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修订珍藏版)(精)

  • 定价: ¥58
  • ISBN:978752170048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38页
  • 作者:(美)阿尔伯特·克...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东亚史巨擘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书,畅销欧美十余年;包弼德、欧立德、孔飞力、傅高义等十余位汉学家鼎力支持!
    以他者之眼凝视中国史,会看到怎样不一样的中华文明?将中国史放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以非凡视角重新发现中国,图文并茂,用文物、历史照片再现多彩文化景象!

内容提要

  

    其他世界古文明接连陨落,唯有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原因何在?东亚史巨肇阿尔伯特克雷格梳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20世纪的历史,以寻找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根源。
    《哈佛极简中国史》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在三百多页的篇幅中,我们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早期中国,到构建最早帝国的秦汉,从帝制时代高峰的隋唐宋元,到帝制时代晚期的明清,再到步履蹒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国。
    我们可以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中看到,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当试图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也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这部中国史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中国史放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同样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解决方法有何不同?公元6世纪后,为何欧洲陷入长期分裂,中国却能不断重构统一帝国?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动力与阿拉伯人有何不同?……通过这部富有启发性的“世界中的中国史”,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中华文明。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世和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 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1959 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荣获古根海姆奖学金、富布莱特奖学金,先后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访学,1988 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
    代表著作有《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州》(1961)、《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1989,与费正清、赖世和合著)、《世界文明的遗产》(2000)、《哈佛日本文明简史》(2002)等。

目录

前言
1  早期中国
  起源: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早期:商朝
  青铜时代晚期:西周
  铁器时代:东周
  铁器时代:中国哲学的诞生
  历史视野中的早期中国思想
2  中国最早的帝国及其后时期
  秦统一中国
  西汉
  东汉及其后时期
  汉代思想与宗教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最早帝国
3  帝制时代的高峰
  帝国的重建:隋朝和唐朝
  宋朝
  元朝:蒙古大帝国统治下的中国
  历史视野中的帝制中国
4  帝制时代后期:明朝和清朝
  经济区域
  人口
  中国第三次商业革命
  明朝的统治模式
  明朝的对外关系
  清朝的统治模式
  清朝的对外关系
  明清文化
  历史视野中的帝制时代后期的中国
5  近代中国
  清朝统治的终结
  从王朝统治走向军阀政治
  文化和思想激荡:“五四”运动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历史视野中的近代中国
延伸阅读
注释

前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后来与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没或取代了。诚然,中国文明也并非一成不变,始终在发展变化,但它融合了外来的影响,从未被完全淹没。公元7—8世纪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及越南,确定了今日之“东亚”的范围,中国的诗歌、文学和艺术在这一地区依然具有影响力。如今,中国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国,经济增长迅猛。要理解当今世界,必须理解中国,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
    本书最早是《世界文明的遗产》(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s)一书中“中国”数章的扩充。再版时对这些章节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原先用罗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称和术语改为拼音。此次第3版的每一章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增补。
    本书力图为中国历史进程建立一个编年框架并进行概述,在关注统治王朝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关注。有大学讲师希望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并指定(相关)专著、文献、小说和电影。本书文字简明,或许对他们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力求简明,笔者许多看似确凿的推断可能仅在其简明的语境下正确,充分严格的论证则需要更多篇幅。笔者为重新讲述历史,择选了一些关键的史实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要素。读者通过阅读书末延伸阅读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本书所述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为对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变化或稳定都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过社会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相连,为生存工作,并受到规则的保护和制约。这类关系的总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历史学家至多只能了解过往历史的一二。在中国,尽管近代之前的文献记载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绝大多数人仍湮没无名,不着痕迹。通过现存文献来书写中国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数碎片已经遗失的拼图。
    以过去的眼光去观察某段历史总是非常困难。我们今天的假设总是难免臆断。即使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也仅能瞥见少量信息,比如说,我们对中世纪汉堡的某位商人就难有全面了解。而南宋时期杭州的某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中文的注音体系。直到大约20年前,大多数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都使用威妥玛氏拼音体系,即将中文名字和术语罗马字母化。现在,多数学者和所有报纸都使用汉语拼音体系,即在中国通用的体系。我本人始终使用汉语拼音,因此,“毛泽东”我写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总体而言,汉语拼音对使用英语的人并不难。“道”用汉语拼音写作“Dao”,而不是“Tao”,它在汉语中的发音也是这样。但由于汉语拼音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受到了俄语的影响,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语不同,应当留意。
    1.旧式的“hs”(比如“夏朝”中的“夏”)现在写作“x”(因此朝代名写作“Xia”)。
    2.旧式送气音“ch”(比如“清朝”中的“清”)现在写作“q”(因此朝代名写作“Qing”)。
    3.旧式的“ts”(比如现代思想家“蔡元培”中的“蔡”)现在罗马字母化写作“c”(所以写作Cai Yuanpei)。
    与韩国和日本一样,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所以刚才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元培先生”。为了标明向汉语拼音体系的转化,我有时在拼音后面的括号中加上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比如“Jiang Jieshi”(Chiang Kai-shek,蒋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广州)。延伸阅读书目中的部分书名则使用了旧式的威妥玛氏拼音体系。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来表示朝代名。这类情况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许多出色的研究,由于常见的篇幅原因,在此难以一一致谢。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几位,他们给予了我特别的个人帮助:我最早的中国史老师——史华慈、赖世和、杨联陞和费正清;我的同事们,同他们学习令我受益匪浅——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诺、欧立德、梅谷、柯伟林、孔飞力、德怀特·珀金斯、普鸣、傅高义和叶山。此外,以下评阅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亨利·安特凯维奇,沃什本大学的杜永涛和巴特勒大学的韩孝荣。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旭子·克雷格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和编辑建议。所有的谬误都归于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