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从沂蒙走出的英雄部队

  • 定价: ¥76
  • ISBN:978754429502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南海
  • 页数:290页
  • 作者:编者:李涛//黄立...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热土,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沂蒙精神,就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沂蒙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成为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在沂蒙战斗生活的人民军队的情况。

内容提要

  

    本书用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全面介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沂蒙大地上战斗过的人民军队的发展过程及艰苦的战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贡献;回顾各部队编制的变化及成长壮大,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军民的鱼水关系,丰富沂蒙红色文化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部分  八路军山东纵队
  概述
  第一章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前的形势
    第一节  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前的背景
    第二节  抗日武装起义为山东纵队诞生打下基础
    第三节  各地抗日武装起义
  第二章  八路军山东纵队诞生未雨绸缪
    第一节  沂蒙,各种势力在角逐
    第二节  集聚起沂蒙山区武装力量
    第三节  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岸堤干校
    第四节  加强沂蒙山区的军事力量
  第三章  回响在齐鲁大地上的番号
    第一节  各方势力调整对山东政策
    第二节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
    第三节  山东纵队打击日伪军
  第四章  山东纵队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老八路”壮大了“土八路”的实力
    第二节  “土八路”的正规化建设
  第五章  山东纵队扩大以沂蒙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第一节  鲁中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滨海抗日根据地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第四节  继续开办学校培训干部
  第六章  黎明前的黑暗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第二节  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英勇斗争
    第三节  开展强大的对敌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日伪军,争取伪军反正
    第四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第五节  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帮助山东进行抗战以来四年工作总结
第二部分  山东军区
  第七章  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
    第一节  山东军区成立
    第二节  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
    第三节  加强县区地方武装
    第四节  整顿和发展人民武装
  第八章  组建新的山东军区
  第九章  八路军山东军区那14个有名的“主力团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军区
    第一节  野战部队
    第二节  所属军区序列
第三部分  一一五师
  第十一章  一一五师到山东
    第一节  一一五师到山东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子弟兵”的诞生与成长
  第十二章  战绩赫赫耀沂蒙
    第一节  巩固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反“铁壁合围”“拉网合围”大“扫荡”作战
    第三节  反“扫荡”、反“蚕食”、反“分割封锁
  第十三章  一一五师抗日大反攻
    第一节  1944年山东战场的形势任务
    第二节  1944年局部攻势的展开
  第十四章  夺取最后胜利
    第一节  大反攻任务及部署
    第二节  五路大军反攻拒降日伪军
  第十五章  主力挺进东北
    第一节  雄;『士的胶东海运
    第二节  渤海部队海陆并进
    第三节  第一师陆路兼程
    第四节  山东军区调赴东北部队统计表
第四部分  新四军
  第十六章  新四军北上沂蒙
    第一节  新四军大部主力北调山东
    第二节  新四军编制及兵力配备
  第十七章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成立
    第一节  山东野战军编制及人员配备
    第二节  华中野战军创建及发展
第五部分  华东野战军及第三野战军
  第十八章  华东野战军各纵队的由来及存续
    第一节  第一纵队
    第二节  第二纵队
    第三节  第三纵队
    第四节  第四纵队
    第五节  第六纵队
    第六节  第七纵队
    第七节  第八纵队
    第八节  第九纵队
    第九节  第十纵队
    第十节  第十一纵队
    第十一节  第十二纵队
    第十二节  第十三纵队
    第十三节  渤海纵队的存续历史
    第十四节  先遣纵队
    第十五节  鲁中南纵队
    第十六节  两广纵队
    第十七节  特种兵纵队
  第十九章  华东野战军兵团成立及组成
  第二十章  华东野战军更名第三野战军
    第一节  第七兵团
    第二节  第八兵团
    第三节  第九兵团
    第四节  第十兵团
第六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子弟兵的光辉业绩
  第二十一章  鲁南战役
  第二十二章  莱芜战役
  第二十三章  孟良崮战役
  第二十四章  沙土集战役
  第二十五章  济南战役
  第二十六章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中山东兵的数量最多
  第二十七章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输出大量部队
  第二十八章  解放战争中为何出现山东兵多部队多的局面
  第二十九章  解放战争中山东军队的重大贡献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1927年8月1日,随着江西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一支有别于古今中外其他武装的全新军队就此诞生了。她之所以全新,就在于她的兵源不仅来自于东方古老大地上的芸芸众生,而且她还服务于这里的普通百姓,所以这支武装被称为“人民军队”。纯朴的百姓通过枪杆子建立起的国家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为她的共和国保驾护航了迄今整整91个春秋冬夏。
    91年来,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江西南昌一地到祖国四面八方,人民军队浴血于黄河上下,鏖战于大江南北,虽历经磨难,但依旧军旗猎猎;虽番号几易,编制数度调整,但总有一个名字始终不变,这个名字,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再一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子弟兵,这个名字本身是一种血脉的交融,是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寄托。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它是指统兵将帅率领乡勇(即本乡本土的老百姓)所组成的军队。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秦末项羽的“江东子弟”,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家军”,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清朝曾国藩的“湘军”等。以上这些虽然表达的都是子弟兵的意思,但“子弟兵”三个字没有出现,现在史料上能够查到的完整的这三个字出现在唐朝。唐朝有一位文学家名叫张鷟,他在《朝野佥载》里写过这样的话:“恩州刺史陈承亲,岭南大首领也,专使子弟兵劫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子弟兵”三个字。后来明代何景明在《诸将入朝歌》里也写过这三个字:“金装白马翩翩出,不见长安子弟兵。”
    真正让“子弟兵”的称谓名副其实并成为军事词典里的名词,是到了中国革命史时期。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的一次通令——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继聂荣臻发布通令5个月后,罗荣桓在鲁南与名震一方的地方士绅万春圃的一次交谈中也提及该词。“子弟兵”这个称呼把人民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沂蒙子弟兵,是对在沂蒙这片热土上孕育诞生、战斗生活过的人民军队的总称。
    在这里还要弄清楚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沂蒙指的是哪里。
    我们现在几乎天天说沂蒙,有人说她是入文概念,有人说她是地理概念,到底沂蒙是什么概念?
    应该说,沂蒙是人文中有地理,地理中有人文。
    如果说沂蒙是地理概念,就要知道她的四至范围。战争年代她的四至状况基本是这样——胶济铁路西段以南,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以东,滋(阳)临(沂)公路以北,台(儿庄)潍(县)公路和沂河以西。东接鲁东南区,北连清河区,东北为胶东区,南面是鲁南区,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等山脉连绵起伏,而现在则把沂河以东滨海区的日照、临沭、莒南等地,和鲁南的郯城、兰陵等地也划入了沂蒙山区。这是大沂蒙的地理概念。
    以上划出的四至范围,恰好说出了这一概念来自于战争年代,她不是纯粹的行政区划,所以她又是人文概念。
    走进这些山崮,就是走进了血火历史。居住在山崮四边的沂蒙百姓,他们的英雄故事,时时撞击着后来人的心扉……
    这里传颂的几句话,至今感天动地——“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里记载的几个数字,至今振聋发聩——420万沂蒙儿女12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筹集粮草110万斤,做军鞋315万双、军衣122万件,救治伤员6万余人,10万将士为了这片土地血洒疆场……
    这里涌现的几个群体,他们的事迹至今荡气回肠——沂蒙红嫂、沂蒙识字班、沂蒙担架队、沂蒙独轮车队、蒙山飞虎队、沂蒙儿童团……他们的事迹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员教育的绝佳教材……
    有了这块土地上的奔走呼号、厮杀征战、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才催生了至今仍激励人们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这一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1月,深谙中国革命史的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的时候,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在这里党和人民能水乳交融;在这里人民军队能如鱼得水。
    有一个问题,人们不禁要问:这里的人民为什么会和一个党派共命运?又为什么会和一支军队同生死?
    这是沂蒙人民选择的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沂蒙人民在不停地比照考量各路人马在他们人生舞台上粉墨登场后的呈现。不是看他们一段唱腔的华丽或者一套花拳绣腿的动作,而是既看又听他们是否入心的唱词,和谢幕以后对看客们的态度。他们心里有一杆秤,那杆秤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倾斜,他们朴素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谁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拥护和爱戴谁!
    拥护和爱戴是发生在无数次的遴选后的决断,一旦他们做出最终的抉择,表现在行动上是那样的义无反顾、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沂蒙百姓参与了战争——他们推起的是自家祖祖辈辈长年累月使用过的独轮车,抬着的是砍倒他们祖宅房前屋后上长起的树木而做成的担架,就是这些普通的农家工具让战争的性质迅速发生着改变。这支最初没有编制的军事力量,让世界政治家、军事家都感到惊奇和诧异,那些从军事院校走出的军人,能精确地计算出枪炮在战场上的杀伤力,但他们难以计算出入民力量的强大威力。
    即使历史没有发生那次骤变,肇始于沂蒙大地的那支军队也会诞生、壮大!
    日本军国主义的悍然进攻,让历史陡然拐了弯,那支属于并服务于本土的部队——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并迅速成长。
    本书的开篇就从八路军山东纵队诞生的前前后后写起。
    这支部队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面对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山东纵队这些“土八路”,难以与日军的实力相抗衡,而且“土八路”不仅对付打进家门的日军,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军队以及顽军的进攻,沂蒙这片热土需要训练有素的的人民军队。当年山东最高领导人黎玉,带着这片热土的重托,西赴延安向党中央求援,黎玉搬来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老八路”。
    自从有了地方部队和正规军,这里的一切才发生了变化,所以沂蒙百姓对部队一往情深也就理所当然和在情理之中了。
    沂蒙百姓看到了这片热土上“老八路”的赴汤蹈火,将士们在这片热土搭建起的舞台上,上演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前仆后继、以身许国的豪迈大戏,那种壮怀激烈的牺牲精神,成为军人这个群体至高无上的精神图腾。
    八百里沂蒙记住了将士们,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就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那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清晰可见的精神坐标……
    沂水对崮山,14名勇士顽强抗击,在子弹打光、日军逼近的关头,飞身跳下对崮山东侧的悬崖……
    沂南和尚崮,17名八路军战士不当俘虏,跳下悬崖……
    平邑县苏家崮,30余名八路军战士,弹药耗尽,在与敌肉搏中跳下悬崖……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次次同仇敌忾的搏斗,蕴含着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在牺牲的烈士中,有这样几位战士被一个村庄世世代代记住了他们的名字。1944年1月24日,日军进攻临沭县的朱村,八路军一一五师四团(滨海军区“老四团”)三营八连急忙赶到朱村.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鬼子在增援部队的掩护下扔下3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八连取得了胜利,但也有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年除夕救朱村,24位战士却再也吃不上象征团圆与美好的水饺,但朱村老百姓,自此以后每年春节的第一碗水饺,不敬天不敬地,却敬24位保护他们家园的战士……
    这次战斗69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面对着英雄的八连,他告诉周围的人说,这个连队来自四团,四团的领导是他敬重的长辈,他们爱兵如子,带出来“钢八连”一点不奇怪……
    据资料记载,仅抗日战争在沂蒙这片土地牺牲的约4万人,这4万人基本来自全国其他省份,他们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亘古未见的军队,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甘洒一腔热血,有着“马革裹尸还”的壮烈而博大的情怀,他们用自己生命谱写的篇章只是向世人证明着那朴实而又坚定的五个字——人民子弟兵!
    谨以此书献给这里朴实而勤劳的百姓和我们伟大的英雄部队!

后记

  

    《从沂蒙走出的英雄部队》一书终于付梓,对为该书出版付出努力的编写者以及出版部门,表示感谢。
    该书的策划始于2017年,由临沂市党史研究室李洪彦主任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李涛主任提出编写大纲,然后实施编撰,最后由李洪彦、李涛、黄立宇修改定稿。
    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热土,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沂蒙精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沂蒙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成为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的形成,过去大多从沂蒙百姓的角度去解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站在新的高度,从沂蒙百姓和人民军队两个维度进行了提炼,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旨的沂蒙精神更为全面和精准。
    过去有好多书籍写过在沂蒙土地上战斗、生活过的人民军队的情况,但还没有一本是系统和全面介绍的,这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的出版对沂蒙精神的认识与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在沂蒙战斗生活的人民军队的情况,所以在资料的搜集和撰写上难免会出现失误,敬请读者指出,待再版及时修订。
    本书编委会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