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血沃淞沪

  • 定价: ¥49
  • ISBN:978752070712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87页
  • 作者:刘鉴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为一部全面介绍“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文学作品。1932年初,粤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勇抵抗日本侵略军。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仅同意张治中率第五军增援,导致中国守军渐渐陷于日寇重围之中。尽管中国守军顽强作战,迫使日寇三易主帅,数次增兵,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万般无奈之下悲壮撤退。本书故事脉络完整、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情节生动、曲折,人物个性鲜明。作品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兼具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内容提要

  

    1932年初,为建立伪满洲国,使世界的目光从中国东北移开,日寇在上海诱使女特务川岛芳子策划并挑起事端,于1月28日夜悍然发动进攻,妄图“四个小时之内拿下上海”。驻守上海的中国守军——粤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由此爆发。
    中国共产党迅速组织声势浩大的群众抗日运动,并组织义勇军支援前线。广州青年歌唱家李灿明决然辞别恋人刘艳艳,押送广东人民捐献的抗日物资,奔赴淞沪前线,英勇捐躯。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仅同意张治中率第五军增援,导致中国守军渐渐陷于日寇重围之中。
    重围之下,面对拥有航母、战舰和飞机的日寇,中国守军顽强作战,迫使日寇三易主帅,数次增兵。激战33日,因寡不敌众,中国守军于万般无奈之下悲壮撤退。

媒体推荐

    刘鉴的写作是独特的。他把博物馆、纪念馆中的元素融汇在文学叙事之中,既重故事的冲突跌宕,又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在写出其命运感的同时,求证一种历史的真实。《血沃淞沪》还原了一段艰苦的战争岁月,也探究了中华民族浩气长存的根源。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
    作家刘鉴有趣而成功地拓宽了叙事的形式,他借助历史照片、档案资料、回忆录等载体讲述历史故事。他妙笔生花,让平淡无奇的史料鲜活起来,让冰冷的姓名变成性格各异的人物,把发黄的照片还原成生机盎然的真实世界。
    ——旅美学者、研究员、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原副会长陈登贵

作者简介

    刘鉴,博物馆历史文学创立者,被誉为“中国最会讲述历史故事的博物馆馆长”。代表作有长篇纪实小说《白棉花红棉花》《从军行》,电影文学《婚约桃花江》《钗头凤》,长篇报告文学《只要你想飞》,粤剧《兰易敌帅》等。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省级报社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生行业导师。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国耻!国耻!
  第一节  寇从东洋来
  第二节  恶棍的困境
  第三节  血腥的杀戮
第二章  女间谍与男武官
  第一节  妖艳的玫瑰
  第二节  格格的蜕变
  第三节  狼狈为奸
第三章  阴谋策划
  第一节  一箭三雕
  第二节  阴谋策划
  第三节  拔掉眼中钉
第四章  日僧事件
  第一节  怪异的和尚
  第二节  蛮横的要求
  第三节  最后通牒
第五章  上海滩上驻铁军
  第一节  “铁军”三兄弟
  第二节  与红军硬碰硬
  第三节  激战高兴圩
第六章  北上未成
  第一节  机缘延续
  第二节  心系黑土地
  第三节  “留”在上海
第七章  果断还击
  第一节  宪兵团接防
  第二节  决不退缩!
  第三节  复仇的火焰
第八章  自卫乃天赋人权
  第一节  “四个小时拿下上海”
  第二节  停火谈判
  第三节  四海沸腾

前言

  

    近年来,因工作需要,我和广州市及荔湾区的宣传、文化、文物、档案等部门的同志们一起挖掘整理广州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坐落于荔湾湖畔的蒋光鼐故居勾起了我对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往事的浓厚兴趣。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我查阅了馆内关于淞沪抗战的几乎所有的资料。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记述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多如牛毛,而记述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却少之又少。而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正是一·二八淞沪抗战。
    另外,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描写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都是些史料或回忆性短文,长篇文学作品居然一部也没有。
    我当时就想,让我来填补这个文学的空缺吧。
    我当然知道,即便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要把淞沪抗战的故事讲清楚,也一定是异常艰难的。且不说中原大战、宁粤对峙、蒋介石下野等复杂的历史背景,单是这么几个问题,就足以让人知难而退:外敌入侵,蒋介石为何坚持“不抵抗政策”?蒋光鼐、蔡廷锴浴血抗敌是不是“抗命”?淞沪抗战为何终成一曲悲歌?
    我也知道,如果不流于肤浅的叙述,必然还会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十九路军与第五军最终撤退的事实能否证明蒋介石“我方必败无疑”的预言是正确的?从甲午海战到淞沪抗战是否意味着中国无法有效抵御入侵之敌?讲述这个故事能不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
    就算完成了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也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文学作品不是论文,它不仅要求从政治、历史、哲学的角度勇敢直面并深刻剖析历史问题,还要求情节生动曲折,矛盾冲突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于是,我在确保事件真实及故事脉络完整清晰的前提下,从女间谍川岛芳子与日本武官田中隆吉的狼狈为奸开始,由此引出日僧事件。继而从陈铭枢任职,引出十九路军调防上海。从宪兵团迟迟接防,引出闸北正义与非正义的枪炮声。从张治中将军为民族求生,引出四海沸腾的故事。从义勇军驰援上海,引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热潮……
    角色塑造是本书另一个亮点。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但如果光写他们打仗,从文学性、艺术性来讲也许就太单薄了。因此,我有意“请”出张学良的“女秘书”赵四小姐、田中隆吉的情妇川岛芳子、蒋光鼐的太太黄晚霞、李灿明的未婚妻刘艳艳等角色并进行精心塑造,再让她们带出一系列生动的情节。于是,就有了“九一八事变”当夜的北平看戏,日军侵沪武官室的阴谋策划,抗战前线的艇仔粥,广州师范学校女教师公寓的依依惜别……
    这样,在一部关于战争的长篇故事中,就充满了浓浓的“情”:爱国情、兄弟情、战友情、夫妻情、恋人情、奸情……并由此引出一系列尖锐突出的矛盾冲突:是服从命令,还是保家卫国?是隔岸观火,还是积极参战?是避免战事扩大,还是死拼到底?是长相厮守,还是慷慨赴义?
    谨以此呈现给读者,亦呈现给历史。
    刘鉴
    2017年夏记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