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百科全书类书

科学外史(Ⅱ)(精)

  • 定价: ¥58
  • ISBN:9787208156616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292页
  • 作者:江晓原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专栏合集第二部,颠覆了唯科学神话。
    本书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
    本书由刘慈欣、刘兵、刘华杰、姬十三联合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外史》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本书为该系列第二本,延续了通俗好读的行文风格,但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全书分为“科学之名”“科学之惑”“科学之危”“亦幻亦真”“地外文明”“身后是非”“步天之歌”7个主题,对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关注尤多。

媒体推荐

    “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此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部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
    “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索的关联及互动。
    ——江晓原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首创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持续发表学术文本,指导培养国内该方向第一个博士已于数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

目录

自序
科学之名
  1835年的月亮:一场可喜的骗局
  埃舍尔的画中有没有科学?
  概率论在彩票游戏中帮助谁?
  智商测试之前世今生
  冷核聚变:利益争夺中的迷局
  是回归“科普”原初目的的时候了
科学之惑
  那条“长尾”其实是虚幻的
  生也有涯,网也无涯:互联网“无限选项”之害
  中国互联网面临历史性的三岔口
  我们的身体是“客观存在”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发微
科学之危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四个原则问题
  被严重误导的转基因主粮争议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
  科学政治学典型个案:台湾“核四”争议
  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
  日本25艘航空母舰点鬼录
亦幻亦真
  宇宙:隐身玩家的游戏桌,还是黑暗森林的修罗场?
  想象与科学:地球毁于核辐射的前景
  《黑客帝国》之科学思想史
  《云图》: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讲法
  《地狱》:人口困境的非法解
  《自然》杂志与科幻的不解之缘
  威尔斯为何无法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地外文明
  从德雷克公式到SETI
  围绕METI行动的争论
  火星文明从科学课题变成幻想主题
  曾让天文学家神魂颠倒的“火星运河”
身后是非
  贵族天文学家的叛逆青春
  遥想当年,天堡星堡……
  使超新星革命,让大彗星造反
  双面人:天文学家和星占学家
  两百年的东方奇遇
  哥白尼的圆:尚未扑灭的“谬种”
  哥白尼学说往事:科学证据是必要的吗?
  爱丁顿到底有没有验证广义相对论?
  迷人悬案:玻尔与海森堡之1941
步天之歌
  梁武帝:一个懂天学的帝王的奇异人生
  水运仪象台:神话和传说的尾巴
  星盘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天文年历之前世今生
  私人天文台之前世今生

前言

  

    本来我以为,《科学外史》只能是小众图书,聊供少数同好把玩把玩而已,所以当贺圣遂先生提议将我在《新发现》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时,我还私下暗想“这样的书送送朋友倒挺好”。没想到《科学外史》出版之后,不过半年多时间,居然迭邀虚誉,已经获得至少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这完全出我意料之外。
    现在这本《科学外史Ⅱ》,也许有读者会以为,是不是和电影得了奖或有了票房之后就拍续集那样,出版社和我看见《科学外史》得了奖,就乘势再出续集?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我将《科学外史》定稿交给出版社时,《科学外史Ⅱ》已经在我电脑上编好了,时间恰好在一年之前。这种情形在电影行业也是有的,比如著名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就
    是事先规划好的,只是推出时间有先后而已。按照我和出版社原先商定的计划,就是准备一年后再推出《科学外史Ⅱ》——这已经在《科学外史》的自序中明确预告了。由于这一年我继续在写《新发现》杂志上的“科学外史”专栏,所以这次编定《科学外史Ⅱ》时,自然就在原稿上增加了12篇。
    在《科学外史》入选年度“中国好书”之后,有些媒体为此前来采访,不止一家媒体的记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听说您即将推出《科学外史Ⅱ》,请问它和《科学外史》有什么不同呢?
    由于《科学外史Ⅱ》早已在我电脑上编好了,所以我可以很肯定地给出答复:
    和《科学外史》相比,《科学外史Ⅱ》的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读者若垂顾本书正文,将发现事实正是如此。
    现在回顾起来,当初将专栏取名“科学外史”,还真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这个名字高度开放,可以容纳几乎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人物、概念,它允许作者在许许多多迥然不同的场景中随意跳转,选择话题,这非常有助于本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我要感谢那些喜欢在《新发现》杂志上或我的新浪博客上阅读“科学外史”专栏文章的读者,他们的喜欢鼓励了我的写作,有时还能激发我的灵感。
    江晓原
    2014年5月21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