络委主任陈良亭先生怀着对一代先哲的无比崇敬,充分发挥晚年余热,下南京,访友人,找专家,查文献,通过多年努力,收集到高一涵生前大量的珍贵资料,在完成《高一涵文选》出版任务后,很快形成了约50万字的《高一涵传》文稿,2017年3月,陈良亭先生把《高一涵传》初稿呈现到我的案头。《高一涵传》再现了高一涵先生爱国的情怀、开放的视域、求真的精神、正直的态度、清廉的品格和文人的风范,记录了高一涵先生一生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百年近代史,为安徽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增添了新的珍贵史料。看到我们六安从事高一涵研究的最新成果,我感到了此书的分量之重。为高一涵为中国民主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震撼,为本书作者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民盟六安市委本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方针,通过与作者商定,由民盟六安市委与政协六安市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同来完成《高一涵传》的编印出版,希望借此进一步宣传高一涵,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高一涵;希望此书能成为宣传六安绿色发展,推介六安红色旅游资源的优秀读本;并希望将此书作为我们民盟六安市委员会献给中国民主同盟75周年的生日礼物,让它成为民盟组织团结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好教材。
    2017年4月开始,民盟六安市委将此书初稿分别呈送有关专家审定,并于7月召开编审会,初步完成此书的审定,10月送群言出版社出版。由于年代远久及时代的特殊等原因,能收集的资料有限,加之高一涵先生学术研究的理论性很强,我等难以完全真正理解,书中不免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欢迎大家提出商榷。
    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群言出版社等机构和本书顾问吴汉全、李新宇、张春丽、高大同等学者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7年

后记

  

    (一)
    高一涵(1885—1968),我国著名现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民主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政治科学体系的奠基人,陈独秀、李大钊的挚友和同志,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茶叶冲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内对他的研究和宣传一直过少,导致他的故乡六安大多数人不知道其为谁?
    对高一涵研究相对过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史料奇缺。由于当年的时局动荡不安,高一涵政治足迹遍及四方,所著文章不是尘封史海,就是散落无踪。加之他一生很少写自己的文章,这就为当今研究者、写传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是他在《新青年》后期,与陈独秀兵分两路,陈独秀、李大钊从事激进的革命斗争实践;高一涵曾随胡适从事渐进革命论的理论研究,被人们误认为他“落伍”了。
    三是他在脱党后,当了十八年的国民政府监察使,给人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背影。
    早在2009年,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首席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吴汉全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努力方向》一文中就提出:“全面考查高一涵中青年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广泛收集整理高一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珍贵著作,以便在适当时候出版高一涵文集、全集,对高一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一全新评价,是今后高一涵研究的主要方向。”他还说:“要深入他的家乡六安县,了解他青年时期的社会活动;要到日本,了解他在留学时期的社会活动,特别要了解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实际活动。现在史学界只看到他当时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有的甚至连当时的文章都没有看全,对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实际活动了解甚少,这是一大缺憾”等。
    据我了解,从“五四”运动80周年开始,在《中共党史研究》等中央和省市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研究高一涵的文章有20多篇,吴汉全教授2013年出版了《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一书,高大同先生2011年出版了《高一涵先生年谱》一书,2014年他又出版了《高一涵监察工作文选》。从此,国内对高一涵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新世纪前后,我作为高一涵先生故乡的一名政协联络委老主任,在国内高一涵研究大家吴汉全、李新宇、张春丽、六安文史专家马育良、许正英、高大同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编成《高一涵文选》初稿。2013年,由金安区政协审核出版。
    在编辑之前,编委高大同先生先后去了中国历史档案馆,江苏省、安徽省政协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甘肃档案馆,台湾档案馆等十多家档案馆。我先后十多次去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还跑了郑州、苏州等十多家古旧书店,并多次上门或书信与合肥史学家吴炳南、六安地方史专家许正英、杜志洪、何晓明等先生取得联系和支持,高大同先生去年还亲自去了日本进行考查。2013年8月和2015年4月,我在区政协和镇党委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去了江苏省委统战部、省档案馆,并几经辗转,寻找到高一涵的儿媳和孙女,并去了高一涵儿子高宗沪的原工作单位南京起重机厂,查阅了有关档案,取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我还利用在高一涵故乡的便利,访问了高一涵的亲朋故友40多人。 通过以上一系列努力,我们挖掘到高一涵的珍贵历史资料共500多万字,珍贵文章和专著共950多篇(首)。其中,专著5部,论文100多篇,传记书札80多件,诗词楹联750多首,历史照片60多张。还收集到陈独秀、胡适、章士钊、吴玉章等人与高一涵的来往信件41通等等。史料中属于文物级的20多件。在编辑中,我们在反复研读了高一涵的原文和每一件珍贵史料的基础上,阅读了马恩全集的部分篇章,阅读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党史全文,阅读了《中共党史研究》《安徽党史纵览》《安徽史学》《安徽通史》的有关文章,阅读了《陈独秀全传》《李大钊传》《董必武传》《高语罕传》《周新民传略》《六安县志》《六安文化志》以及《高氏宗谱》等十多部历史文献和志书的有关篇章。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去了蒙在高一涵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和模糊背影,基本理清了高一涵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三大革命历史阶段中的政治活动和理论贡献,查明了高一涵研究史上100多个历史事件、情节和细节。编成了集文选为主体,融珍贵史料、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专家权威评价于一身的特色鲜明的《高一涵文选》。还原了高一涵在中国近代史上奋斗多彩的光辉一生。 但是,由于当时的重点是编辑《文选》,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和理论贡献,只是择其要者,形成一个《高一涵传略》附录在《文选》的最后。2014年底,这篇《传略》虽在省政协《江淮文史》上全文刊发。但毕竟只是个《传略》,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珍贵史料至今未能面世。 …… 3、多传荟萃,体裁丰富 本书正传之后,还编进了江苏省委统战部的《高一涵小传》和他们提供的高一涵《自传》,以及曾发表于安徽省政协《江淮文史》上的《高一涵传略》(笔者所著)等。在附录篇中,还编进了高一涵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现代国家理念论文、科学与民主论文、法制与监察论文文献共10篇。这样编排的目的,一是为正传提供可靠而充分的文史依据。二是为借助权威文章,消除方方面面的疑虑。三是让读者从中领略在高一涵研究中思想解放的曲折历程,进而体会到本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本传所写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均离我们很远了。为了方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阅读,把传中所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董必武、周新民、鲁迅、蔡元培、章士钊、章伯钧、钱玄同等;重要历史事件如“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经典如《天演论》;重要理论名词如“改良主义”“调和论”等等,分别作一简介,附在各所在章节之中。 4、文图并茂,首尾呼应 本传收进了珍贵历史照片20多张,有的照片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高一涵的故乡大华山是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合肥工业大学一项最新科学考察发现,这里的磁场负异常和丰富的优质矿泉水以及优越的海拔山高,造就人才辈出,证明“人杰与地灵确相关”。为体现这一特殊地域人文特色,本传第一章第一节以“故乡名胜”开篇,以“人杰与地灵确相关”这一最新科学考察成果引出文星高一涵。接着,用52节的篇幅,书写了高一涵的丰功伟绩,结尾以“故乡情深”为全书最后收篇,篇中以高一涵的9封家书为主线,情深意重地展现了主人公在新中国成立后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后辈的成长,故乡的建设,六安的发展,仿佛让阔别故土60多年的高一涵的英灵又回到他可爱的故乡。 (三) 值此传书出版之际,编者悃诚致谢六安市政协、市民盟为本书出版所做的辛劳和努力;致谢江苏省委统战部、省政协为本书提供大量珍贵档案支持;致谢本书顾问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吴汉全教授为本书作序;致谢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张春丽、英国卡迪夫大学历史考古学院教授李丹阳、文史学者高一涵房重孙高大同为本书写了若干章节和诸多史料支持;致谢高一涵儿媳樊铮,80高龄,抱着病恙,为本书口叙回忆文章;致谢本书所引文字和所列的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和出版社;致谢东河口镇党委政府为我提供良好的书写环境和平台……没有你们,也就没有本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历史资料欠缺,《高一涵传》在取材和表述等诸多方面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诚望领导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