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城市市政经济

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精)

  • 定价: ¥35
  • ISBN:978754581766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书店
  • 页数:172页
  • 作者:王国伟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国伟先生是一位细致入微的城市生活观察者。他以极其微小而又特殊的观察角度,考察了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读者揭示了那些虽然细小却触及本质的城市价值。简言概括,就是城市生活的主题——人的价值。
    本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品质城市所应该拥有的空间品质和生活内涵,也反映了作者对此的深刻反思。

内容提要

  

    这是作者继《城市化的权力傲慢》后又一本城市评论选集。城市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凭着天性和理性的驱使,人创造了城市。数千年人类文明历经变迁,但对城市的想象和追随,一直没有停歇。期待在情绪的震颤下寻求城市的一点诗意,成了作者写下这些文章的动因。鲜明的观点和感性的叙述,是作者坚持的基本行文风格。他以微观角度,关注和审视跟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微空间改造更新中的各种现象,在理性思考和文化考量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城市和艺术问题,予以评论,呼吁在城市中开辟出新的人文空间,给当代人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慰藉。

作者简介

    王国伟,著名出版人。城市、艺术、媒体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上世纪80—90年代,先后主持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出版机构的编辑出版工作。
    先后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荒芜英雄路》《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世界科学大师传记丛书》《当代世界文学家传记丛书》《咖啡地图》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图书和期刊。
    其典型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版和文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形成了特殊的出版和文化价值。近年来,主要以城市、艺术、媒体批评、研究为主。思想敏锐、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批判为其基本风格。独立的学术立场和独特的批评视角,获得文化界的好评。

目录


自序:我们的身体如何被有质量地安放?
天堂很远,书店很近
风光的迪士尼和衰败的“大观园
艺术展览是否该下榻商业空间?
乡愁,不该是一条回不去的路
景观对峙中何以形成新的建筑秩序?
被蒙羞的秋水山庄
“最美野长城”凄凉背影后的无知和傲慢
历史建筑的粗糙复制等同于谎言
重建场所精神
论建筑图像传播中的身体表达——以新京报《北京地理》副刊为例
黄浦江、苏州河双重历史叙事
迷离的苏州河印象
澳门壁画实践:建构城市鲜活的文化现场
街道、空间、美术馆:城市气质的体现者
作为现象的郎平——《郎平自传》背后的故事
守艺者:守住人类最本质的智慧和能力
不忘初心
空间与时间的欢愉
往事怎能忘怀?——我为什么写《我经历的22 个出版事件》
方寸之地、百年风情——豫园小校场年画展前言
后记

前言

  

    书名来自美国作家雅各布斯著名的城市研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书中,雅各布斯揭示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中常常被城市的规划者、决策者和权势阶层忽略的那些生动性、多样性、日常性内容的极端重要性,并由此断定城市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王国伟先生作为一位城市观察者,受到雅各布斯的启发,从更为细小、更为生活的层面为我们展示了更为真实、更为近人的城市生命力之所在。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生生死死自然不可避免,但却是应该有一个比人的生命周期长得多得多的生命周期。在这个我们自身无法看到的城市生命周期之内,城市的生命力更应该表现在其生命体内无时不在、从不间断但却又不易察觉的细胞层面的新陈代谢之中。本书书名所称之“微空间”,即是这个细胞层面最重要的部分。城市更新不应该是、至少不应该总是大规模的、手术式的大拆大建,也不应该总是一成不变的、死气沉沉的、一切按照事先规划的、效果图式的景象。城市的生命力恰恰主要体现在那些细小尺度上的、微观层面上的非预见性的、自发的和偶然的、不断涌现的变化和持续更新的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微空间的生生死死,正是城市有机体永恒强大的生命活动的体现。
    王国伟先生是一位细致入微的城市生活观察者。他以极其微小而又特殊的观察角度,考察了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读者揭示了那些虽然细小却触及本质的城市价值。简言概括,就是城市生活的主题——人的价值。城市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优质的空间。而这种空间的优质性,不仅体现在先进高效的基础设施,光彩夺人的高楼大厦和整洁鲜亮的城市景观上,更应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均布与开放、公共服务的周全与便利、公共生活的优雅与温馨,以及市民大众的生存机会与社会尊严上。
    本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品质城市所应该拥有的空间品质和生活内涵,也反映了作者对此的深刻反思。我相信一定会让读者读有所值,读有所得,读有所思。
    伍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018年7月22日

后记

  

    本书是我的前一部著作《城市化的权力傲慢》的续集。两本书基本完整地呈现了本人城市批评的基本立场和人文态度。《城市化的权力傲慢》更多是从宏观视角,关注和批判城市化过程中的权力滥用和资本的野蛮性;而《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却是以城市微观角度,关注和审视跟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微空间改造更新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研判。两本书一以贯之地呼吁,希望在经济和技术维度之上,在时空交替之中,开辟出新的人文尺度。而对人的核心价值的充分尊重,应该成为未来城市、乡镇、农村开发的基本原则。希望城乡空间能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持久的舒适和温度。
    本书的有些篇目应《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版之邀,曾先后刊发于该报的城市评论专栏,正是艺术专版徐佳和编辑的不断催促,才使得我努力写下这些文字。可惜,《东方早报》现已停刊,令人不免心有悲切。另外一些篇目曾刊发于新加坡《联合早报》、《文汇报·文汇学人》专刊,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术刊物。得益于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编辑余云的关注和帮助,其中一些篇目刊发后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影响。
    十分感谢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百忙之中,不吝笔墨,特为本书作序,使得拙作增色不少。事实上,在城市批评研究实践中,多有与伍江教授交流,也得到过他的许多指点和帮助。最后,我得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先生,正是他的慧眼和出版人的专业努力,以及不厌其烦的职业精神,本书才能顺利问世,我的城市批评思想才得以完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