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西窗月色

  • 定价: ¥52
  • ISBN:978754266525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三联
  • 页数:337页
  • 作者:滋芜
  • 立即节省:
  • 2019-02-01 第1版
  • 2019-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滋芜,又名朱志武,系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该书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题签书名,共30余万字。全书分“影横窗俏”“月星如故”“符众花开”“诗心飞絮”“丹青豪情”5小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歌颂了生活美、劳动美、自然美。

内容提要

  

    作者擅长中西绘画创作,精于艺术史及艺术评论。全书分影横窗俏、月星如故、符众花开、诗心飞絮、丹青豪情等5个栏目,分别收录作者撰写的画论、艺论及艺术随感性文章十篇,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艺术探索和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与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滋芜,又名朱志武,1963年7月生,安徽歙县人。教授、美术学博导,安徽大学等多所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编审,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新安画院院长,《美术教育研究》学术期刊主编,《美术家》杂志编委会主任、总编辑等。其绘画代表作有《祖国万岁》《老家的古树》《阳光·新娘·房子》《初吻》《大地情》《梦江南》《清莲润乾坤》等,著作主要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批评史》《滋芜画集》《青青集》《一册人生》《路程很遥远》《冷砚斋苦吟篇》《一秋集》《与造物者游》等。

目录

    代    序
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
  ——滋芜印象记
    影横窗俏
又一春
致杜公的一封信
乡情——读新版《歙县志》有感
好年
仿品两帧散记
王厚信先生归画记
从傅雷与黄宾虹的书信谈起
文化良心与知识力量——读阮文生《徽州物语》
一曲《天边》入耳来
文化自信从认识开始
眼睛中的光芒
    月星如故
宣扬地域文化培养文学才俊
与物相语——跋张泉先生画集
我从诗意悟书魂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含泪送别沈培新名誉社长
书画三家村
大匠之门——汪观清的艺术世界
鲜花一束奉先贤
德钿文学五十年
砚神锋棱画意在外——方见尘雕刻与绘画艺术赏析
心系修篁景书写翠竹情——张春生墨竹赏析
回忆葛庆友先生
怀德抱艺半唐耸秀——本刊顾问王伯敏先生逝世周年祭
刘百素的大地情
两姚读本
书法家本诗人——陈树良先生印象
倾注一腔乡情挥写徽州神韵——汪观清《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记
黄山白岳育贤达——《叶善祝画黄山》序
    符众花开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论《谜窟疑踪》中中西文化的融合
朴素有真意——赤子的心——纪念傅雷夫妇辞世50周年暨《傅雷家书》出版35周年
以期刊弘扬文化用数字传承文明——安徽科教文汇期刊中心数字出版之路
对书法经典及其影响的几点思考
纵谈《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
历史画卷中的人物传奇——《古城轶事》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物形象分析
    诗心飞絮
我们成了时代的上帝
时光如梦境(组诗)
诗四首
清明祭柯国闵先生
读张乃成、郎华画作题诗三首
大地回春
前行的时光
我的眼睛(组诗)
江城子·悼陈光琳恩公
题《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
复活的诗篇
春天在眼前
吾语·牛背·红鸟
思想与光芒
语言是我们的根
金寨红
题画诗
百合花下,吟青青的芳名
天光云影
江城子·悼王景琨先生
黑色窗下,我静静等待
一个鲜亮的橙子
七古·悼朱文根先生
踏莎行——祭曹征海先生
等待
有声在耳言祥瑞
清平乐——生日忽忆慈母严父及生平诸多世事
我是酒鬼,逢梦境中故乡的明亮
好梦图——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而作
秋日登山途廊亭静坐观景感怀
秋景胜春花
临江仙——题令萱堂赠好雨儿存
南歌子——戊戌清明独影与先父饮酒赋歌
美的种子
母亲
画斋感怀
虞美人
    丹青豪情
艺术人生感悟
艺术人生感悟
随笔两题
惊·醒——《时光如梦境》创作后记
笔走龙游
谈情说美
读书·谈艺·说事
人生·艺术·时代
滋芜艺术履历

前言

  

    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
    ——滋芜印象记
    继2015年春天滋芜在武汉举办的“与造物者游——滋芜画展”轰动江夏之后,2016年春天,“大地情——滋芜画展”又进军上海,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申城。他举办画展,既是为了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也是为了征求方方面面的评议和指点,以寻求艺术更上一层楼。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有许多专家、教授要发表高见。我对于绘画是外行,不敢在此场合班门弄斧,只想从个人同滋芜先生的交往方面,从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的管窥中说点看法。
    一、一幅画与滋芜的生命基因
    我看过滋芜的不少绘画,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幅画可以说是滋芜生命基因的艺术表达。“一画”(石涛语)见天地。
    十多年前,我在《冷砚斋滋芜画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中见到了《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幅画。这是一幅皖南山村风景的大写意,颇有点欧洲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的神韵:画面上,杨柳依依,春燕喃喃,红日冉冉,大河漫漫,一位骑在水牛背上的小男孩非常可爱,身上除了一块红肚兜外,几乎是赤身裸体,草帽边上调皮地插着一枝刚采下的柳枝,在奔跑的牛背上,他神情专注地瞅着一本已翻开的书……画角,作者还附上了一句抒情诗——“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
    滋芜生在水边(新安江畔),长在水边,望着那漫漫的长河,好奇心使他对生命有了最原始的基素。
    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个解答,既肯定又模糊,既有诗意又很现实。“那一端”是什么?是源头?是彼岸?是天国?是人间?……但不管如何探寻,“那一端”的根基是皖南山村的明山秀水,是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通观滋芜画作,特别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无不有着皖南山乡的身影,无不有着徽州人文的缕缕痕迹!这大概就是乡愁吧!
    徽州这一块灵山秀水,如今成了世界级的风水宝地:“薄海之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已。”(徐霞客)
    徽州群山环抱,众水相连。历史上交通闭塞,恰恰保护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不能搞大兵团作战,即使日本侵略者那样疯狂也打不进来;不能开掘大工程建设,农村古色古香的山乡面貌得以保持。与此同时,一些外来基因的植入又给这块明山秀水增加了人文底蕴:
    一是当年北方战乱频仍,一些皇亲国戚、王公贵胄为了避难,为了逃生,或一家,或一族,迁徙到这里。如滋芜先生的父亲胡如璧的胡姓,就是外来徽州的一大姓。皖南胡姓分“真胡”和“假胡”两支。“真胡”是晋人南渡后东晋散骑大将军胡焱的后代。“假胡”则是唐朝末年朱温叛唐时,唐昭宗将幼子寄放徽州婺源,为安全计,改“李”为“胡”的延续。滋芜母亲朱氏,系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之后,滋芜随母姓,也算是人文正脉了。
    二是智者、仁者的迁入。孔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徽州这一片灵山秀水对神州大地的各色仁者、智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商家巨贾或作“癫狂”,或做隐者,不时来到这里参禅悟道、读书治学,给皖南这片世外桃源涂抹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三是徽商们的少小离家、老大返乡。“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商们在外拼搏一辈子,至“老大”时,或带着成功者赚来的金钱美女,或带着失意者的种种愧疚和阅历,落叶归根,给先祖建祠堂、立牌坊,给家乡修桥梁、造学堂……这些回归后的徽商有周游世界的阅历,有拼搏一生的积累;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他们的回归,带回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
    二是尊师交友,至诚至真。
    我经常听到一些人的嫉妒、嘀咕:像滋芜这样一个“神经兮兮”的“乡巴佬”“小混混”,为什么能“攀”上如林风眠、刘开渠、艾青、王朝闻、沈鹏、陈荒煤等这一类艺术大家,而且过从甚密,有的还成了忘年交?滋芜不喜酒肉,疏于应酬,为什么他在政界、在学界、在各行各业有那么多的朋友,而且不少还够“铁”的?
    在写《一秋集》序言过程,以及以后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滋芜有“真货”。艾青老对其诗作的评价,王朝闻对其《中国绘画史》的肯定,赵朴初、沈鹏对其篆刻作品的赞赏……都是见了“真货”后的实话实说,既不是初次见面时的寒暄应酬,更不是在私利驱使下的溢美。没有“真货”,这些名闻遐迩的大家是不会随便给人戴“花帽子”的。
    二是滋芜对前辈、对老师、对朋友、对同志赤诚相待,而且特别重感情,讲仗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了朋友的急难,他可以倾其所有,许许多多珍贵的书画,甚至大把大把的钱财,他都可以慷慨付出。“好人做不得”,我知道他为此还当了几回“东郭先生”,被不讲信誉的“朋友”坑了。但他还是善心不改,“能帮助别人就帮助点”,把友情、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沈鹏先生曾题赠滋芜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这副对联也恰恰说明了滋芜身上的许多闪光点。我曾是搞统战工作的,我希望文人要相敬,不要相轻。
    三是守简守朴,初心不改。
    这次上海画展的邀请函上,有滋芜的两枚印章:一枚是“滋芜读书余事”,一枚是“千金不易,一文不值”。这两枚印章道出了滋芜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观念:他把绘画看作读书“余事”,读书是正事,读书是主体,读书是人生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滋芜先生的老父亲仙逝后,其文集被出版,起名为《读书人》,滋芜是衣钵再传。
    “千金不易”是说劳作的艰辛,是说谋生的不易,但是,金钱比起人格来,比起信仰来,比起友情来,即使千金,也是“一文不值”。有人说,滋芜如果爱钱,早就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了!他只要把先辈的珍藏、自己的作品拿出去炒作炒作,多少幢别墅都可以拥有。但滋芜还是滋芜,“千金不易,一文不值”,他手中可以支配的资金成千上万,但他的生活至简至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保健品,常常是几盒方便面即打发一天;他不穿名牌,不挂饰品,往往是几件旧衣服对付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滋芜的生活信条颇有颜氏风范!可能,这就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能够超越时空的魅力!
    最后,我还是用滋芜诗集的名称来结尾:
    “路程很遥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路珍摄!
    作者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安徽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常务)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2016年7月22日《安徽日报》)

后记

  

    滋芜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待亲朋好友,心态上我倒有几分宋人韩琦《九日水阁》之境。我虽诗心不老,但容颜上却无力违逆自然规律。时间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客居江右古庐州四十余年,从一个阳光灿烂、动若脱兔的青年人,蜕变成一位行动迟缓、言语迂腐的老年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是啊,世事变化无常,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依稀记得故乡明月圆满满地挂在窗前,纵使此刻遥望江南,亦觉远方有诗。诗仙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诗人夜里从清溪发往三峡,虽然想念君,却见不到,只能依依不舍下渝州。诗人的眼里有美,心中有情。我也如此。我想借《西窗月色》迎回萌动、美好的万物,盘活心中不变的向往。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岗位,有文学艺术情怀总是件好事。工作之余,阅读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是我心灵回家的一种方式,我因此而精神饱满、心灵富有。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社会、人性、道德、情感等等,以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描写与诠释的结果。文艺家们在创作中既互相冲突,又互相吸收与补充,通过文字找到人生的信仰。诗词歌赋,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人类千万年来的文明成果,无一不在描绘演绎着舞台的丰富多彩与人间的悲欢离合,在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中提高人生的标准,维护公平与正义,使文明涅槃重生,带领我们从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中走向无比宽广的语言读本,解放人性,回归自然属性,叙事般地进入这种且快乐且痛苦的人生游戏当中,安歇灵魂。
    我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渐渐体会到人情冷暖,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信仰。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当初旭再次升起,也可能迎来生命中最阳光的日子。我冷静地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人力无法逃脱的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律、生存法则,维持简单的人生趣味,从而使受挫的心灵有一个可以栖息且温暖的梦境。绘画、写作、读书和听音乐,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诗人王维有绝妙佳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愿我能如他一样,清静与安详。
    结集《西窗月色》出版,也是不想时间流逝,把平时所写的一些文本丢失了。所以归纳一二,分五个栏目(影横窗俏、月星如故、符众花开、诗心飞絮、丹青豪情)编辑。蒙责任编辑黄韬先生以及黄曙辉先生的热忱帮忙,拙集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编辑出版。在此一并感谢众多支持、帮助拙集出版的师长、同仁、好友,恕不一一列名。
    水平有限,差错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8月7日于合肥冷砚斋灯下
    (此文发表于2017年8月16日《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