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百科全书类书

科学外史(Ⅰ)(精)

  • 定价: ¥58
  • ISBN:978720815660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299页
  • 作者:江晓原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专栏合集第一部,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
    本书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届“中国好书”。
    本书由刘慈欣、刘兵、刘华杰、姬十三联合推荐!
    本书适读人群:一般的科学文化爱好者;好奇心、求知心旺盛的青年学生群体;对科幻文学、电影感兴趣的年轻白领群体。

内容提要

  

    《科学外史》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本书为该系列第一本,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共分为“昨夜星辰”“千秋寂寞”“性命交关”“四大发明”“兵凶战危”“外星文明”“似真似幻”“科学政治”8个主题。

媒体推荐

    “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此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部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
    “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索的关联及互动。
    ——江晓原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首创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持续发表学术文本,指导培养国内该方向第一个博士已于数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

目录

自序
昨夜星辰
  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
  天狼星颜色之谜:中国古籍解除恒星演化理论的困扰
  那颗彗星,它是哈雷彗星吗
  《周髀算经》里那些惊人的学说
  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
  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
  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
  望远镜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
千秋寂寞
  羊皮书上的一场科学史奇案
  泰山北斗《到大论》(上)
  泰山北斗《到大论》(下)
  星占之王:从《四书》说起
  他还是地理学的托勒密
  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
  伽利略的两本书:霍金都会搞错
  开普勒:星占学与文学的zui后交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ji“民科”
  霍金:老生常谈也能作出新贡献
  《大设计》:一个科学之神的晚年站队
性命交关
  中国一项真正的世界第壹
  取悦女性还是战胜女性
  作为养身之道的房中术
  “内丹”之谜:自然奥秘还是人间神话?
四大发明
  重新评选中国的“四大发明”
  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
  及其西传:究@是谁将骑士*层炸得粉碎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上)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下)
兵凶战危
  钓鱼城:战争史诗中的技术
  杀人武器背后的人道底线
  为何全球航空母舰只剩了十分之一
  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
外星文明
  费米佯谬:随口一言竟成纲领
  “费米佯谬”之中国解答
  UFO谈资指南
  星际航行:一堂令人沮丧的算术课
似真似幻
  上古长寿之谜:西方和东方的故事
  玛丽·雪莱还能当科幻的祖师奶奶吗
  克拉克:一个旧传统的绝响
  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科学技术臣服在好莱坞脚下”
  多世界:量子力学送给科幻的一个礼物
科学政治
  疯狂的恶棍与天才数学家
  日食的意义:从“杀无赦”到《祈晴文》
  FBI监控爱因斯坦: 一种科学政治学
  全球变暖:幻影中的科学政治学
  饮用水加氟:一个温故知新的故事
  毒品大麻:一个科学研究的故事

前言

  

    自从严锋主持《新发现》杂志,我就应邀为该杂志写“科学外史”专栏,每月一次,迄今已写了整整七年(从2006年第7期起)。在国内报纸杂志上,这样的专栏也算非常“长寿”了。但这还不是我最“长寿”的专栏——我和刘兵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对谈专栏“南腔北调”,也是每月一次,从2002年10月起,迄今已持续了十一年。
    回顾这些“长寿”专栏,皆有共同之处,通常刊物对作者高度信任,作者自己也在专栏上很用心。例如,《新发现》从不对我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提出任何异议,几乎从不改动我文章中的任何字句(哪怕发现误植也要在电话中核实)。写了几年之后,杂志又将我专栏的篇幅从二页调整为三页(稿酬当然也有所提高)。投桃报李,我对“科学外史”专栏的撰写也越来越用心。“科学外史”逐渐成为我写得很开心的一个专栏。
    “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这个专栏里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都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
    “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自中国传统修辞意义言之,则有与“正史”相对的稗史、野史之意,让人联想到《赵飞燕外传》、《杨太真外传》之类,更家喻户晓的还有《儒林外史》。以前我写过一本《天学外史》,比较侧重“外史”的学术意义;现在这本《科学外史》,则是上述两种意义并重了。
    我写专栏,绝大部分情况下每次写什么题目都不是预定的,总是到时候临时选定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喧嚣的红尘生活为专栏的选题提供灵感,还能够让每次的话题在“科学外史”这个广阔的范围中随意跳跃。
    这些专栏文章见刊后,我会贴上我的新浪博客,它们经常会上博客首页,有时还会上新浪首页。看来它们得到了一部分读者的欢迎。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贺圣遂社长,一直对这个专栏青眼有加,谬奖之余,遂有结集出版之议,我当然乐从。集子的书名,我和责编姜华想了很久,许多方案都不满意,我干脆就将专栏名称照搬过来,于是定名《科学外史》,开始编纂。
    本来以为一个小集子应该很快编完,但中间出版社给我插进了另一个小集子《脉望夜谭》的任务——那是我在《博览群书》杂志上同名专栏的集结;接着我又有迁居之役,四万册图书,六千部电影,我花了近两个月才初步整理停当。另外还有种种俗务缠身,搞得《科学外史》屡编屡辍。责编姜华一直耐心催促和等待,我则惭愧之至。眼看又一个暑假来临,这件事无论如何不应该再拖了,今天终于将它编完。
    因为专栏已经写了七年,如果将七年的文章全编进去,篇幅就太大了。我决定先编入一部分,共49篇。其余的将来编入《科学外史·Ⅱ》。但是我打散了这些文章见刊时的先后顺序,将这些题目跳跃多变的文章按照若干专题重新组合,这样阅读起来更有条理;如果读者想挑着阅读,选择起来也更方便。
    江晓原
    2013年6月24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