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科 学 > 信息传播

媒介史强纲领(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清华科史哲丛书

  • 定价: ¥46
  • ISBN:978710017112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306页
  • 作者:胡翌霖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媒介环境学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它起源于多维的学科背景,但在形成学科建制之后,逐渐被定位于一门传播学学派。本书试图对这一学术流派进行重新定位,从技术哲学的立场出发,将其定位于技术史,并从中提炼出“媒介史强纲领”。本书首先把媒介的视角引入技术哲学,提出媒介存在论的哲学构想,把媒介作为存在论技术哲学的核心概念:存在论就是媒介论,对媒介的追问就是人的自我反思。接着,本书给出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意义,先验哲学即对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进行追问,而媒介环境恰恰就是这一条件。借助斯蒂格勒,本书对柏拉图的回忆说和康德的先验哲学进行了阐释,突出记忆与技术的关系,记起的可能性就是记下的可能性,从而把先验问题引向媒介史研究。进而,我仿造布鲁尔的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提出了媒介史强纲领,包括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四条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至关重要,重要的是“媒介史”这一概念的树立本身。正文部分依次梳理了媒介环境学传统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包括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翁、爱森斯坦、波斯曼、莱文森等,并借助他们的工作阐发了媒介史实践的方法、侧面及其得失。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从技术哲学的视野,而非新闻传播学的立场,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重新定位,提炼出“媒介史强纲领”。借助海德格尔、斯蒂格勒等现象学哲学家的洞见,把“媒介”看作存在论的核心概念,把媒介史认作先验哲学的延伸和归宿。在哲学层面重建理论基础之后,本书依次梳理了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翁、爱森斯坦、波斯曼、莱文森等媒介环境学派若干主要人物的思想,从实践层面阐发了媒介史的做法。

作者简介

    胡翌霖,1985年出生于上海,2004-201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起入职清华,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著作有《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媒介史强纲领——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人的延伸——技术通史》《什么是技术》。

目录

第一章  对媒介环境学的重新定位
  一成为传播学的第三学派是好事吗
  二传播学学派还是史学纲领
  三历史与哲学的双重纲领
  四“环境”还是“生态
第二章  媒介存在论
  一存在论就是媒介论
  二媒介即讯息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四媒介的发现
  五将媒介作为媒介反思
  六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
  七媒介先于媒介的对象
  八“介入
  九人的媒介性
  十媒介是一面镜子
第三章  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
  一“……作为
  二美诺诘难
  三康德重提先验哲学
  四三重综合
  五滞留的循环
  六遗忘与媒介
  七历史的轮回
第四章  提出一种媒介史的强纲领
  一媒介决定论
  二原则一:因果性
  三原则二:公正性
  四原则三:对称性
  五原则四:反身性
  六第零原则:实践性
第五章  技术与文明史——芒福德的视野
  一技术史作为人的历史
  二从技术史中激活文明的可能性
  三有机的技术
  四城市与历史
  五媒介环境学的先驱
第六章  媒介的经济史——英尼斯的“偏见
  一媒介史的开辟者
  二从交通到交流:经济史到传播史
  三偏见:历史和历史学
  四正反合:历史的循环
  五纸的历史
第七章  媒介的自然史——麦克卢汉的方法
  一文学风格还是研究方法
  二“自然一史”的四重内涵
  三媒介作为环境
  四界面的方法
  五历史的动因
  六存在论的追思
第八章  媒介的革命史——爱森斯坦的实践
  一范式就是共同体的媒介环境
  二媒介史中的范式革命:口语一书写一印刷
    三  自然观、史学与科学方法
  四从史学的兴趣出发关注自然
  五  自然成为标准的原版
  六  自然成为公开的知识
  七媒介环境学的实践
第九章  媒介的教育史——波斯曼的立场
  一媒介的说教家
  二认识论: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
  三印刷术:童年的历史
  四电视:视觉还是触觉
  五电视:疯癫还是生活
  六历史与教育
第十章  媒介的进化史——莱文森的批评
  一对悲观论者的批评
  二谁选择技术
  三如何选择技术
  四用什么评估技术
  五技术的生灭
  六玩具一镜子一艺术
第十一章  反身考察——本书的媒介环境
  一反身性的自我应用
  二网络时代
  三汉语写作
  四书籍与专著
  五论文与期刊
  六书写到“字处理
  七大学与口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