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1945(秘密营救)

  • 定价: ¥46
  • ISBN:978753395553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342页
  • 作者:(美)李·特林布尔...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不只是犹太人,更多无辜的人也在等待营救;离开集中营后,面临的仍是凶险的逃生之旅。
    二战后期的真人真事,比文学虚构与和银幕大片更传奇、更曲折、更能带来心灵震撼。
    隐藏七十多年的英雄传奇,一个美国军人的辛德勒名单。

内容提要

  

    1944年12月22日。莫斯科的美国军事代表团发出一封绝密电报,请求派来一位飞行员,以渡运在波兰境内迫降的飞机并营救机组人员——然而实际目的却是利用这一身份,营救在波兰的冰天雪地里孤立无援、默默等死的集中营解放战俘。美苏关系此时正处于十分微妙的状态,因此这场刻不容缓的营救只能秘密进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轰炸机飞行员罗伯特·特林布尔被骗到了乌克兰,在接受了基本的训练后,就被一个人丢到了波兰境内。然而一落地,特林布尔就意识到,真实情况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本故事基于真人真事写成。

目录

前言
序章
第一章  一个好运鬼
第二章  伦敦的美国来客
第三章  迂回之旅
第四章  大幕背后
第五章  猝然惊醒
第六章  和“捕鸟犬”赛跑
第七章  乌克兰的战斗英雄
第八章  卡西娅
第九章  哥萨克之夜
第十章  俄罗斯轮盘赌
第十一章  迷途苦旅
第十二章  美国绅士
第十三章  人潮涌动
第十四章  故乡迢迢
第十五章  伊莎贝尔
第十六章  声东击西
第十七章  血祭
第十八章  宽容弱者,痛击傲者
第十九章  漫漫回家路
终章  荣誉犹存
致谢
图片资料
译后记

前言

  

    1944年秋天,苏联红军主力以惨痛的伤亡为代价将纳粹侵略者驱逐出了俄罗斯。前线持续推进到乌克兰和波兰境内,苏联红军发现并解放了第三帝国众多反人性的集中营、死亡营、劳工营和战俘营,上千名受尽苦楚的囚犯们重获自由。
    对被解放的战俘,苏联方面并未完全仁慈对待。为对抗纳粹德国,斯大林为“伟大卫国战争”奠定了道德基调。在1941年,他颁布命令称:这世上没有战俘,只有叛国者和懦夫。他的声明,加上东部前线固有的残酷,导致苏联以粗暴甚至残忍的态度对待从战俘营中解放出来的红军战士。
    这项命令还影响了盟军战俘所受的待遇。他们被迫流浪挨饿,遭受病痛折磨,濒于死亡。一些战俘被军队无差别地扫射,有的还遭到士兵的劫掠,大部分的盟军战俘被迫行军到后方,然后就被丢弃不顾。更糟的是,上百名盟军战俘被赶进了苏联的收容营,在那里他们被当成了潜在的间谍或反苏联组织成员。还走得动的人都逃出来躲进森林里,或是废弃的农舍中。那里还有同样被解放的劳工和从纳粹撤退行军中逃出来的人。幸运的话,他们能遇到为他们提供庇护的波兰平民。而对于和家人重逢,很多人都不再抱有希望。
    美国和英国政府急切请求苏联政府履行善待盟军战俘的责任。美国愿意提供飞机、供给,还有联络小组来集合被解放的盟军战俘,之后进行疏散转移。苏联方面拒绝了他们,因为他们不希望有外国人在自己的领土内走来走去,看到一些不该他们看到的东西。
    冷漠和政治拉锯让前战俘们进退两难。
    苏联方面开始将战俘问题作为筹码,强迫美英政府遣返那些在战俘营中被解放,或是在对德作战中被捕的苏联军人。把我想要的给我,我就把你想要的给你——看上去就是这个态度。
    一切陷人了僵局。
    罗斯福总统、外交官,还有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们别无选择:和苏联的关系正愈加紧张,甚至在恶化,但是这关系必须维持下去。如果想要拯救他们流落在外的同胞——更别提其他盟国的战俘——想把他们从饥饿、监禁、死亡中拯救出来,他们就必须悄悄做这件事。
    战略情报局(OSS),也就是美国中情局(CIA)的前身,提出了一个办法,而且除此之外他们也别无选择。战略情报局的欧洲分支总部位于伦敦,战俘营所在地区根本没有他们的分支机构。美国在苏联占领区内只有小小一块落脚地:乌克兰波尔塔瓦的空军基地。在战争早期,苏联曾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此,以便完成从英国和意大利出发的长距离“穿梭式轰炸”行动。“穿梭式轰炸”在1944年底结束,东线指挥部的规模缩小为一支冬日特遣队,任务寥寥无几,基本处于被遗忘状态,干等着战争结束。
    于是波尔塔瓦,那红色海洋中一点小小的陆地,将会成为秘密营救战俘行动的据点。
    有了地点,有了任务,只欠一个来完成它的人。
    我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虽然不能说平庸,但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地不同。相比那些抛家弃子的人,他不是个坏父亲,他忠实可靠,也尽力做到了最好,尽管他自己的父亲也不是个好榜样。作为公民,他在战争期间参军,活了下来,然后回家又养活了一家人。关于他,我本不能告诉你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如果没有他86岁时那一次惊人的坦白,从而揭开了他生命中我从不知道的一段岁月。
    促使我父亲说出真相的那件事,开始于2005年一个炎热的夏日。那天,父亲一个人在退休社区的公共花园里做园艺。在太阳底下站了好几个小时后,他开始感到头晕目眩,却忘了带药和饮用水。他干完活站起来的时候感觉一阵眩晕,在倒地之前就失去了意识。人们找到他时,他在那儿已经躺了几个小时,被严重晒伤,差点没了命。
    但是罗伯特·特林布尔总是能化险为夷。第二天中午时分,柳树谷庄园养老院里,父亲在床上躺够了,未经允许就站起来,穿上了那件他被送来时就穿着的脏兮兮、汗津津的园艺服。他在走廊另一头看望了亲爱的妻子埃莉诺(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无法离开养老院)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公寓里。他从冰箱里拿出家里做的豆子汤,打开电视看球赛。吃完晚饭后,戴上那顶有二战空军中队徽章的帽子,他又回到了花园里。
    ……
    父亲于2009年去世,享年90岁。我则在继续为他的故事做调查。我脑海中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惑:这样难以置信的故事是真实的吗?我写信给军事历史学家,查阅官方的历史,从政府档案里收集文件。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发现了更多符合我父亲说法的证据。我找到了一份他自己撰写的报告,上面描述了一次飞机救援行动,其实也是一场即兴的战俘救援,结果几乎引起了外交纠纷。我还找到一封在莫斯科的美国军事代表团指挥官的信,信中暗示罗伯特·M.特林布尔上尉的任务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还写到他在其中出色的表现。我又找到了罗斯福总统和哈里曼大使给斯大林写的义愤填膺的信件,抗议被解放的盟军战俘受到的待遇,还看到了斯大林如何对这些所谓的盟友进行诸般阻挠。
    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信息断层。我父亲在苏联境内的任务是仓促间临时决定的,比绝对机密还要机密,非常具政治敏感性,甚至战略情报局也只能暗中参与。但是所有我认为能找到证据佐证的地方,我都找到了,而且和父亲的故事完全相符。甚至有些情况下,他自己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通过查看历史档案,他当年的困惑也得以烟消云散——比如在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发生的那场误会,差点就泄漏了战略情报局的任务。当然,他当时毫不知情。
    罗伯特·M.特林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细致而诚实的人,他的故事完全符合历史的证据。我相信,那些没有记载在文件中的行动——也就是那些在波兰寂寥无人的雪地中长途跋涉的临时任务——也正如他讲述的那样,是真实发生过的。当他谈起的时候,那些场景再次复活,他再一次感受到当时的愤怒和恐惧,还有时不时的苦中作乐。
    我为我的父亲感到自豪。美国,这片赐予他生命和塑造了他的土地,也能够为他感到骄傲。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担负起了最超乎寻常的任务。这就是他的故事。

后记

  

    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信息量巨大且惊心动魄。但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又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它是否仅是一次二战秘闻的披露而已?
    最初接触本书是一年多前,编辑问我,有个二战飞行员拯救战俘的故事,你感兴趣吗?我看了一眼就觉得我不可能翻译这书。第一,我当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系学生;第二,我极少看战争题材的小说与电影,对二战的认识仅限于中学课本。但拒绝之前,我把前言看了一遍。不同于我想象的打打杀杀的枯燥情节,在前言里,我看到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一次意外才对儿子吐露了早年的英雄壮举,而这壮举却终因种种无意的误会和有意的掩饰,遗憾地尘封在了历史中。
    我模糊意识到这个故事也许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决定试试。
    第一章我就碰壁了,轰炸机型号、军衔、飞行与军事术语、东线战场的各种地名把我弄得晕头转向。说来惭愧,除了翻译原书内容,我不得不花大量额外时间在网上和各类参考书中埋头搜索。第一章中,军服俗称“红绿配”(pinks & greens),这个说法属于美军内部的俚语,在一般字典中很难查到,我也是机缘巧合才在美国军迷的网站上找NT相关历史和解释。第九章电报里的“rte”我也一直弄不明白,直到看电影时看到有电报的相关情节,才知道原来是“route”的缩写,是“某某某寄送”的意思。一开始,我一天连三四段都翻译不到,觉得整本书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后来我发现,无论翻译中遇到的名词多么陌生,资料多么没有头绪,只要肯花时间,我就一定能弄明白。
    翻译开始后的两三个月,我渐渐成了一个初级专家。我购买了《空中英豪》等讲述二战美军轰炸机的书籍,专门看了二战美军空军的教学片,观看轰炸机模型,搞懂轰炸机各个舱室到底有何作用,直到对美军二战期间更换的轰炸机机型、飞机绰号、发动机牌子如数家珍。为了准确翻译术语,我还特意向一位民航从业者(轰炸机飞行员实在是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物种)咨询了飞机起飞、降落、迫降的知识。
    波尔塔瓦、B-17“空中堡垒”、P-51“野马”、杰出飞行十字勋章、防空气球、飞机失速……这些名词在翻译的时日里与我日日相伴,虽然它们仍与我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却给我极大的信心,本以为无法完成的译稿,在手中越来越厚。
    随着翻译的深人,我也跟随罗伯特·特林布尔经历了他的冒险。他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在林间摆脱特务的跟踪,在废弃铁轨旁走过一排排冻僵的尸体;他独自在暴风雪中驾驶飞机,在集中营直视惨剧,在他乡孤军奋战。他一个人救出了上千名战俘和劳工,是他们眼里的大英雄,是回家的希望,可故事却没有英雄衣锦还乡的标准结局。罗伯特被自己的国家误解,被没有上过战场的军官臭骂,尊严尽失。这个救了那么多人的英雄救不了自己,他被午夜的噩梦惊醒,被战争的余热摧残,心理压力让他与妻子差点决裂。他心心念念的那个祖国,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正式承认他的功绩。如果不是他暮年在花园里意外晕倒,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 古往今来,大英雄们年近迟暮,光环退尽固然可惜,但世上还有的是没有光环的英雄。他们也冲在前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又如尘土般默默无闻。如果不是自己上了战场,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角道斯永远只会以为他父亲是个不讲理的暴脾气;《敦刻尔克》中,那些好不容易回到故土的年轻战士也害怕被指责为懦夫。我们的英雄到底承受了多少,没有去过战场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没有翻译过这本书的我也永远不会知道。然后,当战争结束时,他们的光芒也湮没在废弃的战壕中。 你会说这不公平,可生活从来由不得我们想象,被勋章与鲜花环绕的标准结局可能只是童话。我们也许很努力很努力,最后也会一无所获,可就算这样,我们也不会甘心停步不前吧。 如今,回望一年多前我的译稿,当时熟悉的术语已然陌生。我有时甚至会想,这真的是我翻译的吗?我是怎么做到的?而接到了更多翻译工作的我,也难免觉得一年前的文字翻译腔浓重,还很幼稚。 1945年,25岁的罗伯特-特林布尔自觉不是做特工的料,不仅一个战俘都救不了,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2017年,25岁的我也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翻译不了这本书。罗伯特·特林布尔和我都完成了任务,他没有受到褒奖,我的翻译也一定会有错漏和幼稚的地方,但我们都做了一件自己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回报与成绩也许不尽如人意,却阻挡不了继续向前的脚步。对英雄最好的回报不是勋章和鲜花,而是闭上双眼时一颗无怨无悔的心。 我想,大概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给我机会,能够翻译这样一本小说。感谢编辑夏言,感谢我的朋友们给我精神和资源上的帮助。感谢豆瓣用户“飞行的路西法”,是他不厌其烦回答我飞行术语的问题,并一次次指正我的错误。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 衷心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并请不吝指出我的错误。 译者 2018年12月22日冬至,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