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

  • 定价: ¥48
  • ISBN:978753395608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344页
  • 作者:章敬平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20-06-01 第3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从幼年丧父的寒门孤儿,到曾国藩精选的“千古三十二圣哲”,欧阳修的一生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一个打败时光的千年传奇。
    曾国藩认为,读懂读透欧阳修,受用终生。
    欧阳修是谁?
    一代文宗——影响后世千年文风,却酷爱创作流行歌曲,绯闻轶事一箩筐;
    千古伯乐——学生苏轼对他感恩戴德,老师晏殊却怎么也瞧不上他;
    三朝老臣——力图革新,却也世俗圆融,游走于人情与礼法之间;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先有人情,再做圣贤。

内容提要

  

    欧阳修,祖籍江西,生于四川,在湖北长大,死于安徽,葬于河南。
    他是一代文宗,杰出辩手,识时务者,两千年来无出其右的墓志铭作家,绯闻缠身大节不亏的政治家,一个把两部史书塞进二十四史的历史学家,一个毕生宣扬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的封建主义理论家,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圣贤。
    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者,一个爱茶爱酒爱歌妓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爱牡丹爱到极致的花痴,无神论者,考古学家,君子之交的楷模,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他的一生,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一个打败时光的千年传奇。

作者简介

    章敬平,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著有《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拐点》(《南方都市报》2004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社科类第一名)等书。

目录

卷一  登场:又穷又丑又落魄
  第一章  凤凰男攀高枝
  第二章  谁的妈妈牛
卷二  风流岁月:政治家
  第三章  君子剑,君子党
  第四章  皇上,我敬您畏您效忠您
  第五章  名节:包青天,狄将军
卷三  人生败笔:欧阳不修?
  第六章  醉翁亭记:乱伦外甥女的谣言
  第七章  扒灰儿媳的谣言
  第八章  皇帝能喊亲爹一声爸吗?
卷四  一代文宗:人正词不正
  第九章  我掌权,天下文风变变变
  第十章  呜呼,历史
  第十一章  情人节,人约黄昏后
  第十二章  偶像:一树梨花压海棠
卷五  致逝者
  第十三章  娘啊娘
  第十四章  范仲淹,范大哥
  第十五章  朋友啊,朋友
  第十六章  “唐宋一大家”的爷爷
卷六  文学家们:恩师门生故旧
  第十七章  晏殊对他:俯视,瞧不起
  第十八章  王安石对他:平视,我有我的梦
  第十九章  苏轼对他:仰视,感恩戴德
卷七  谢幕:最后十四个月
  第二十章  退休:淡泊名利否
  第二十一章  归去来兮
  第二十二章  遗嘱
  第二十三章  身后名
附录一  欧阳修编年小传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十余年前,与敬平结识于广州,具体聊了些什么,年月已久,记不清了。初次相识,印象颇深的是,这是一个博学有趣的人。
    时间流逝,与敬平的缘分日深。我们时为良友,时为同事,最后又归为良友。
    和敬平相处,我最喜欢的是一壶茶,一碟花生,把各自经历的、听闻的奇事趣事雅事,以各自的视角娓娓道来。不消说,敬平是个擅于讲故事的人。
    读到他的书稿,我一点也不意外,他就是《欧阳修传》非常合适的作者。严格地说,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传记,然而,生动,有趣,博雅。也许,朋友里面,只有敬平,才能让一个年代遥远的古人的爱恨情仇,跃然纸上。
    究其原因,既有他的博学风趣,也有赖于他擅于讲说的才能。最重要的,可能是相隔千年的作者与传主,内心深入的相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看到的明月是一样的,涌出的情感,能有多大的不同?
    本书之好坏,传记之深浅,欧阳之得失,古今之异同,读者诸君,还是自己评说吧。有道是:古人亦如此,今人可奈何?
    是为序。
    唐岩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凌晨于北京

后记

  

    很多年前,我是苏东坡的“粉丝”,想过写本苏东坡的传记.没想到,今天出版的,居然是一本欧阳修的传记。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的大家长,但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比起他的学生,亲爱的苏轼先生,在审美价值上,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他的性格,也没有苏先生那么潇洒、豪迈、豁达,那么讨人喜欢。
    年纪渐长,喜欢读历史的时候,才发现,换个视角,欧阳老师比苏轼同学强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丁一点的差距.是一个千古圣哲与天才作家的差距。
    我在《序言》中说过,欧阳修的故事,是一个千年一遇的励志故事,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我希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读读这本书,从中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是,请大家不要把这个故事庸俗化。欧阳修的一生,是世俗的一生.烟火气很重。然而,终其一生,他不是一个庸俗的人。
    通俗读物,是本书的定位。通俗,是我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我把与欧阳修有关的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父子仨、晏殊、包青天、狄青、曾巩一网打尽,无非是希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能够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El常生活,希望大家知其文,也知其人、知其事、知其时代,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欧阳修之所以被曾国藩列入古今“三十二圣哲”的名单,很可能因为他的忠君思想、名节观念、正统理论。这样的价值判断到底好不好,美不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不想作出评价。我只希望,我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讲清楚,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欧阳修的圣贤之路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他是怎么打败时光的。
    本书的写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历时几年一篇一篇点滴积累的结果,是本职工作之外自娱自乐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对你而言的。本书二十几章,每一章都是独立成篇的。你不必赌咒发誓,努力地从第一章读到最后一章。作为读者,你可以在马桶上读它十分钟毫不痛苦地对抗便秘,也可以在火车站、飞机场等待出发的时候,读个一章两章,打发等候的无聊,或者在重大考试之前,读一章,调剂一下紧张的心情。
    坏处,是对我而言的。喜欢写作的朋友知道,写作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落笔的心境也会不同。这几年,写欧阳修的时候,时而亢奋,时而落寞,时而轻快,时而沉重。落寞沉重的时候,问题不大,大不了文笔悲苦一点呗,怕的是亢奋轻快的时候,文笔一下子变得轻佻、吹牛、哗众取宠。这是本书付印之前,我心忐忑之处。水平可以不高,态度不可以不端正。我特别担心,通俗读物一不小心变成庸俗读物。
    轻佻、庸俗,是我万万不能接受的。写这本书,最初的起因,是给小朋友讲解古诗文。我希望今天的小朋友,未来的大学生,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受到低级趣味的毒害。本书定稿的时候,正是我本职工作殊为繁忙的时刻,没时间,也没宁静的心态,坐下来改。但愿未来早早退休,好好地改改。 我不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教授研究员,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前辈学长们不一而足的专业研究。我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尽可能多地列出了一批对我有启发的参考文献。特别感谢《欧阳修大传》的作者朱安群先生、徐奔先生,《欧阳修传略》的作者刘德清先生、刘菊芳先生,南京大学教授李昌舒先生,他们的专著论文对我启发很大。 这本书,是站在先贤先进的肩膀上完成的,错误则是我个人的。我有自知之明,本书的错漏谬误,不是一两句谦虚的话就能掩盖过去的。在此,期盼专业人士狠狠批评,不吝赐教。 这本书,素材来源甚广,有欧阳修自己的著述、宋代史籍、笔记小说、专家学者的专著论文等。然而,这不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著,我不想按照学术规范,对素材来源一一予以注明。我也不想在参考文献中,装模作样地列出一大堆我没有认真读过的古籍的书名。 这本书,几乎每一章,我都省略了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哪怕是韩琦、富弼这样的北宋名相,在某些章节也被我有意忽略,目的是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今天,普通读者对那些冷僻的名字,不可能有什么亲切感,一连三个陌生的名字,就难以卒读。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没有虚构,或者说,我没有任何虚构的故意。我相信,有的事情,我一定写错了。不过,这一切,是水平问题,是所选素材未经考证或者考证不足的问题,不是故意为之。我不会为了生动有趣好看,就去想当然地虚构。这本书中,有很多“可能”“也许”“或许”“我猜”“估计”“大概”之类的词。之所以这样写,是想提醒读者,我对某件事某个问题的评议和渲染,是主观的,未必客观真实可信。 过去,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总觉得林先生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苏东坡,就关化苏东坡,是这本传记的一大缺憾。这也是中国传记作品的常见缺点。喜欢某个传主,就会移情于他,不由自主地为他说话,哪怕传主做得不对,也要为他辩解。写欧阳修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移情传主的陷阱。 拜各种因缘之所赐,我对欧阳修的理解,也与年轻时大不相同。欧阳修还是那个欧阳修,我已不是过去的我。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一次又一次的出丑,一次甚于一次的窘迫,欧阳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日渐丰满,越发亲切。 本书的写作出版,同样拜各种因缘之所赐。感谢因缘背后的师友们: 感谢唐岩为本书写序,感谢方丈善意的嘲笑,鞭策我好好写字天天向上,感谢罗振宇教我怎样眉飞色舞地写作讲故事,怎样把“写文章”变成“说文章”。 感谢潘啸龙、陈文忠、朱良志、刘学锴、余恕诚、赵庆元、赵卫东、吴征、顾凌、胡靖、王刚、刘春、曾宁、孔勇、项念东、徐春芳、王玉娟、黄庭满、王武伟诸师友,在古代文学领域对我的熏染。 感谢我的伯母易家芳女士。她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关于作文,给我的少年时光留下很多妙趣横生的回忆。感谢我的老师袁慧芸女士。她是我遇到的待我最善的老师。 感谢多位不便写出姓名的师友,助我阅知世事,为我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我写作本书埋下了善的种子。 最后,感谢“彬彬有法”公众号编辑王烨小姐,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