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作品集)(精)

  • 定价: ¥39.8
  • ISBN:978712230506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页数:262页
  •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阿德勒指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要从儿童期培育。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到老”。阿德勒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方法指导父母们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本书适合对个体心理学有一定认同感,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心理学感兴趣的人。

内容提要

  

    一个男孩6岁时开始治疗口吃,为期一年,以失败告终。于是男孩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接受任何专业指导。第三年,男孩找了另一个医生又治疗了一年,还是不成功。第四年男孩再度停止了治疗。到了第五年,头两个月他被交给一位语言医生,情况变得更糟。过了一段时间他被送到一所专门治疗语言障碍的机构,治疗了两个月,颇有成效,可是六个月以后,口吃复发。之后,男孩又找了一位语言医生,治疗了八个月,这一次不见任何起色,反而日渐恶化。他继续换医生,仍旧无效。之后的暑期,他有所改善,但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又恢复了以前的说话方式。
    男孩口吃的情况没有好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目录

引言
第一讲  人格的统一性
  境遇留给孩子的印象,其深刻程度和性质不取决于客观事实和环境。
第二讲  个人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家庭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待,孩子能真切地感觉到。
第三讲  应对孩子进行追求优越感的正确引导
  很多孩子采取懒惰的态度作为手段来缓解他们的境况。
第四讲  密切关注儿童的自卑情结
  教育者必须有耐心,当孩子努力去改进但偶尔退步时,应该跟他解释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孩子的心情会得到平复,信心不会受到打击。
第五讲  如何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决定一个儿童如何发展的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他怎样理解外部的现实世界以及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第六讲  社会情感以及社会情感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一个人假如没有社会情感,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比如理解力和逻辑感的发展。
第七讲  家中地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没有固定的法则,然而我们要记住,与孩子交往时绝不可粗鲁唐突,必须时刻给予他们鼓励,时时跟他们解释真实生活的意义,避免他们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制造出一道裂缝。
第八讲  新环境可以考验孩子是否为生活做好了准备
  新环境可以考验一个孩子为生活做的准备如何。
第九讲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反映他的心理
  心理学和教育其实是同一现实、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第十讲  外部环境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有很大影响
  孩子3岁的时候就应该训练他怎样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告诉他们有陌生人在场不应该感到害怕,否则孩子的性格会变得羞怯、腼腆,敌视他人。
第十一讲  对青春期的儿童要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性教育跟其他阶段的教育一样,友好、合作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第十二讲  老师和家长应分析儿童心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
  对于老师来说,能够接受新事物是一项必要的素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心理学新思维是明智之举,特别是当新观念与我们一贯的观点相冲突的时候。
第十三讲  家长应与老师相互配合
  我们不要忽略的是,拳打脚踢的教育方式在底层社会中非常普遍。
附录一  个体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五个案例

前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成年人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对儿童的教育也可以这么理解,但它与成年人教育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儿童尚未成熟,对他们进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其实即使是对成年人的教育,外部指引也不能完全省略。假如我们愿意,可以放手让儿童自由发展,如果环境有利,又允许他们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慢慢成长,那么他们最终可能也会接近成人的文明水平。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大人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引导。
    说到对儿童的引导,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儿童的无知。成年人要认识自己的心理——认识自身、理解自己的感受和爱憎的原因——尚且困难,何况要了解孩子,还要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给予引导,这就难上加难了。
    个体心理学尤其注重研究儿童心理,除了探索儿童心理活动本身,还会通过研究儿童心理来揭示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同的是,个体心理学不允许理论与实践脱节,它以人格的统一性为核心,研究人格统一体如何力求发展和表达。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是实践的智慧,因为它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论是心理学家、家长、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掌握了这种知识,都可以看到它在引导个体人格发展上的实际用途。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它的所有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人格统一体的激励和指引,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联,而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所有诠释均反映这种关联。因此本书的第一章先介绍个体心理学的总体观点,后续的章节详细介绍本章提到的彼此关联的各个问题。
    人的内心总是处在不断追求目标的活跃状态中,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孩童自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不停地奋力成长,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形成的状态,即一个追求卓越、完美和优胜的愿景。这种挣扎、这种目标明确的活动当然反映了人类独有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它主宰了我们所有的具体行动,贯穿了我们一生。它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维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根据我们已经形成的目标和人生风格而存在的。
    统一的人格隐含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每个个体既体现他的人格统一性,又体现个体对这个统一体的塑造。也就是说,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家,他是自己人格这幅画作的创作者。但作为创作者,他既非一贯正确,对灵魂和肉体也不具备全面的认识,他只是一个脆弱、极易犯错、不完美的普通人。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要注意的关键事实是,人格统一体以及它的独特风格和目标都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而是建立于个体对生活现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个体对某个现实的看法从来不是事实本身,因此,虽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事实世界中,但对自身的塑造却各不相同。每个人都依据他对事情的看法来塑造他自己,有些看法较为合理,有些则不太合理。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失败是我们始终要考虑的,特别是他童年时产生的错误认识,因为这些认识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轨迹。……
    第三个基本问题源于人类存在两种性别这个事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样不是私人、主观的事情,而必须遵循两性关系的内在客观逻辑。“如何与异性相处?”把这个问题看作典型的私人问题同样是不当的。只有谨慎考量围绕两性关系的所有方面,这个基本问题才能得到正确解决。任何偏离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的做法都暗示着个体人格中的缺陷。同理,错误解决这个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后果都可以归咎于更为根本的人格缺陷。
    因此,从一个人对以上三大基本问题的回答我们能够发掘他的人生风格和独特目标。个人的生活目标主导一切,它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风格,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努力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目标朝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他所有问题的解决方式均带有此目标的印记,均具有建设性价值,而他也会感到幸福快乐,感受得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这种价值感和力量感是从事有建设性、有用的活动所带来的。如果个人生活目标指向相反的方向,即消极无用、刚愎自用的一面,那么他就会发觉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也缺少妥当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三个基本问题之间紧密相连。在社会生活当中,由这三个基本问题衍生出的具体任务只能在社会或社群的背景下才能顺利实现,也就是说要在社会情感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事实使三个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这些具体任务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在社会生活的刺激下发展进步,在看、说、听的过程中发展,同时也在我们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同事、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发展。这些任务以相同的方式在生活中持续往复,个体如果脱离了与周围人的社会接触,将迷失方向。
    个体心理学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对社会有益的就是“正确”的。任何背离社会标准的行为都是对“正确之道”的冒犯,会导致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和现实的客观需要相冲突。这种与客观事实发生冲突的结果首先体现在个体会感到自身价值虚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感觉被侵犯的个体会采取报复。最后,可以说偏离社会规范也违背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怀有的社会理想。
    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感是检验一个人发展的“试纸”,通过这个指标很容易理解和评价一个孩子的人生风格。孩子一旦遭遇生活问题,就会暴露出他是否为生活做好“正确的”准备,就好像接受一场测试一样。换句话说,他会让人看到他是否有社会情感,是否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怀抱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接下来要发掘的是孩子向上努力的方式和节奏、自卑感的程度、社会意识的深浅。所有这些方面都紧密相关、彼此渗透,共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无法打破,除非我们发现了其构造中的弊端并进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