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育儿沟通极简法则

  • 定价: ¥49.8
  • ISBN:978751271717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妇女
  • 页数:222页
  • 作者:风铎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父母会沟通,育儿变轻松。
    4大方面、14条避坑准则、36种针对性方法。
    一看就懂,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
    十分贴心,从根源治愈养娃焦虑。
    资深心理咨询师从沟通、情绪、信念、界限维度,结合案例解析育儿难题。
    本书会让你先看到自己和孩子以往的沟通模式,然后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书从沟通、情绪、信念、界限4个方面提炼出简单易行的法则,告诉父母如何养育沟通顺畅、情绪健康的孩子。书中用翔实的案例,教父母先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调整自己,进而影响孩子。手把手教你:
    如何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情绪的来源,将情绪与事件剥离;
    如何分清信念与自身,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
    如何明确心理界限,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风铎,两个孩子的父亲,“合一父母”系列课创始人,亲子关系资深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来深耕家庭教育领域,举办主题工作坊百余场,主要包括P.E.T.父母效能训练、亲子关系辅导及培训、情绪与压力管理等主题,深受父母信赖。

目录

PART 01  沟通篇: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法则一:用爱的语言沟通
    沟通不是让孩子听话
    避免“沟而不通”的回应方式
  法则二:解码孩子传达的信息
    捕捉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区分干扰项,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
  法则三:及时回应
    用非语言信息传达我们的接纳
    用简单的应答鼓励孩子继续表达
    先回应孩子的右脑,再引导至左脑
  法则四:积极倾听
    共情是积极倾听的核心
    先倾听自己,再倾听孩子
    用积极倾听与孩子建立更好的联结
PART 02  情绪篇:用正向情绪影响孩子
  法则一:接纳所有的情绪
    用“镜像反射”接纳孩子的情绪
    让情绪自然流动
  法则二:自我觉察并反思负向情绪
    负向情绪源自“遗留事件”
    让“遗留事件”浮出水面
    愤怒的背后是恐惧
    疗愈我们的愤怒和恐惧
  法则三:提升对情绪的感受力
PART 03  信念篇: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法则一:建立积极内在信念系统
    审视自己的内心
    信念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
  法则二:解除限制性信念
    觉察信念
    分离信念
    质疑信念
    转化信念
  法则三:善用信念
PART 04  界限篇:给孩子完整的成长
  法则一:明确自我的心理界限
    找到舒适空间
    判断界限范围
  法则二:避开界限不清的误区
    随意入侵别人的界限而不自知
    过于重视别人的感受,不敢拒绝
    处处取悦别人,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缺少独立性,习惯于依赖某个人
  法则三:让家庭序位回归正常
    母婴关系分离是孩子独立的开始
    孩子经由父亲走向社会
    防止亲子关系的倒置
    学会放手
  法则四:必要时对孩子说“不”
    体察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三段式”对孩子说“不”
结语  想教好孩子,先做好自己

前言

  

    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车上,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女士起身要去车厢连接处给手机充电,刚好我手上有一个充电宝,就递了过去。她对我说“谢谢”,然后我们就闲聊起来。聊天中我得知,她是一位年轻妈妈。当她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又是做家庭教育的,就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在详细地问了我工作的内容之后,她叹了口气:“的确,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老公应该多学学。”
    这是大多数父母听说我的职业之后的第一反应,都觉得伴侣应该来学学怎么和孩子沟通。我微笑着,没说话。她不是我的来访者,职业病不能太泛滥。
    “我老公对待孩子的方式太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一点儿耐心都没有。”
    我知道,后面还有故事,于是面带微笑——保持沉默是我的职业习惯。
    “那天我女儿只是不小心把一杯水碰翻了,他拉过女儿就打了一顿。”
    “一开始是大声地凶她,大声凶了还不够,接着居然动手打她,真是过分了。我真担心女儿受到伤害。”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老公骂孩子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女士的情绪更激动了些:“我当然是不让他打骂了,不过是打翻一杯水而已,好好说不就行了吗?又骂又打的,吓着孩子了。”
    “可能你当时在阻止你老公,这也会让他有情绪的。”我说。
    可这位妈妈根本不听我的,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我觉得要不要他这个爸爸真的不重要!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每次孩子到书房去找他玩,他都敷衍了事,一边和孩子聊天一边玩游戏,眼睛一直不离开屏幕,连看都不看孩子一眼。”接着又是一顿数落。
    我看了看表,反正时间还早,那就聊聊吧。
    “你和老公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的确有很大的不一样。”
    “是呀,怎么能打孩子呢。”
    “孩子不能说打就打。”
    “男人呀,就是没有耐心。”这位妈妈的情绪平稳了很多,又说了一些现在孩子也不好养之类的话。然后她问我:“你比较专业,你来说说,是不是他做得不对?”
    看到她平静下来了,我让她回到孩子打翻水的那个场景,从第三方的眼光,像看待别人的事一样去看待孩子打翻水这个事件。这个过程中这位妈妈变换了几次坐姿,深吸过几口气。我什么都没说,我知道,她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
    夫妻在相处中,如果处理事情时总是用“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交流,必定会让双方的沟通发展成战争,而且会愈演愈烈,最终不可调和。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上,不仅伴侣之间会有分歧,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有方法和观念上的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比如在这位妈妈和她老公的问题上,作为母亲,她可能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比较柔和,不太赞成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然,打孩子肯定是不对的,但我们现在不讨论打孩子的行为,只是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之间观点不一致这个角度来分析。对于爸爸来说,在爸爸的认知里,有他认为正确的养育孩子的理念;而在妈妈的观点里,有妈妈认为正确的养育孩子的理念。那谁的理念更好,谁的更正确呢?如果非要分个对错,那至少也不要在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来理论,并且当双方都有情绪时,妈妈再去指责爸爸的方式不对的话,势必会让爸爸更不开心。
    ……
    本书教你先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调整自己,进而影响孩子。
    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本书“沟通篇”会让你先看到自己和孩子以往的沟通模式,然后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可能道理你都懂,可是面对孩子,你愤怒的小火苗还是忍不住噌噌地上升。本书“情绪篇”会带你认识情绪的来源,帮你看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进而教你如何将情绪与事件剥离,并且帮助你在事后同理自己,避免负面能量对你造成二次伤害。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你为什么总和你老公吵架?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对同样一件事情,你有一个看法,持有一个信念,你希望对方按照你的这个信念、这个想法来做事。但是对方对这件事情也有一个看法,也有自己的一个信念,而他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这个信念,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夫妻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也是这样。本书“信念篇”会教你分清“信念是信念,你是你”“你不是那个信念,那个信念也不是你”,然后再去转变这个信念,从而促进关系的和谐。
    界限,是中国人最缺乏的,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母婴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有界限,婴儿就无法生存;而成年人之间则应该有界限,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状态。很多国外的育儿理念非常好,但是在中国往往很难运用。中国人,尤其是孩子和母亲之间,往往到死都是纠缠不清。那么,你的界限完整吗?“界限篇”会引领你寻找答案。
    我们常讲,育儿即育己,亲子关系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也可以重修我们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养育孩子,能够让我们重新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修复这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丰盛的人生,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愿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能给予孩子正确的爱。

后记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轻松、很顺畅、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并且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那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呀。想想你有多少次本来是这个意思,却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之后是另外一个意思,又或者对方接收到的那个意思和你想要表达的完全相反?
    表达自己是多么的难呀,而准确表达自己从而让别人理解,又是多么的难呀!当我想表达自己,又说不出来,或者是我说出来了,对方听不懂、理解不了,这都会让我有情绪,甚至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情绪对事件带来的破坏性有多大,所以,给情绪找一个正确的出口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帮助非常大。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没错,是这样的。
    那么,你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吗?
    处理情绪的方式一般分为4种:
    第一种,也是最高级的一种,就是把它说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说”不是吵架的那种“说”,不是恶狠狠的那种“说”。这个“说”,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在一种接纳的状态中,安全地表达出来,是最好的一种情绪流动的方式。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是有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和父母讲、给身边最亲的人讲。因为他知道这样讲出来是最安全的,是被接纳的、被允许的。你给予你的孩子这个接纳、这个允许了吗?
    第二种处理情绪的方式,是用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比如画画、弹钢琴、吹笛子等。所以,当你情感丰富的时候,你呈现出来的作品才更有感染力。
    第三种处理方式是用肢体动作呈现出来,比如跑步、练瑜伽、打太极、静心等。当然,这些是正向的肢体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负向的肢体表现方式,就是打人、吵架等。你吵架的时候会指手画脚,全身肢体都参与进来了。
    最后一种呈现方式是让自己生病。我有情绪,但是我不会表达,也不知道用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更不敢打人,那么,我就打我自己,折磨我自己,让我自己发烧、感冒、浑身疼,甚至抑郁。
    所以,将情绪说出来、表达出来是何等的重要呀。而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这个技能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孩子在妈妈那里学会情感表达,在爸爸那里学会社会规则。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有压力了,不舒服了,第一时间就是跑到妈妈身边,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脸上挂着泪水地告诉妈妈。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能够聆听孩子,那么孩子会将自己现在的这种感觉和语言对应起来,这是伤心,这是难过,这是纠结,然后当下次有类似的体验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甚至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地听孩子表达完,当孩子说完了,似乎也没那么难过了。那么孩子就学会了:以后如果我有类似的感受的时候,只要找个人说一说,就舒服了,就没有这么难受了。但是如果妈妈不但没听孩子说,还把孩子打一顿,那么孩子学会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打人;如果妈妈让孩子憋回去,让孩子自己处理,那么孩子学会的可能就是让自己内伤,让自己生病。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跟妈妈的联结太深,所以他们小时候对妈妈的话、对妈妈的行为,甚至对妈妈的人格都是全盘接受、不加选择的。所以有什么样的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看起来是因为遗传,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让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过得更有深度,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和帮助孩子。 关于情绪的处理方式,除了上面4种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我们还可以更新我们的认知系统,就是调整我们的信念。当你内在的“软件”升级了,外在呈现出来的行为自然也就升级了。 比如,以前你可能觉得“养育孩子很辛苦”,当你将信念调整为“养育孩子是很快乐的,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那么,再次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们的关系将变得亦师亦友,你不但不会厌烦,相反还能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又或者,你原本对你的爱人有诸般不满,但是当你认识到“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听完你爱人的想法,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对方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最终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这样一来,情绪自然也就没有了,沟通也就顺畅了,家庭也就和谐了。 最后关于界限。人和人之间一旦建立了健康的界限,那么彼此的尊重也就建立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和孩子建立健康的界限,那么我们就开始学会尊重对面的那个小孩,就开始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的一个“拷贝”。当我们开始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开始独立地思考他的人生,就开始用他自己的智慧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健康的界限,是在彼此包容和接纳的氛围中,平等地沟通,甚至接受彼此不同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当我们处理好我们的情绪,学会正确地沟通,接受彼此的不同的时候,界限自然也就呈现出来了。而当我们不能正确地沟通,彼此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不接受彼此的不同时,我们之间虽然看起来也是有距离的,但是这个界限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我们更好地相处。所以,不管是沟通,还是情绪、信念,都是构建健康界限的基础。 养育孩子,也是养育自己。如果能够经由养育孩子的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发现成长的乐趣,发现人生有不一样的体验,也不枉孩子来到这个世间,与我们相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