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海兰江畔稻花香(精)

  • 定价: ¥45
  • ISBN:9787538760088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时代文艺
  • 页数:235页
  • 作者:李春良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以散点透视、点面结合的手法,通过对国家主席到访过的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的深度叙写,以及附近村镇中广大乡村干部、新型农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企业家的深度挖掘,讲述了他们几十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全面展示了延边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力求更加真实地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新广大农民的思维观念的重视,和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内容提要

  

    金达莱、海兰江、甑峰岭、老里克湖……走进延边大地,为您讲述这里不一样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故事。全面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延边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者简介

    李春良,人民警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协理事、吉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优秀的警察作家。
    其短篇小说《男警和女警》获第七届全国金盾文学奖,报告文学《十载春秋送死囚》获首届吉林省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狱警与囚徒》获第二届吉林文学奖,长篇小说《女子中队》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目录


第一章  三访光东
  一、光东,一个革命性的细节
  二、光东,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光东,历史能否给出满意的答案
第二章  北方塘约
  一、塘约简史
  二、有可比性吗
  三、三兄弟的故事
  四、驻村书记的魅力说
  五、心愿
  六、和南村的启示
第三章  金达莱花开
  一、年轻村庄的百年史
  二、花开其时
  三、一朵花的节日
第四章  江畔天使
  一、一株幽兰
  二、走在路上
  三、一部轮椅
  四、静花的亲人
第五章  东明和工农
  一、为一个村庄更名
  二、其村其人
  三、稻田养蟹及公司
第六章  第一书记
  一、请你相信我
  二、好人情怀
  三、忠良之心
第七章  第N条道路
  一、殊途同归
  二、延边模式
  三、中国经验
第八章  青山常在
  一、怀念一个人
  二、源头第一村
  三、难忘的午餐
  四、巍巍青山
后记  永远的海兰江
  一、旅人履痕
  二、未来将来
  三、文学不能缺席
  四、江河万古流

前言

  

    1
    北方,春姑娘总是满腹心事地迟疑着脚步。
    过了惊蛰,那声春雷尚未惊心动魄地炸响,厚厚的冰雪已开始慢慢消融,在银被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渐渐苏醒。冰凌花第一个将做了许久的春梦变为现实,小小的紫色叶片捧出星星点点的鹅黄,骄傲地点缀在晶莹剔透的冰原上。一株株小草调皮地在冰雪中探头探脑,用一抹抹新绿报道着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片神奇的土地是可以让人顶礼膜拜的。
    翻开古籍,早有言证:“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大荒北经》)不咸者,神巫也,此山有神,或者神山谓之。
    让我们在这片崇山峻岭中聚焦,还有一处更为神奇的所在。从深秋时节到来年的仲春之际,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极地区和东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在此碰撞交汇,形成锋面,纷飞的雪片像洁白的花朵铺天盖地,奢侈挥洒,隆冬时节,雪深可达数米。待来年冰雪消融,一条条丰沛的水流汇集到低洼处,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台地上形成一片神奇的高山湖泊,恰如一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无际的绿色林海。
    这片神奇的山便是甑峰岭,这方圣洁的水便是老里克湖。
    终于,那一声声催人奋进的春雷从天际隐隐滚过,被寒冷冻凝太久的神山圣水终于听到了春的呼唤,似乎在一夜之间醒来了。甑峰岭上,一片片火红的金达莱映着不时降下的皑皑白雪傲然怒放。冰封的老里克湖訇然解冻,一线溪流淙淙哗哗地弹奏起美妙的乐章飞泻而下,在绿色的林海中不断牵手脉脉线溪,渐渐汇成海兰溪、海兰河。当海兰河一路欢歌奔涌出甑峰岭时,终于有了万千气象和浩荡之势,海兰江由此发端,她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大地,浩浩荡荡,一路向前,亘古奔流。
    2
    一江碧水,南下东流,海兰江在高远的天地间悠悠,恰如一条时间的长河穿过历史的风云从远古的洪荒涌来,滋养了一辈又一辈中华各族儿女,也见证了这片神奇土地上先祖们的刀光剑影、生死歌哭。
    公元696年,武则天在位的万岁通天元年,一个叫乞乞仲象的人和当时许多的王公大臣一样,不满于被一个女流之辈统治,带领其粟末靺鞨旧部在营州(今辽宁朝阳)起兵造反了。武则天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乞仲象不为所动,继续东逃。不久,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死,其子大祚荣继续率部逃往辽东。
    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大祚荣俯首称臣,并派次子大门艺入朝留作中宗李显的侍卫。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遣崔忻摄鸿胪卿,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渤海”便取代了“震”,成为其新封号。
    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念渤海郡王大钦茂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功,升郡为国,加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一品校
    太尉。
    随着渤海国在唐王朝地位的不断上升,开启了这片神奇土地其后长达数百年的繁荣。这个由肃慎人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全盛时有5京15府62州,统治范围覆盖东北全境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海兰江畔的中京显德府曾是其故国都城,生活在这里的肃慎族系的靺鞨人,华夏族系的汉人,东胡—鲜卑族系的契丹人、奚人、达菇人,突厥族系的回鹘及九姓杂胡人,以及夫余—濊貊族系的高句丽人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出了东北大地上灿烂的古代农耕文明,“卢城之稻”屡屡出现在《新唐书》中。
    秋风起兮遍地金黄,海兰江畔稻米飘香。车辚辚,马萧萧,一石石“卢城之稻”装袋打包,牲驮车载,顺着这条尚未得到重视的丝绸之路一路奔向西南,过沈洲(今沈阳)入榆关(今山海关),向着长安昼夜兼程,在朝贡的大路上扬起一片又一片历史的烟尘。
    3
    葱茏的田野,漫山的金达莱。海兰江劈山落涧,风雨兼程,浩浩荡荡,奔腾向前。
    2015年7月16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甑峰岭记住了,海兰江更记住了。
    这天下午,蓝天如洗,白云悠悠,艳阳普照。海兰江畔一望无际的万亩稻浪,碧波起伏,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来。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他说,几十年前自己当村党支部书记时,广播里每天都放这首歌,非常熟悉,今天来到了海兰江边,歌中所唱的就是这里。
    他说,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他说,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甑峰岭下,海兰江畔,这个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中华儿女聚居的边疆地区,再次吹过鼓舞斗志的熙熙春风,再次响起催人奋进的滚滚春雷。

后记

  

    永远的海兰江
    一、旅人履痕
    从这个春天开始,我的脚步一直在海兰江畔行走,走到夏,再走到秋。看那一粒粒稻种混合着泥土被播种进育秧大棚的塑料托盘中,看那一株株嫩绿秧苗伴着耕者的希望被插秧机一排排栽到田地里,看那柔弱的稻秧慢慢缓苗返青,逐渐茁壮,看那水田里的小螃蟹一点点长大,直到金风送爽,海兰江畔一望无际的碧绿变成遍地金黄。
    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到来了,这片沉重的黑土地又将以自己的丰腴为勤劳的人们奉上沉甸甸的收获。
    土地,村庄,人。
    海兰江畔,从蛮荒蒙昧到文明初曙,再到繁荣昌盛。千百年来,多少次的循环往复,早已无从得知。
    青山巍巍,江水悠悠,草木荣枯,岁岁如是。
    世纪之交,海兰江畔这方沃土上的历史巨变正渐次走向高潮。诚然,我们的一些村庄空心化了,凋敝了,衰落了,年轻人走了,建制撤销了,整合了。一些专家学者像唱夕阳挽歌一般哀叹几千年乡村文明的衰落,可是像以往那样,把人们全部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让一个个村庄过着人气旺盛的穷日子,能算得上乡村的繁荣吗?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必须把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我坚信,随着土地确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乡村整合的步伐还要加快,一定还有更多的村庄消失,更多的人离开土地出走。然而,只要这大片的沃野良田还在耕种,还在比原来更好地奉献着丰腴的果实,我们的农耕文明就非但没有衰落,反而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了新生。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海兰江畔行走,我还时常处在感动、激动中,有时甚至激情澎湃,热泪盈眶。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是一片激荡着历史烟云的土地。在这片长满榆树的土地上,100多年前,朝鲜族先民、汉族先民等各民族儿女重新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篝火,开垦出千里沃野,使中断了数百年的农耕文明得以延续。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是一片浸透了血与泪的苦难土地。在那场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无数优秀的边疆各族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了这片土地的尊严。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更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机勃发的土地。从侯志国身上,从吕冠军身上,从王忠良身上,从卢锡顺身上,从元永镇、玄在权、金成杰、崔静花身上,从我采访的近百名最基层的普通党员干部身上,我看到了童长荣的身影,看到了公道轸的身影,看到了崔相东、申春等无数为这块土地抛洒过一腔热血的先烈们的身影。我看到了一个政党曾经走过的路,找到了她出发的原点,明白了她从哪里来,又将带领人民走向何方。
    ……
    我还想起了高春祥、王云玲夫妇,这对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种了大半辈子水稻的农民夫妻。他们话语不多,但那洋溢在脸上的灿烂笑容却足以感染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 双河村自脱贫攻坚以来,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村民们请回了在外地创业成功的退役军人尤双印当带头人。短短几年时间,柏油路户户通了,太阳能路灯彻夜亮了,文体活动室、会议室、村卫生室、村政务大厅、文化活动广场等高标准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完成。村容村貌美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2016年,龙双印又带头成立了双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很快发展到137户,实际种植面积120多公顷,全村37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村民们和电商平台“善品公社”合作,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扶贫”的思路,创造出了“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的脱贫模式,将优质的稻花香大米卖到了全国各地。2018年末,仅合作社分红一块,就使得3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难怪高春祥、王云玲夫妇笑得如此明丽动人,如此开心幸福。透过他们灿烂的笑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曾经梦想的美好生活正在变为现实的满足和喜悦,感受到了他们对更加美好的明天的期盼与憧憬。 我相信,这对普通农民夫妻的笑容不仅刻入了我的头脑,更会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记忆的一部分。 巍巍甑峰岭,滚滚海兰江,延边大地,平岗绿洲,从党的总书记,到乡村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为了脱贫攻坚、为了全面小康、为了乡村振兴,都把奔忙劳碌的身影留在了这里。 在我人生的这个特殊时刻,怀揣着以文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记录伟大时代的理想,与海兰江结缘。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然而,我希望可以把我的文字留在海兰江畔。 此刻,望着巍巍的青山和滔滔的江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身影正浩浩荡荡地行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威武雄壮、势不可挡! 再见,海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