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一抹炊烟蓝

  • 定价: ¥48
  • ISBN:978756423203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财大
  • 页数:134页
  • 作者:杨小青
  • 立即节省:
  • 2019-03-01 第1版
  • 2019-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散文集《一抹炊烟蓝》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弯弯的合村河”,写的是故乡。年轻时,我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四海为家,但总觉得那些房子只是有价资产,也许住了几十年,都进入不了自己的梦乡。而老家,即使拆得不剩片瓦,也会常常伴随着亲人们的笑脸,出现在梦里,那些梦是鲜活的,真实的。童年的小河,迂回曲折,湍流缓急。沿岸绿树成荫,哪里有个弯,哪里有道坝,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梦中,经常会被滚烫的鹅卵石烫醒。第二部分“火红的小马甲”,写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些难忘的经历与感受。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仿佛地壳剧烈运动,留下一些断层和岩石,壮观奇异。

内容提要

  

    散文集《一抹炊烟蓝》写的是故乡。童年的小河,迂回曲折,湍流缓急。哪里有个弯,哪里有道坝,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梦中,经常会被滚烫的鹅卵石烫醒……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仿佛地壳剧烈运动,留下一些断层和岩石,壮观奇异。

媒体推荐

    这本书里的每个字,像一块青砖一滴清水一根青草,杨小青用它们盖起来的,不是豪华的宫殿,而是一座朴素的房子。房子虽然并不宽敞,却洒扫得干干净净,房子前边有条小河,房子四周是大片大片草地,房顶不时地冒出炊烟,还有一条狗卧在舂光中。杨小青就这样重建了他的故乡,既让自己住在里边,又让我们住在里边,让我们恍惚以为我们都回去了,或者并未离开,也并未苍老。
    ——作家  诗人  陈仓

作者简介

    杨小青,曾用笔名心已远游,安徽省南陵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戈壁与城市的对话》(三人合集),单集《受潮的琴弦》等。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它时,身边已找不到一件与它有关的物品。唯有文字,可以重返旧梦,缓解思念之苦。

目录

序一
  用文字虚拟远去的过往罗光成
序二
  听小青讲合村故事苗秀侠
序三
  杨柳青青人诗画小河东流
序四
  难忘初心李天靖
弯弯的合村河
  拨浪鼓
  鬼故事
  我的青春期
  弯弯的合村河
  上街张家
  轧米厂
  心里的那扇门
  潘冬子
  猎队
  远去的精灵
  搞鱼
  藏宝
  哥哥黄毛
  下放学生
  中街唐家
  推荐上学
  防震棚
  一把黄布伞
  火球
  手抄本
  劁猪佬胡德亮
  下街食品站
  撂石包
  疥疮之痒
  捧书的年代
  算命
  大爷
火红的小马甲
  红马甲
  十里相送
  退亲
  碉堡山
  初恋
  老书记
  求雨
  小阁楼
  假领
  手表
  变故
  爱与痛
  患绝症的父亲
  炭炉子
  爱的滋味
  旅行结婚
  上海之旅
  办喜酒
  爱画画的小舅子
  甜甜
  满月
  剃胎毛
  蜜蜜
  赌钱
  不灭的烟头
  大嘴
  输光了
  戒指
  灯火,影子
附录
  人性中温暖的闪现  安琪琪
  层层叠叠的往事,深深浅浅的记忆  台啸天
后记

前言

  

    《一抹炊烟蓝》是作家小青的第一本散文集。
    读过小青不少的诗歌。知道在上海,乃至更大的诗圈,小青的诗歌,都是有着一席之地的。这一席之地的夺取,或说获得,凭借的是天赋,是才情,是小青对诗歌的真,和小青诗歌里透出的真。这样的真,曾深深把我打动——譬如农夫之于刨地,他高举铁锄,把沉睡的土地翻醒。他先用锄脑敲开板结的土块,再弯下腰,把乘机逃脱的坷垃捉握手心,用拇指暗暗抵捻,直到这样的坷垃在他的视线下如雨洒沥。农夫做着这一切,没有表演,更没有考虑别人的围观和感受。他的摩拳,他的擦掌,他的赤脚融扎大地,他的向手心吐润唾沫,他的把铁锄高高举过头顶,他的弯腰翻捡或大或小的坷垃,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土地精耕细作的需要,都是这一项劳作必须也是最为简约的动作。在翻地这件事情上面,没有比农夫更美好更有效更有意义的动作了——小青写诗,小青写出的诗,看上去就是农夫在刨地,和农夫刨好的地。
    现在,一直在诗的花圃里采撷的小青,又腾出双手,细细打理起散文的田园来。纵览《一抹炊烟蓝》书稿,你会看到,小青的散文,怎么看都与他的诗长得同样好看,葳蕤葱茏,比芳竞艳。
    作品写出来,是要有人读的。一部或一篇作品,大家越爱读,越喜欢,就越能证明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小青的散文,是称得上好作品的。
    读小青的这部散文集,与读他的诗集《受潮的琴弦》感觉是一样的,就是爱读,就是喜欢,就是感觉不舍,就是不忍释手。作家王勇英在谈到自己的乡土写作时说:“自然和生命的密码,恰好被我打开了。”小青的散文,似乎也是有意无意打开了往事的密码。《一抹炊烟蓝》从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弯弯的合村河”和“火红的小马甲”。前者侧重于乡土少年记忆的重拾,后者集中于青春岁月懵懂的摸索。两者之间互为融缠,共同构成了小青对故乡、对青春的回望、怀想和反思。王清辉在评判中国散文年度写作状况时,指出“个体生命的表达成为散文的题中应有之意。作家在散文写作中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人间烟火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笔下娓娓道来,使得读者如了其人,如入其境。”阿来在关乎留住中华民族集体乡愁中也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写作。进行文学书写,首先是因为我内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抹炊烟蓝》与王清辉的评判和阿来的体悟是不谋而合的。小青的散文,对准的正是个体生命里那些渐行渐远,甚至行将消逝的乡村人间烟火与传统文化。在对乡土、乡情、少年、青春的回望和抒写中,小青用文字重建起过往岁月的档案。
    小青散文的整体风格,是自由与闲适。而具体到每一篇章,又有着不一样的视点及意义的呈现。让我们从《一抹炊烟蓝》中随手挑拣一些篇章,共享深入其理“悦读”的畅快。
    《拨浪鼓》:“斑驳的鼓边上,两边各固定一截丝带,丝带的顶端打个小结,或拴上珠子,长长的手柄一摇,叮咚悦耳。”准确的描写,形象的说明。被信息的海洋和庸常的日月渐至遮蔽的拨浪鼓,连同小小少年的昨天,在叮咚悦耳的拨浪鼓声中,从时光隧道的深处,瞬间呈现我们面前。“小孩手上拿着牙膏皮,鸡内金,胶鞋底等破铜烂铁,来换糖吃。大一点的女孩,会挑一些花花绿绿的头绳,毛线针,钩针之类。大男孩喜欢火辣子,橡皮筋,钓鱼钩等。”童年也是分层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个性的。“被蚊子叮了一口,挠痒时,突然想起很久很久没听到蛙鸣了……”诗的跳跃思维和灵性语言进入散文抒写,是小青散文较之一般作家更为鲜明的特质。
    《鬼故事》:“现在人类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外太空,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科学家们都能解释得一清二楚……想想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散文并非一定要思辨,但思辨一定是散文的重要精神。当我们把一切都弄得明明白白的时候,人类的激情与向往,也就没有了原生的动力。
    《弯弯的合村河》:“喜欢合村,是从喜欢弯弯的小河开始的。在农村长大的男孩子,相信心中都有很多与小河有关的记忆。”一条河,对于孩时成长的影响;一条河,让长大的生命不由地回望。一条伴随少年成长的河流,会在一个生命的记忆里,永远动听地流淌。
    《心里的那扇门》:“前天,有个同学微信过来,说他在老家盖了个别墅……他看中了……我家老房子的大木门,也没什么用了,但木料很好,假如不要的话也给他,放在院子里围个花圃。”对于多情如此,故乡情结如此的小青,那石碓窝,那木门,是他生活的记忆,乡愁的标本,他会把这些与曾与他生命相关相依的印证,拱手与人,变作陪衬风雅、装点富足的俗物吗?果然,“微信至今未回,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读文至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了彻底放心的坦然。
    ……
    而一旦真切地展露了“真我”或“本我”,那些所谓的“技术”,当然也就实在是不太重要的配饰了。
    关于这部散文集的出版,小青告诉过我:“原本想过几年,等自己思想和文字再成熟些,但又怕到时没了激情。”
    小青说:“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他们时,却已找不到一件与他们有关的物品。”
    小青说:“唯有文字,可以让他们复活,缓解思念之苦,这就是我出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小青说的是对的。
    用文字复原远去的过往,小青做到了!
    罗光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芜湖市作协副主席、南陵县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
    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小说选刊》《清明》《雨花》《安徽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上海故事》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长篇童年成长叙事散文集《那些曾经花开的地方》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后记

  

    写着,写着,又想出一本书。
    原本想过几年,等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再成熟些,但又怕到时没了激情。之前出过两本诗集,现在翻翻,自己都感觉有点难为情,太嫩。可反过来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就像我们儿时咿呀学语,一天叫无数次爸爸妈妈,口齿不清,情感却是真挚的一样。长大了,反而喊不出口。
    人过中年,都喜欢回忆。究其原因,是因为憧憬少了,对未来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过去的经历,留下很多画面,时不时浮现在脑海中,亦真亦幻。时光不可倒流,但回忆可以让情景再现。
    一朵白云翻过去
    只须一袋烟
    父亲和母亲赶集跑一个来回
    要整整一天
    翻过去就是山外
    并非那么山高水远
    小小的村庄
    只剩下几户人家没有搬迁
    现在二老都已经不在了
    我们一次次从外面
    千里迢迢返回到山里
    只想看一眼炊烟
    当我们翻过村头那座小山,去见识和攀登了更高的山,却又时常感觉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们只是过客。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的家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老家的地址。尽管那里的家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残砖碎瓦,隐藏在泥土之中。
    年轻时,我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但总觉得那些房子,只是有价资产,供人暂住。也许住了几十年,都进入不了你的梦乡。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即使不剩片瓦,也会常常伴随着亲人们的笑脸,出现在梦里。那个梦,是温馨的,鲜活的,会让自己回到本初。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他们时,却已找不到一件与他们有关的物品。
    唯有文字,可以让他们复活,缓解思念之苦,这就是我出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杨小青
    2018年6月下旬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