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一战简史(1914-1918帝国的崩溃及世界格局的重构)(精)/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

  • 定价: ¥69.8
  • ISBN:9787122335746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页数:235页
  • 作者:(英)加里·谢菲尔...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当萨拉热窝导火素点燃了巴尔干的火药桶,巨大战火将整个世界卷入了广衰的欧罗巴屠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为了不同的利益而走向战争。
    战场,在廉战中挣扎煎熬,终变人间炼狱。
    战车崩坏在纵横交错的重壕旁,恐惧和悲伤混合着血渍僵硬在人们脸上,光与火,在枪炮声渐隆中愈发微弱;弥漫的硝烟散去,留下徒有血腥的一片世界,但并无真正的胜者……
    本书以十万字的篇幅为你讲述一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触目惊心的惨烈进程,让你一本书读懂人类历史上这样一次全球规模之战!

内容提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的加里·谢菲尔德教授为我们全面、精辟呈现了那段历史,尤其在有争议的关键问题上拨云见日,诸如战争起因与旧秩序背景,从战场绞杀到最终停火的内因,“全面战争”对世界新格局的影响以及“一战”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等。
    本书共分6章,谢菲尔德结合多年研究,系统分析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从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帝国背景,到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建立,揭示了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以及这些帝国最终的崩溃与覆灭。此外,书中还简练描写了1914~1918年的战争经过,从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等重要战役,到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等。最后全面剖析了“一战”的后果及战后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场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格局,并带来了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战争之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没有预料到的。
    在“一战”结束100周年之际,我们重读并审视这段历史,感叹之外,更应以史为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世界。

媒体推荐

    加里·谢菲尔德是英国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涉猎广泛,见解深刻并有新意。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  畅销书《大灾难》(Catastrophe)、《天崩地裂》(All Hell Let Loose)作者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到结果,加里·谢菲尔德都论述得入情入理。
    ——迈克尔·涅波格(Michael Neiberg)  南密西西比大学历史教授
    加里·谢菲尔德是一位一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他对20世纪这场大灾难做了清晰而又简洁的再现。他用多年时间研究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文献,因此,书中对历史的叙述娴熟准确,分析深刻,读后令人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杰弗里·格雷(Jeffrey Grey)  堪培拉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教授
    加里·谢菲尔德教授是研究“一战”历史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博学多识凝聚成了书中的最新观念。该书还原了历史真相,为后人提供了一面镜子。本书著述写作手法娴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安德鲁·维斯特(Andrew Wiest)  南密西西比大学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这是一部令人叹服、见解独到的著作,对于任何期望了解1914~1918年这场战争的人而言,应该是必选读物。
    ——詹姆斯·霍兰德(James Holland)  畅销书《不列颠之战》(The Battle of Britain)、《大坝破坏者》(Dam Busters)作者
    这是一部介绍这个庞大主题的优秀作品,可作为初涉“一战”的读者之启蒙读物,也可作为“一战”学者的思想基石。
    ——布莱恩·邦德(Brian Bond)  伦敦国王学院军事史名誉教授

作者简介

    加里·谢菲尔德(Gary Sheffield)教授,2006年被任命为伯明翰大学战争研究中心主席, 曾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现代史专业教授。他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艺术协会研究员, 对二十世纪的军事史尤其是一战有着格外详细的研究。

目录

第1章  战争降临
  谁之罪?
  德国势力的上升
  奥匈帝国的关键角色
  七月危机
  费舍尔之争
  德国打的是防卫战?
  俄国与法国的角色
  英国参战
  结论
第2章  从军事冲突到军事对峙(1914~1915)
  西部战线,1914
  东部战线,1914
  塞尔维亚战役,1914
  海战,1914~1915
  西部战线,1915
  东部战线,1915
  土耳其战线,1914~1915
  意大利、塞尔维亚和萨洛尼卡战线,1915
第3章  战争升级(1916)
  西部战线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东部战线
  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战线
  奥斯曼帝国战线
  恼人的僵局
第4章  筋疲力竭的一年(1917)
  西部战线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康布雷战役
  东部战线
  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战线
  奥斯曼帝国战线
  海战
第5章  危机与决策(1918)
  西部战线
  转折点: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与亚眠战役
  “百日攻势”
  大进攻
  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战线
  奥斯曼帝国战线
第6章  全面战争
  伤亡情况
  难民和暴行
  “1914年精神”
  适应战争
  志愿行为
  “全面战时经济”的出现
  食品供应
  俄国革命,英国和法国的再动员
  尝试“妥协的和平”的失败
后记:战争的后果
  《凡尔赛和约》及其影响
  短暂的20世纪
  战后:英国、德国、意大利
  欧洲之外战争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
  已改变的世界
致谢
延伸阅读
注释

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本书中,亦简称为“一战”)是一个重要事件,或者说是一系列重要事件的集合,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准确表达“一战”的重要意义。这场战争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全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意大利和德国播下了法西斯主义的种子。在这一过程中,英法殖民帝国的势力走向顶峰,与此同时,促使英法殖民帝国在几代人之内就走向灭亡的条件也随之产生。“一战”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也间接导致了另一场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一战”也使一些此前受大国控制的民族获得了解放,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爱尔兰等。“一战”加速了美国的崛起,使之成为全球性力量,也使所谓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并与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抗衡,从而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而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英国演变为一个更加彻底的“民主国家”,它希望利用战争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结果在“民主世界”里为人所不齿。战争还给文化生活——文学、戏剧、电影、美术以及音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总之,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八月炮火”打响以后,这个世界就彻底改变了。
    哈利·帕奇(Harry Patch)是经历过“一战”的最后一位幸存的英国士兵,他于2009年7月去世。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道,帕奇的离世“把‘一战’中英国的所作所为带入了历史”。从理论上说,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事实上,战争的创伤还在隐隐作痛,人们渴望和平的热情仍旧高涨,1914~1918年的这场战争不可能就这样悄悄地远离人们而成为历史。一百年过去了,对于“一战”的意义,或者说这场战争到底有无意义,人们还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在纪念“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之际,无数关于战争题材的书籍出版发行,相关题材的电影也被搬上银幕。令一些学者们困惑的是,以前那些仅限于讨论会或学术期刊的学术争论,现在也成了头版新闻。在许多讲英语的国家以及欧洲的一些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仍然如时事新闻一般拥有热度。
    政治家、演员以及流行歌手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对“一战”的看法。2013年5月,英国《卫报》(Guardian)发表了一封来自一群演员、音乐家、诗人和政治家的来信。信中对英国政府的“一战”纪念活动进行了抨击,称“一战”“远不是‘以战止战’,也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一场军事灾难,是一场人祸”。该信迅速在某些圈子里传开,被称为“煽情者来信”。《当代历史》(History Today)的编辑保罗·菜(Paul Lay)通过发推文对此信做了回应:“告诉你‘如何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要去请教历史学家,去请教这些‘煽情者’就好。”紧接着他又发了另一条推文:“然后请看凯特·哈德森(Kate Hudson)、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和裘德·洛(Jude Law)最近的论文,是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虽然莱的观点有点夸张但是一语中的,因为历史研究与分析是一项高度专业性的工作。与许多其他历史事件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能激发人们公开发表自己观点的热情,但是,许多人的观点认知有限,理解片面。
    期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百年纪念能引起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兴趣(坦白地讲,从人们对一些成见进行回应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应邀撰写一本关于“一战”的书,对我而言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要用数十万字言简意赅地描述如此宏大的题目,我准备重点写三个方面:首先,重点写有争议的战争起因问题;其次,用最大的篇幅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史,我冒昧地把这一主题作为该书的核心部分;第三,我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面”战争,因此本书最后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追溯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我很清楚,这样的思路就意味着有些话题或者一笔带过,或者略过不表。对话题和资料的取舍,我不得不忍痛割爱。不过,我希望通过叙述事实与分析事实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使读者不仅能对1914~1918年间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能认清它们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后记

  

    《凡尔赛和约》及其影响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画上句号的那些和平解决方案,在历史上可以称为最大胆的创举。1919年1月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齐聚巴黎那一刻,旧欧洲已经被彻底打碎: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在风暴中挣扎生存;俄罗斯帝国已不复存在,新政权(与德国一样,这个新政权没有出席这次和平会议)在打一场艰难的内战;奥匈帝国已不复存在,在“一战”最后的几天里,其内部的各个小国,譬如捷克等纷纷独立;奥斯曼帝国也正在解体。此时正是重建欧洲的时机,虽然许多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但会议议程被“三巨头”控制,即法国总理乔治·克莱蒙梭、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和克莱蒙梭各怀鬼胎,尤其渴望抓住这个机会。此后上演的将是一场理想主义、务实政治和极端复杂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克莱蒙梭决心削弱德国的实力以确保法国安全,他只是部分达到了目的,1871年被德国攫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现在又回到法国手中。克莱蒙梭要求莱因兰从德国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国家,但是这一主张遭到劳合·乔治的反对,因为英国不希望看到法国过于强大。最后双方均做出让步,达成的妥协是:解除莱茵兰地区的全部武装,英法联军临时占领该地区。德国被迫支付巨额赔款(66亿英镑)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1919年《凡尔赛。和约》第231条规定:
    德国承担德国及其盟友造成的所有损失,包括因为德国及其盟友发动侵略致使协约国军队和相应的政府及其国民所遭受的损失。
    德国陆军人员编制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禁止德国军队拥有坦克和军用飞机,海军规模也被限制,并且禁止其配置现代化的战舰或者U型潜艇。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还单独签署了条约,这些条约规定:奥地利境内讲德语的人居住地不得并入德国版图;承认南斯拉夫成立——这是塞尔维亚在1914年就向往建立的国家,由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以及前哈布斯堡的领地组成;打着新创建的国家联盟“托管”的名义,英国、法国获得了以前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
    伍德罗·威尔逊企图在“公证和包容”原则下,重新建构世界模式,这样的雄心壮志注定要失望。威尔逊的原则是“人民的自我决定”,这一信条常常与略欠高尚的“国家安全原则”相抵触。苏台德区讲德语的居民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个新的国家有了一条可以防御的边境线。德国被迫把“但泽走廊”地区交给重新建立的波兰,使波兰有了出海通道。威尔逊还有一个主张,即用“集体安全观”去替代过时的、导致了战争的安全观,结果很快不了了之,威尔逊自己的国家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冒险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集体惩罚侵略者的行动上。但是,在许多新建立的国家中,威尔逊是一个“英雄”,这些国家把他当作它们的“助产士”。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的土地面积大为缩水,也让德国喝下“战争罪责条款”的苦酒,但是较之于1918年德国作为胜利者强加给俄国新政权的条款仍显宽厚。如果要寻找真正对德国的“迦太基式和约”(Carthaginian peace),那就要看1945年的,而不是1918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占领,并且被它的敌人分成两个国家,当时的胜利者直接统治德国,德国社会体制也被重新构建,西德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东德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德国的领土丧失以及随之的种族清理,比1919年要严重得多。现在回过头来看,对1918~1919年问题的理想解决办法应该是:把德意志帝国之后的德国政府看成是这个国家的继承者,让德意志帝国承担之前的罪责,一切重新开始,欢迎年轻的魏玛共和国进入国际大家庭,这可以给予魏玛德国一个自强自立的难得机会。如果当时的环境允许人们公正考虑从长远看,怎么做才对欧洲安全最有利,那么上述假设的方案就有可能实现。遗憾的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环境氛围还很狂热,人们无法开放地去思考。人们坚定地认为战争是德国引起的,这场战争使整个欧洲卷入其中,导致数百万人伤亡,人们要求“绞死德皇”,让德国赔偿损失。在这种环境下,想通过温和的、宽容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凡尔赛和约》导致了人世间最坏的结果:吃到苦头的德国还有足够的力量实施报复。如果按照1945年的办法,1919年就给予德国严厉的约束以保障和平稳定,可能更明智一些。但是,协约国军队没有把战争打到德国本土,也没有对德国全境实行军事占领,协约国不可能强迫德国接受1945年那样的条件,即便当时有那样的政治意愿。 《凡尔赛和约》把惩罚性条款强加到德国身上,使第二轮敌视成为必然,这一点符合常理。福煦元帅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他的言论虽然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但当时很容易被看成是错误的。不到10年,《凡尔赛和约》就做了重大改变,改变对德国有利。1919年和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战胜国没有强制执行和约的有关条款。当1923年德国没有履行赔偿义务时,法国军队进入鲁尔区,但是英国和美国拒绝支持法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英美的这种行为开始使《凡尔赛和约》的信誉受到破坏,甚至就在签署和约的同一年,其合法性就受到破坏。到20世纪20年代末,英裔美籍学者中,已经有很多人相信对德国的处理有失公平,而且对德国试图修改《凡尔赛和约》的企图表示同情。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表面上有一点明显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轰炸机袭击平民,虽然这种情况在“一战”中也发生过,但在规模上大不一样。“二战”中,英美军队,尤其是英军对轰炸的依赖程度与“一战”时期相比也大相径庭。实际上,“二战”使用的空中地毯式轰炸,是“一战”空战方式的发展,具体来说在两个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一是飞机和武器更加先进和高端,二是针对老百姓的饥饿封锁战略在“二战”中得到升级,变成了精心策划的对平民人身的打击。 “一战”中,一种特殊情况导致了战场上的僵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也出现了一种情况致使战争速战速决。概括地说,“一战”时期,在西部战线上,德国及其对手英国和法国,在“战斗力”方面双方势均力敌(武器、战术、部队士气、纪律等),这就导致了堑壕战僵局。1940年,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比反法西斯同盟有明显优势,加之运气在它一方,因此仅6周的战斗就打败了法国。然而,到1942年,德军的对手极大地缩小了这一差距,结果战斗时间拖得更长,变成了拉锯的消耗战。有些战斗与1914~1918年西线时不同,还是属于运动战,因为1939~1945年的技术使之成为可能。“二战”中有些战役陷入僵局,有时候一次僵局持续数月,是“一战”堑壕战的升级版,这些战役包括:1941年的托布鲁克之战(Battle of Tobruk),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4年的蒙特·卡西诺之战(Battle of Monte Cassino)、诺曼底和英帕尔之战(Battle of Imphal)以及1945年的硫黄岛之战(Battle of Iwo Jiwa)。“二战”中,许多士兵发现当时的战况与父辈们‘一战’所经历的极为相似,只是他们手中的武器比“一战”时期的强大得多,战斗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在某些方面作战的规模更大,当然伤亡也比一战更大。基于上述原因,这样的战役没有发生在英国。 尽管有时候人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发展史上是异常行为,但事实上它确实是一个转折点。在“一战”中,新式武器如坦克、化学药剂等用于战争,原来已有的武器如机枪、潜艇等的使用都发挥到极致。当时由大炮、飞机和无线电构成的三位一体战,是实实在在地迈出革命性的一步,是使用至今的典型战法的萌芽。从这个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 已改变的世界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今天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打一个比方:“一战”使太多的河流突然改道或被阻断,也使许多河流重新流淌。将这个比喻变一种说法,1914~1918年的这场大战“就像可怕的火山爆发……这场人为大祸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战争改变了历史,不管是好是坏,我们为“一战”举行纪念活动,不管是为了纪念还是哀悼一个世纪前战争中的亡灵,世界版图重组、作战方法巨变、美国称霸全球、中东纷扰不断、今日世界格局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场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而触发的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