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帝国烽烟(大秦帝国2019全新修订版)(精)

  • 定价: ¥88
  • ISBN:978750869897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554页
  • 作者:孙皓晖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秦风低徊帝国骤亡成绝唱!
    他,忠实的仆人,突然人性大变异。
    他,帝国的首相,陷入低劣的圈套。
    他们一起把帝国推向深渊。
    本书彻底颠覆了“暴秦说”,是一次有根有据的翻案。作者以其特有的凝重笔触,无比丰富的史实,再现了大秦帝国在那个中华文明转折点上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历史认识价值,远远超出了小说文本和文学的价值。

内容提要

  

    秦始皇骤然客死沙丘,赵高密谋政变,丞相李斯被利诱挟持加入密谋,终使秦帝国最高权力层发生巨大的黑洞变异:长公子扶苏自杀,掌握军权的蒙氏兄弟被害,胡亥称帝,赵高领政。秦帝国权力发生剧烈质变:二世集团残杀帝国功臣元勋及其他皇室成员,推行一系列暴虐昏政,大大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陈胜吴广大起义爆发,六国旧贵族趁势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势。章邯组织刑徒军镇压但最终失败。铲除二世集团的子婴回天乏术,宣布投降。项羽大军将帝国财货掳掠净尽,而后焚烧咸阳宫大火三月不灭,整个关中尽为八百里废墟,秦帝国骤然灰飞烟灭!

媒体推荐

    这一百多年来,一代中国人、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反而对自己文化的根和祖先看不起。孙先生的巨作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有名有据。这样的学者独立而不倚,了不起。
    ——国学大家 南怀瑾
    《大秦帝国》的问世,彻底颠覆了“暴秦说”,是一次有根有据的翻案。作者以其特有的凝重笔触,无比丰富的史实,再现了大秦帝国在那个中华文明转折点上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历史认识价值,远远超出了小说文本和文学的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李荣胜
    《大秦帝国》确实是力透纸背、才华横溢的一部大书。它以宏大的历史意识,要为历史溯本清源。我现在想象,现在有红学,有儒学,以后很可能有秦学。
    ——评论家 孟繁华

作者简介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生于陕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
    历时十六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时以创建“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理论,成为整体研究中国文明的重要理论家。
    另著有《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大争之世:战国》。

目录

假如秦帝国没有速亡——《大秦帝国·帝国烽烟》序 孙皓晖
楔子
第一章  权相变异
  一 南望咸阳 一代名将欲哭无泪
  二 赵高看见了一丝神异的缝隙
  三 残诏断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烧起来了
  四 眩晕的胡亥在甘泉宫山林不知所以
  五 李斯开始了别出心裁的才具施展
第二章  栋梁摧折
  一 三头合谋 李斯笔下流出了始皇帝诏书
  二 长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国殇
  三 连番惊雷震撼 汹汹天下之口失语了
  四 李赵胡各谋 帝国法政离奇地变异
  五 礼极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礼冠绝古今
  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飘散了
第三章  杀戮风暴
  一 灭大臣而远骨肉 亘古未闻的政变方略
  二 蒙恬蒙毅血溅两狱 蒙氏勋族大离散
  三 杀戮骨肉 根基雄强的嬴氏皇族开始了秘密逃亡
  四 三公九卿尽零落 李斯想哭都没有眼泪了
第四章  暴乱潮水
  一 大泽乡惊雷撼动天下
  二 芒砀山逃亡者在刘邦率领下起事了
  三 江东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复辟旗号
  四 背叛迭起 六国老世族鼓起了复辟恶潮
  五 陈胜死而张楚亡 农民反秦浪潮迅速溃散了
  六 弥散的反秦势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复辟轴心
  七 项梁战死定陶 复辟恶潮骤然颓势
第五章  残政如血
  一 赵高给胡亥谋划的圣君之道
  二 逢迎反击皆无处着力 李斯终归落入了低劣圈套
  三 饱受蹂躏的李斯终于走完了晦暗的末路
  四 赵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结局
第六章  秦军悲歌
  一 以快制变 老将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
  二 多头并立的楚军楚政
  三 河北危局 天下复辟者面临绝境
  四 秦赵楚大势各异 项羽军杀将暴起
  五 各具内忧 章邯刑徒军与王离九原军
  六 巨鹿大血战 秦军的最后悲歌
第七章  帝国烽烟
  一 天地莫测 赵高的皇帝梦终作泡影
  二 帝国回光 最后秦王的政变除恶
  三 轵道亭外的素车白马
  四 烽烟废墟 帝都咸阳大火三月不灭
祭秦论 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
  一 暴秦说:秦末复辟势力的历史谎言
  二 历史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分裂
  三 历史烟雾的久远弥散
  四 认知中国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
  五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徭役赋税之历史分析
  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
  七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专制说之历史分析
  八 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
[中信版《大秦帝国》跋]  轴心时代的文明光芒

前言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
    一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意识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二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或高度集权(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统一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
    五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统一文明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在自然经济时代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二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统一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六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裁,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罩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轴心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地透视帝国命运,我欲另将早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一部《马背诸侯》,完成后另行出版,以完整展现那个曾为中华民族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古老部族的历史命运。
    孙皓晖
    修订于海南·积微坊
    2012年春

后记

  

    轴心时代的文明光芒
    这一版《大秦帝国》,是我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的结果。
    十余年来,作为一部全方位开掘中国统一文明创建过程的历史文学作品,《大秦帝国》已经在市场与社会初步立住了根基。在各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阅读平台普遍化的时期,一部五百余万字的作品能以纸质读物的传统形式,稳健地走进躁动不宁的社会大市场,并相对稳定地在各阶层文化人群中获得了认可,这是相当令人意外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古老文明根基的现代大国,《大秦帝国》的市场拓展与中国庞大的阅读人口相比,还是有很大的社会历史空间。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真实的被认知性,在当代社会的唯一检验方式,就是市场对它的接纳程度。因为,市场需求是基于自发性而产生的。任何非市场意志的“运作”,都不会从根本上决定一部作品的传播命运。一部作品是否能够在披沙拣金的历史潮流中存活下来并传之久远,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各阶层人群的阅读认知。
    出版机构,是联结作品与市场不可或缺的社会平台。
    我选择中信出版集团,有两个基本原因:
    其一,中信出版集团是中国具有积极价值观取向的出版平台,其立足中国经济变革现实的关注点,其放眼世界文明的广阔视野,都使中信的出版物在社会树立了具有坚实出版信念的大学术形象。庄重性,而不是流俗性,是我作为作者特别欣赏的地方。
    其二,建立在中信出版集团平台上的全新出版机构“中信·大方”拥有一群具有进取精神与阳光价值取向的职业人。施宏俊董事长、王蕾总编辑,以及几位极富朝气的年青干员,都与我有强烈的价值观共鸣,也有过彼此信任的愉快的合作经历。他们的题材选择原则,他们的职业精神,他们的契约意识,他们的信用实践,他们的工作风格,重叠融汇,给我留下了一种鲜明的感知——我是在与一个文明人群体打交道。
    因此,本书交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几乎是一种自然的转移。
    之所以如此,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大秦帝国》所开掘发现的历史时代、历史精神,奠定了我们之间一种更为广泛的对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诸如编辑、装帧这样的技术问题,对于我就是特别省心的一件事,几乎是用不着反复商讨的。
    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的历史精神,给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参照——要完成深刻的文明重建与民族复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那个时代的中国,给世界古典文明史留下了一座无可超越的巅峰——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统一文明。
    我们景仰中国统一文明开创时期。
    那五百余年,是中国民族群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曾经的中国民族群的后裔,应该将那个时代伟大的精神遗产融入我们的血液,渗透我们的灵魂。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同质性转折、同质性奋争,是留驻人类历史天空的一片永远的阳光。 一个民族的梦想,就是力图复兴曾经的巅峰并达到新的高度。 夸父逐日,是我们这一代人追寻的精神图景。 愿中信版《大秦帝国》承载着这一抹强烈的历史光芒,走进你的心灵世界。 孙皓晖 海南·积微坊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