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稳定化政策之争(货币储蓄与财政政策)(精)/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定价: ¥89
  • ISBN:978711162202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页数:238页
  • 作者:(美)弗兰科·莫迪...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书中,弗兰科·莫迪利亚尼教授直接考察了货币主义者与凯恩斯主义者之间的争论,讨论是否可以建议在试图稳定经济周期时,应当采取某种“激进主义”的姿态。在结构安排上,莫迪利亚尼教授关于货币理论和稳定化政策这一主题,不仅从宽广的一般化视角进行探讨,同时也从具体的分析角度加以考察,对制定或理解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提要

  

    稳定发展、价值导向。透析宏观经济经典话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争论,对制定或理解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争至今仍在继续,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领域成果最为丰硕而又最具原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之一,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在剖析阐明主题的过程中,为我们带来了他研究经历中的第一手记录。
    本书包含以下内容: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以及支持和反对采取积极稳定政策的情况
    ·从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的反击
    ·货币主义和非货币主义的真正区别
    ·需求冲击和系统反应的决定因素
    ·工资—价格行为和菲利普斯曲线
    总需求与控制通货膨胀过程
    ·通货膨胀的实质
    ·选择稳定化路径涉及的问题
    ·失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通货膨胀的成本
    ·重返路径之上过度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对成本
    ·最优稳定化路径的性质
    ·意大利的通货膨胀
    ·美国的最优稳定化政策
    ·总需求政策对控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货币机制再探及其与金融结构的关系
    ·走向更宽广的关于货币机制的观点
    ·通过银行信贷控制名义收入
    ·银行债务目标的运作方式
    ·存款利率、利率上限与信贷配额的作用
    个人和国家的财富积累以及社会保障的作用
    ·关于储蓄决定因素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消费函数的新理论
    ·遗赠的作用
    ·养老金对私人储蓄和国家储蓄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天主教鲁汶大学经济学博士,意大利贝加莫大学经济学和商学博士,纽约巴德学院人文学博士。
    1985年10月,莫迪利亚尼因为他在“构建和发展家庭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公司估值和资本成本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推荐序(因诺琴佐·加斯帕里尼)
第1讲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以及支持和反对采取积极稳定政策的情况
  从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的反击
  货币主义和非货币主义的真正区别在哪里
  需求冲击和系统反应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理论的评价和含义
  货币主义初的攻击
  关键参数的实证证据
  工资-价格行为和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者关于工资-价格机制的观点
  宏观理性预期的崛起
  对货币主义范式的批评
  劳动力市场及其为何调整缓慢的另一种观点概要
  工资-价格机制对经济体系稳定的含义
  稳定化政策的经验
  总结性评论
第2讲  总需求与控制通货膨胀过程
  引言
  通货膨胀的实质
  意大利的通货膨胀:一个特殊案例
  选择稳定化路径涉及的问题
  失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通货膨胀的成本
  重返路径之上过度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对成本
  优稳定化路径的性质
  美国的优稳定化政策:一个例证
  总需求政策对控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概述与批判
第3讲  货币机制再探及其与金融结构的关系
  引言
  传统模型的公式化
  传统范式的缺陷
  关于货币机制更宽泛的视角
  通过银行信贷控制名义收入
  银行债务目标的运作方式
  存款利率、利率上限与信贷配额的作用
  在备选中介目标之间选择:M1、银行信贷(或M2)、r
  更复杂的融资结构的某些含义
第4讲  个人和国家的财富积累以及社会保障的作用
  历史视角下看积累的作用
  关于储蓄决定因素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消费函数的新理论
  命题2、命题3以及命题4的含义
  命题1、命题5以及增长的作用
  遗赠的作用
  命题6
  养老金对私人储蓄和国家储蓄的影响
讨论
评论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小传
译后记
参考文献
出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