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此后再无余生

  • 定价: ¥45
  • ISBN:978755963095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81页
  • 作者:(美)妮娜·里格斯...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温情版《当呼吸化为空气》,亚马逊4.7高分推荐:被欧美读者称为女性版《当呼吸化为空气》,另有不同在于,里格斯对生活的热爱和亲友的挚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未曾消减,她从蒙田和爱默生的文字中寻找心灵慰藉,有条不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很多书教你如何面对死亡,这个行将就木的女人会告诉你如何活着:这是里格斯对生命的记录,更是一份对生活所产生的令人心碎的沉思——不止包括如何一边生活一边感激生活,还包括如何拥抱生活的终结。
    一个女人、妻子、母亲、女儿的人生绝笔,《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年度图书:里格斯谱写了一首灿烂又令人心碎的交响乐,交织着智慧、才气、痛苦、养育子女以及毅力,在胜算微乎其微的时候依然与之对抗。

内容提要

  

    一个女人、妻子、母亲、女儿的人生绝笔:认真活过爱过,才能好好告别。
    里格斯生长在一个有癌症基因的家族,在被确诊患病后,她没有失去自我、放弃生活,甚至还要面对母亲的离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还要照顾患有先天性糖尿病的大儿子,以及关照两个儿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接受妈妈将要离开的现实。
    里格斯的人生看似已天塌地陷,生活中的一切被打乱,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热爱,对丈夫、孩子、父母、亲友,以及书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安然离去。

媒体推荐

    里格斯在面对自己时毅然决然的诚实以及少之又少的自怜自艾,她的智慧、才气,尤其是她融入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的努力,全都是为了挣得一个小小的奇迹。
    ——英国演员,凯特·温斯莱特
    《此后再无余生》瞬间变为经典,值得每个喜欢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和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的人一读。跟另两本书一样,这也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对于我们每个人如何生活都影响深远。
    ——《纽约时报》
    《此后再无余生》是部极好的作品,是对生活所产生的令人心碎的沉思——不止包括如何一边生活一边感激生活,还包括如何拥抱生活的终结。
    ——《华盛顿邮报》
    一首灿烂又令人心碎的交响乐,交织着智慧、才气、痛苦、养育子女以及毅力,在胜算微乎其微的时候依然与之对抗。
    ——《科克斯书评》
    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一个真实收获是,它迫使我感激生命和死亡,而不仅仅只是生命本身。我必须拥抱这段患病的经历,因为它既是我个人的经历,也成为我的丈夫、孩子和亲爱的朋友们的经历。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们感受到比任何其他事情都要多得多的快乐。
    ——作者,妮娜·里格斯

作者简介

    妮娜·里格斯(Nina Riggs),曾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诗人。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玄孙女。在2015年38岁时被确诊为乳腺癌,2017年3月去世。2017年6月《此后再无余生》出版。

目录

序言:学骑自行车
第一期
  1.一个小点儿
  2.麻烦重重
  3.庞纳特方格法
  4.不是什么好消息
  5.www.嘿,妮娜·里格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com
  6.不知所措
  7.癌症不会控制我
  8.你还好吗?
  9.多疑之境
  10.我相信(爱上你,便是永恒)
  11.跟自己跳舞
  12.狐狸诗人
  13.存在与虚无
  14.透明的眼球
  15.秀发不再有
  16.空荡荡的大海
  17.可我需要那些药
  18.生前预嘱
  19.身处黑暗中
  20.更多的类固醇
  21.读书会
  22.小兽猫
第二期
  1.灰暗如痛苦
  2.神秘莫测的肿瘤
  3.黑暗的使者
  4.要说“请”
  5.意大利母女之旅
  6.朝圣者
  7.残次品
  8.追寻人生
  9.地理概况
  10.狼穴
  11.一“回忆”大象
  12.重新摸索边缘
  13.派对酒食
  14.收费员
  15.哪儿都不行
  16.个人广告
  17.肿瘤联合研讨会
  18.临终关怀
  19.刀刃
  20.紫色房子
  21.乳头高速公路
  22.短视
  23.相册
第三期
  1.死亡逼近的十五种迹象
  2.你害怕去做的事
  3.新生活正要开启
  4.火化场
  5.战利品
  6.红色魔鬼
  7.劳动节
  8.避暑别墅
  9.我也一样
  10.嘿!你好呀!
  11.这不公平
  12.小砖房
  13.淡淡忧郁
  14.赎回
  15.迷离时空
  16.对称
  17.不是僧帽水母
  18.你是羽翼下的风
  19.地下
  20.我们终将失去它
第四期
  1.最黑暗的一天
  2.直升飞机
  3.毁坏的小碎片
  4.完美的沙发
  5.亮点
  6.警惕海盗反恐计划
  7.死为何物
  8.梦里的妈妈
  9.你一直孜孜前往的地方
  10.根本睡不着
  11.余烬
  12.娜塔莉·波特曼会怎么做
  13.战场大道旁
  14.放疗夏令营
  15.清单
  16.跳来跳去
  17.职业女杀手
  18.成人监护
  19.不知道该如何撒手人寰
  20.周年纪念
  21.第18条B款
  22.信念
  23.死神
  24.沉重的残片
  25.临床试验品
  26.燃烧的思想
  27.仁慈修道院
  28.开车回家的路上
  29.勿忘你终有一死
  30.肿瘤负荷
  31.呜嘛
  32.明亮的时光
编后记
致谢

前言

  

    学骑自行车
    “死亡并不是世界末日。”妈妈在被诊断为癌症末期后,经常喜欢这样开玩笑。
    那时的我,始终未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在她去世几个月后的一天,38岁的我突然间明白了。当时,我因为乳腺癌晚期癌细胞转移正在接受治疗。生命中有太多比死亡还糟糕的事,比如宿怨、没有自知之明、顽固性便秘、缺乏幽默感……还有丈夫将你引流管中的液体倒入量杯时脸上流露出的痛苦神色。
    太阳高照时,我和丈夫约翰在家前面的人行道上,一起教小儿子骑自行车。
    “先别松手!”本尼大叫。
    “你已经学会了,你会骑了。”我抓住车座后面,感觉他已经骑得很稳。一路小跑的我不断地鼓励他,“基本上你已经可以靠自己保持平衡了,我们根本没起什么作用。”
    “可我还没准备好!”他尖叫。
    相比之下,我们从未教过大儿子弗雷迪骑自行车。有一天,他央求我们拆掉辅助轮,几分钟后便骑着自行车绕着后院一圈一圈地转了。但本尼不同,他永远都没做好让我们放手的准备。
    “你们还扶着车子吗?”他不断地问。
    对我而言,周末的空气像一剂良药,我觉得自己越发强健了:在经过数月的化疗后,为期六周的放疗也已接近尾声。我们期待转角便可看到停车标志,路面坡度可以忽略不计,也许只消再往前走15米。
    “腿上要用力,”约翰说道,“眼睛要注视前方,双手稳住车把。”
    一对年轻夫妇牵着狗穿过街道,为我们让路。他们冲着本尼微笑,我也回以微笑,并朝约翰使眼色。我知道他就要松手了。我一直看着前面,没留意脚下。
    这时,我的脚趾卡住了,我跌倒在水泥路上。
    那一瞬间,我体内深处什么东西应声而断。本尼听到我惊呼出声,随之约翰跟我同时松开了自行车。约翰竭力扶着我,我则痛不可抑。本尼骑得摇摇晃晃,不过一直在往前走。
    “妈妈,对不起!你还好吗?”他转过头喊道,“看!我还在骑!”
    就是这样,我又感受到了这个美丽缤纷、充满生机的世界。
    次日,我躺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内,里面嘈杂的声音像心怀敌意的外星人在摩拳擦掌,俨然一个朋克乐队的效果。那一刻,我想起了自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听到的一则故事。
    有位韩国老板利用团建活动为员工鼓舞士气。员工们穿着长袍围坐在桌旁,老板要求每人都要为所爱之人写一封信,当作彼此最后的通信,大家可以难过地抽噎,也可以痛哭出声。桌旁摆着一个大木盒子,但它不是普通的木盒子,而是一具棺材。
    员工们写完信后,躺入棺中,旁边的人扮演死神,慢慢逼近,然后将棺盖钉紧。大家在漆黑的棺材里静静地躺10分钟左右,假装这是一场真正的葬礼。等大家从棺材中出来时,他们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会改观,会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会更加感激生命。
    而此刻的我,目之所及都是穿着袍子平躺在逼仄嘈杂的仪器内的病人。他们安静地坐在轮椅上,进出于这些阴暗的地下室房间。身在控制室内的这一个多小时里,仪器时而哐当,时而嗡嗡作响。我想我们都在练习,练习如何成为“寂静之神”。我心想,去他的死神。显影剂流淌在我的血管中,就在技术员提醒我时,“医学成像之神”也离我越来越近,却始终没有触到我。噪声终于戛然而止,我听到近旁的房间里另一台仪器正在发号施令:“呼吸,屏气,现在呼吸……”
    在核磁共振仪控制室里,深色的屏幕上生成了一幅图像——一个肿瘤侵蚀了我的脊柱。医生说这是病理性骨折,是由潜在的病症导致的。这次的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我身上的癌细胞已扩散至骨头,医生告诉我,我只剩18—36个月的时间了。
    半小时后,我以相同的姿势平躺在由帘子隔成的急诊间里。放射肿瘤科住院医生紧握着我的手,轻拍着我的光头,眼含泪光地告诉我,他跟我保证过,过去两个月我持续感受到的疼痛是因为数月的化疗削弱了核心肌群,但其实这种疼痛是癌症所致,现在大概什么治疗手段都无效了。

后记

  

    妮娜于2017年1月下旬完成了《明亮的时光》的原稿。那时,我们已经知道她的癌细胞已大量转移至肺部,非常严重,她预后非常糟糕。在进行本书最后的编辑时,她的身体越发虚弱,就算是休息时,呼吸也很困难。2月16日,她住进了杜克大学医院。那周晚些时候,妮娜与肿瘤医生讨论了剩下的治疗选择之后,决定去格林斯伯勒,距我们家5分钟路程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而没有选择继续进行极具侵略性的新一轮化疗。因为那更有可能缩短她的生命,而不是起到延长的作用。
    2月25日,日落时分,珍妮和邦妮带着我们的孩子回家吃晚餐。他们对妮娜说了“晚安”,而非“再见”。午夜过后,妮娜的呼吸变了。我打电话给她的父亲和弟弟,他们过来陪我守夜。精神恍惚和悲恸之间,我恍然想起10年前妮娜生弗雷迪的那天。
    妮娜一向喜欢清晨。生病之前,她常常在清晨的第一道曙光洒进来时就跳下床,而且临睡之前,她一定要拉开百叶窗,即使我们住在沙漠的酒店里,外面的阳光也会从朝东的窗户直射进来。最终,她在2月26日清晨6点去世,那时太阳刚刚升起,好像跟她的喜好颇为相称。
    约翰·杜伯斯坦,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