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
止咳糖浆除了给感冒患者心理安慰以外,更有一定几率导致心悸甚至死亡。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内容提要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媒体推荐
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本质部分的认知。
——《华盛顿邮报》
《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
——《卫报》
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
目录
序言
引言 有传染性的活液
老朋友
1 并不普通的感冒[鼻病毒]
2 祈求星星的照看[流感病毒]
3 长角的兔子[HPV]
无处不在
4 敌人的敌人[噬菌体]
5 感染的海洋[海洋噬菌体]
6 人体内的“寄生者”[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与病毒共赴未来
7 新的灾难[HIV]
8 融入美国[西尼罗河病毒]
9 预测下一场瘟疫[埃博拉、SARS、MERS]
10 漫长的告别[天花病毒]
尾声 冷却塔中的“外来客”[巨型病毒]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朱迪·戴蒙德博士
内布拉斯加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病毒星球计划主管
查尔斯·伍德博士
路易斯·L.莱尔大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化学教授、内布拉斯加病毒中心主管
病毒影响了人类福祉的发展,它们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大约10亿人的生存。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病毒也毋庸置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天花病毒曾经是人类最凶猛的杀手,但天花现在是全球少数几种被彻底根除的疾病之一。而艾滋病毒等新病毒,则相继给人类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
病毒肉眼不可见,却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非常活跃。它们把DNA从一个物种搬运到另一个物种,为生物演化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病毒也对大量生命体的生存进行了调节,从微生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无一不受到它们的影响。病毒的作用不仅限于生物,它们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土壤、海洋和淡水。放眼演化的历程,不管哪一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它们的演化都离不开这些微小却威力无边的病毒。这些病毒和我们共同拥有这个星球。
2011年,《病毒星球》第一版正式出版。在那之后病毒的威力又一次让我们震惊。曾经仅在非洲偏远地区小规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突然造成了弗里敦和科纳克里等城市的大规模疫情,并首次扩散到其他大陆。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内的新病毒,感染范围也从动物跨越到了人类。但与此同时,科学家也纷纷找到了利用病毒多样性来为人类自己造福的方法。卡尔·齐默整合了这些进展,形成了大家看到的新版《病毒星球》。
这些内容齐默最初是为“病毒星球计划”撰写的,该计划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研究资源中心(NCRR)颁发的科学教育伙伴奖(SEPA)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人们通过广播纪录片、图片故事、教师专业培养、手机和iPad应用等材料对病毒和病毒学进行深入了解。想了解更多“病毒星球计划”相关信息,请访问网站:http://worldofviruses.unl.edu。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引言 有传染性的活液
烟草花叶病毒和病毒世界的发现
距离墨西哥奇瓦瓦州东南80公里的沙漠里,有一条寸草不生的山脉,名叫奈卡山脉。2000年,几位矿工在山底错综复杂的地下洞穴中作业。当他们挖到300米深的时候,一个奇异的世界豁然展现在他们眼前。这个空间大概9米宽,将近30米长,洞顶、四壁、地面,都排布着光滑透亮的石膏晶体。有矿物晶体的洞穴并不少见,但奈卡“水晶洞”与众不同。洞里的晶体都有着惊人的体量,长度都在10米以上,最沉的有55吨重。这些晶体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用在项链上的小水晶,而是像山一样大,人都能往上爬。
山洞被发现以来,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得到许可进入这个神奇的水晶洞,格拉纳达大学的地质学家胡安·曼努埃尔·加西亚·鲁伊斯(Juan Manuel Garcia-Ruiz)就是其中的一位。基于自己的研究,他确定了这些晶体的年代,它们是在2600万年之前,火山活动造就奈卡山脉的同时形成的。那时山体中出现了一些空洞,里面充满了含有矿物质的热水。火山岩浆不断释放热量,把水维持在灼热的58摄氏度,这个温度是矿物析出、形成晶体的理想温度。山洞里的水就这样在几十万年间神奇地维持在这个完美的温度,让晶体能长成今天的庞然大物。
2009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柯蒂斯·萨特尔(Curtis Suttle)到访水晶洞。他和同事从洞穴的水洼里舀了一些水,带回实验室分析。如果你知道萨特尔的研究领域,一定会觉得他去分析洞里的水简直是莫名其妙。萨特尔的学术研究和晶体、矿物,甚至和任何石头都扯不上半点关系。他研究的是病毒。
水晶洞里从来也没有人,又不会感染什么病毒,事实上,洞里甚至连一条鱼也找不到。这个神奇的洞穴在几千万年间一直与世隔绝,仿佛是生物圈外一个独立的存在。然而,萨特尔的那次拜访的确不虚此行。他把从水晶洞里带回的水放在显微镜下,大片大片的病毒展现在他眼前,每滴水里都足有2亿个病毒。
同年,科学家达娜·威尔纳(Dana Willner)也开展了她自己的病毒探寻之旅。不过这一次她没有去什么洞穴,而是“潜入”了人体。威尔纳和同事从人的痰里分离出了一些DNA片段。他们把这些DNA片段同在线数据库里的上百万个现有序列进行了比对。当然,片段中大部分DNA来自人体,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来自病毒。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健康人的肺里是没有病毒或细菌的。但威尔纳发现,人的肺里平均驻扎了174种之多的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发现病毒的近亲,另外90%就和水晶洞里躲藏的病毒一样陌生。
病毒世界向科学家打开了大门。从深深的地下,到撒哈拉沙漠的沙里,再到南极冰盖之下1英里深藏的湖水中——新发现的病毒无处不在,数量之巨令科学家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逐一仔细研究。病毒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几千年来,我们对病毒的全部了解只是它们会让人得病,甚至取人性命。而直到现在,我们尽管看到了病毒对人的影响,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