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

  • 定价: ¥39.8
  • ISBN:978751582470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工商联
  • 页数:194页
  • 作者:(日)平井信义|译...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日本传奇育儿专家,影响千万家庭的亲子教育引导法。
    我们常说“引导孩子如何如何”,大多只是流于理念困扰,充斥着父母的焦虑之情却缺少方式方法。这本书理念清晰,方法实用,很及时,很关键。
    教养是一种模具,但我们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孩子,育儿不是技术,而是爱与忍耐。
    做父母很简单,不插手、不插嘴,抛弃教养,这就是最好的父母。
    经常“淘气”,爱开玩笑,“反抗”父母和老师,与朋友“吵架”,生活状态自然且有活力,这样的孩子便是真正的“好孩子”。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相处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性格开朗,行为自主,懂得体谅他人的孩子。

内容提要

  

    交友障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创造力不足,青春期叛逆,毫无责任感……你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是因你而起吗?如果不知道,那么请你虚心地翻开本书。
    这里没有科学理论,没有高深的技巧,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相处的父母。
    你会知道,童年时期充分地淘气,才会在成年收获一个极富“研究欲望”的青年。
    你还会知道,在孩子面前或耀武扬威或发号施令,都是在消磨孩子的斗志。

作者简介

    平井信义(Nobuyoshi Hirai)(1919—2006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东北大学医学院。历任母子爱育会爱育研究所所员、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1970年起任大妻女子大学教授、1990年起任大妻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儿童学研究会会长。医学博士学位。
    著作有《自闭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教养与亲子关系》《令人担心的孩子们》《抚养孙子的保爷》《不再争吵的孩子们》《五岁以前的孩子慢慢养》《如何教出体贴懂事的孩子》《正确培养孩子的家长与错误培养孩子的家长》《家长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如何发掘培养孩子的能力》《如何培养第一个孩子》《长子长女培养手册》,等等。

目录

第一章  以“感性”培育孩子的干劲
  “淘气”与“好奇心”密不可分
  让孩子成为主动并充满活力的人
第二章  “好孩子”的恼人之处
  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第三章  如何实行“不斥责教育”
  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
  幽默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妈妈的平心静气至关重要
第四章  叛逆证明有干劲
  如何处理叛逆
  孩子会自主成长
  时刻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
第五章  教会孩子体谅之心
  将爱倾注
  育儿不是一种“技术”
  家长应对自身展开拷问
第六章  “自由”与“放任”的区别
  当你斥责孩子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挑战的姿势
  真正的母亲
  参与比目鱼合宿的孩子们
尾篇

前言

  

    孩子的干劲来自好奇心
    ☆孩子因好奇心而有干劲
    说起“干劲”一词,不知道各位宝爸宝妈的脑海里会有怎样的印象,自己家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你感觉到他(她)很有干劲呢?
    “干劲”,也可以被称为“热情”“气力”,如果把人格分为“知”“情”“意”三类的话,“干劲”则属于“意”的范畴,所以也可称其为“意志力”。这样一来,没有“干劲”的人则被形容为“无气力”。近年来很多孩子被贴上了“三无主义”或“五无主义”的标签。
    所谓“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将其列举为“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有的说法则是“无感动,无抵抗,无批判,无定见,无思想”,还有人加上了“无能力,无学力,无教养,无节操”。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十二无主义”的年轻人。
    可以说以上列举的词语都与“干劲”一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在考虑孩子的问题之前,各位爸爸妈妈其实最先思考的应该是自身的“干劲”问题,因为孩子的教育本质上是一件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的事情。
    那么,“干劲”或者说“热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活动呢?笔者与十名同事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长达五六年的研究工作,从研究结果来看,这背后最深层的心理活动就是“好奇”。
    心理学上的“好奇心”是指“人类作为一种无法停止活动的存在,自发地寻找刺激或信息,寻求适度紧张或困难的一种心理”。内在的好奇心往往会通过各种形式外化,放到孩子身上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淘气(探索活动)”,另一种则是智力活动。
    ☆好奇心从“淘气”开始
    一岁的宝宝身上就已经有“好奇”这一表现,因此可以说“好奇心”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好奇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诸如爬来爬去一类的通过身体的移动而呈现出来的“淘气”行为。对于婴儿来说,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陌生而新奇的,都是初生的他们从未见过的,对于这些事物的试探也随之开始。
    比如说,面对废纸篓,孩子就会想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抱着这样的好奇便开始行动:拿起纸篓,将里面的东西统统倒出来,随后开始将认为可以吃的东西塞进嘴里。此时正是孩子通过嘴巴进行探索的时期,而纸篓中的东西大多都是吃不了的。明白这一点后,孩子便会选择放手,留下一地的狼藉,再去寻找新的感兴趣的对象。
    而作为妈妈,看到被孩子搞得乱七八糟的一地垃圾,通常会觉得十分头大。如果此时妈妈告诉孩子这样子的“淘气”是“不好”的,就等于将孩子好奇心的萌芽扼杀了。同样,如果孩子将不干净的东西放进嘴里时,妈妈告诉孩子“脏脏”的话,孩子便有可能停止用嘴巴探索事物的活动。所以,当我们看见孩子在倒腾废纸篓的时候,只需要在一旁安静观察。孩子只要发现里面没有能吃的东西时,便会自行离开,而妈妈只需要稍微收拾一下就行了。
    当妈妈“吭哧吭哧”地将散落一地的垃圾装回废纸篓中时,孩子如果感到有趣,便会来到妈妈跟前,学着妈妈的样子收拾起垃圾。但是此时孩子头脑中并没有“自己正在收拾垃圾”这一意识,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模仿这一动作。
    有的孩子还会对抽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探出包装盒的一张纸巾抽出来后,下一张纸巾就会跟着探出头来,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极其有趣,于是孩子会一张接一张地抽,直到将包装盒里的抽纸抽空。我的孙子就曾在一两个月内抽空了五十包抽纸。我们通常会把抽出的纸巾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需要擦鼻涕的时候就从里面拿,所以也并没有浪费纸张。
    像这样的“淘气”行为往往会持续一到两个月,一旦孩子对淘气的对象有了正确的认识,便会停止淘气行为,我将其称为“毕业”。孩子需要依靠自己“完成学业”,所以到“毕业”之前,家长只需要耐心等待,用“不可以”来阻止孩子是完全没必要的。
    如果一直斥责孩子,孩子便会开始慢慢收敛起自己的“淘气”,变得老实本分,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慢慢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孩子的“干劲”。一想到这,我便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孩子的“淘气”而进行斥责,为了让他成长为一个充满干劲、活力满满的人,就让他做一个“小淘气”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