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看透水浒

  • 定价: ¥68
  • ISBN:978752051021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408页
  • 作者:蔺九章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该书将小说所虚构的天罡地煞放在历史上实行过“崇文抑武”国策的宋朝,凸显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的大义大忠,从新的视角切入,突破了学界对《水浒传》的许多传统看法。
    此书能真正成为一把再次打开《水浒传》的锁钥。

内容提要

  

    《水浒传》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关研究论著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而且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书将《水浒传》放在北宋王朝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用北宋在历史上确实推行过的“崇文抑武”国策来观照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始终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首先从书名“水浒”二字说起,再依小说的自然顺序,条分缕析细细解读,不敢稍加穿凿附会。本书观点新颖,论证有力,求证严谨,有根有据。

作者简介

    蔺九章,河北磁县人,现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授。2012年获“邯郸市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称号。先后发表《〈西游记〉中的“食色”叙事形态及其文化意蕴》《李渔“无声戏”理论考辨与评析》《论文化地理学视阈中的河朔诗派》等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10余项。

目录

引子  从“水浒”二字说起
第一讲  “崇文”之非
第二讲  “抑武”之非
第三讲  首回言“天怒”
第四讲  二回道“人怨”
第五讲  天怒人怨造英雄
第六讲  义盖云天的九纹龙
第七讲  侠气冲天的花和尚
第八讲  命犯小人的豹子头
第九讲  壮志难扬的青面兽
第十讲  弃而不用的智多星
第十一讲  宋室江山的呼保义
第十二讲  屡遭伤害的武行者
第十三讲  童心烂漫的黑旋风
第十四讲  雄风难扬的病关索
第十五讲  身家难护的一丈青
第十六讲  难如君意的玉麒麟
后记

前言

  

    2002年,蔺九章君从国企考入河北师大脱产读研,时年35岁,在同学中已属“大龄”青年。半路出家的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非常刻苦,恶补不辍。他的妻儿在外地,但他很少回家,潜心于读书;每逢假期,总是扛着满满一提包书回家。三年如一日,学业大进。毕业时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李渔“无声戏”理论研究》在答辩时,得到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
    九章研究生毕业后被天津市某高校录为教师,因家庭缘故回到家乡邯郸学院。年近不惑的他从讲师做起,2009年被评为副教授,2012年晋升为教授,同年又被评为邯郸市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在中国古代文学、邯郸地方文学方面开拓颇多,笔耕不辍,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教学亦是精益求精,所讲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即将付梓的这部《看透水浒》,就是他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
    《水浒传》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关研究论著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而且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阅读九章的这部书稿,不免让人眼前一亮,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大体说来,其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求证严谨,有根有据。该书虽笔调轻松,语言通俗,但确是严肃的学术之作。通篇始终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首先从书名“水浒”二字说起,再依小说的自然顺序,条分缕析地细细解读,未有随意穿凿附会之嫌。对王进之前的解读,可以看作“主题篇”;史进之后的探究,可以视为“人物篇”。在“主题篇”部分,由书中“引首”处写起,自然而然引出“文”“武”二字的含义界定,进而提出作者本意在于指出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之非,特别是通过对前两回的分析,得出天怒和人怨以及天怒人怨造英雄的结论,认为这不仅为天罡地煞的横空出世的正义性提供了依据,也为否定大宋王朝“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物篇”部分,更是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内涵,来论证“崇文抑武”国策之非。如杨志,由其外在形象入手,通过解读“青面兽”,得出长相问题不知坑苦了多少有真才实学并渴望成功的宋朝人的结论,继而分析杨志黯然出场、黯然神伤、黯然失色、黯淡无光直至最后黯然魂销的蹭蹬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志向高远并为之苦苦奋斗挣扎的武士却“壮志难‘扬’”的悲剧一生;再如杨雄,作者认为,“病关索”的深层含义应当是一代武士为“崇文抑武”这一“贯索”所囚禁、困耗、侵害和荼毒,其生命与灵魂被所谓的身份暴力、精神暴力、肉体暴力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消损、戕害和毁灭着,致使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该休息时,不敢休息;该劝诫时,不敢劝诫;该雄起时,不敢雄起,其整体表现即“雄风难‘扬’”。作者认为,杨雄这一形象与其他人物比起来,更是揭露了“崇文抑武”国策所造成的莫大危害。武士集团的独立性和生命力的丧失,是有宋一代武士的最大厄运,也是赵宋王朝的巨大悲剧!
    虚实结合,视角独特。该书将《水浒传》放在北宋王朝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用北宋在历史上确实推行过的“崇文抑武”国策来观照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以文证史,以史究文,论证严密,启人心智。过去有些论者将一百零八人视为农民,或市民、或流民、或游民等,但在论述过程中不免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该书则提出了“武士说”,认为天罡地煞都是富有血性、忠君爱国的武士,他们先由“崇文抑武”的国策而不得已走向聚义,最终又因这一国策导致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但该书并未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小说中的宋江聚义纠缠在一起,诚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水浒传》不是对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的艺术再现,它只是借“宋江”的名号,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因为小说中宋江的行为谈不上是什么造反和革命,充其量是一场“聚义”。宋江压根儿就没想把赵宋王室怎么样,他始终是个顺民、忠臣,只不过中间惹出点事情,闹出点乱子。该书将小说所虚构的天罡地煞放在历史上实行过“崇文抑武”国策的宋朝,凸显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的大义大忠,从新的视角切入,突破了学界对《水浒传》的许多传统看法。
    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该书新的观点可谓俯拾即是,除了上面已经涉及的,其他如将豹子头林冲解读为“在林莽中横冲直撞的豹子”,将天暗星杨志解读为“黯淡无光”“壮志难扬”,将吴用解读为“弃而不(勿)用”,将宋江解读为“宋室江山的呼保义”,将武松解读为“武林中的劲松”,等等,道出了许多常人所未言过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由丰富的材料和细密的论证作为支撑,譬如“人物篇”选取了十一位梁山英雄,每个人物仅以七个字给予高度的概括,像史进的“九纹龙”和“义盖云天”,鲁智深的“花和尚”和“侠气冲天”,李逵的“黑旋风”和“童心烂漫”,扈三娘的“一丈青”和“身家难护”,卢俊义的“玉麒麟”和“难如君意”等,所挖的井口虽小,但开掘深广,旁征博引,论说详尽,重点突出,不仅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且答疑解惑,增长知识。
    学人眼光,文学笔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解读《水浒传》的书,要么阳春白雪少有人问津,要么迎合市场却脱离文本自说自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该书则取长补短,结合给学生上课时的讲解特点,摆脱以往古典小说研究中惯用的分析模式,在探究严肃学术问题时,力避枯燥晦涩的言语,行文中有叙述、有议论、有描写,间有抒情,如在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时,写有一首现代诗:天下着雪/好寒,好冷/比天还冷的/是林冲的心/天下着雪/好紧,好密/四野难分/比路还迷茫的/是林冲的心/天下着雪/好猛,好烈/填平了一切坑洼/难以填平的/是林冲的心。又将《新鸳鸯蝴蝶梦》的歌词穿插进来,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林冲当时孤寂悲凉的心境。这样的笔触还很多,相信定能给读者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
    蔺九章君学有创建,可喜可贺。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他请我为该书作序,作为老师,便欣然答应,理应不辞。尽管此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其观点,读者未必都赞同,甚或引起争议。但我想,学术并非定于一家,也并非只有一张嘴,自应各抒己见,不断开拓,这应成为学界的常态。
    该书的撰写初心,是要把学术性和普及性融合起来,其写法,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但愿此书能真正成为一把再次打开《水浒传》的锁钥,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
    是为序。
    霍现俊
    2018年9月6日于河北师范大学半陶斋

后记

  

    两年前,我面向全校师生开了一门公选课《水浒英雄赞》,本书即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衍生而成,只不过由六讲扩展为现在的样子。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继而兴趣渐增。2016年底又赴廊坊师范学院参加元明清文学暨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会上得见我的导师霍现俊先生及纪德君、苗怀明、罗书华、胡胜、乔福锦、许振东等大方之家,或许是沾了些许慧灵之气的缘故,回来后生出了写点儿东西的念头。
    写点儿东西于我并不十分惧怯,二十来岁起我就在大型国企的政工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十几年下来在圈内也算个“小笔杆”。现在想来,所写的那些材料只是奠定了若干写作基础,其性质与所说的学术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如今真要为自己做身衣裳,在学术领域著书立论,岂是件容易的事。如此说来,就不得不涉及我的学习经历。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河北磁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度过的,教育资源的匮乏自然使我没能读过几本书。是命运的垂青让我侥幸考上了中师学校,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家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走出山区、迈向平原的我视界渐宽,朦胧中觉出知识或日学历的重要性,工作后随即参加了河北省组织的自学考试,专科、本科证书,倒是拿得比较顺,可死记硬背几本教科书对学术的意义又有多大呢?何况,企业紧张的工作,家庭繁杂的俗务,哪有“闲心”读“天书”呢?回首过往,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是要多贫乏有多贫乏。年届三十五岁,好运又一次眷顾了我,2002年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紧张而又艰苦的学习生活。说紧张,是大量的专业书籍需要去读,大量的知识需要恶补;说艰苦,这里不说我个人经济条件的拮据和专业知识的困窘了,单单英语这个拦路虎,就够我这个只在山村上初中时接触过ABC的人应付的了。毕业后已届不惑,虽说有一些社会阅历,可半路出家,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意味着近二十年的惨淡经营均已翻篇,什么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政工)乃至人脉资源等都成明日黄花。浅想十多年前的我,几乎一无所有了,好一个“凄凄惨惨戚戚”;从零开始,意味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好在我这个人比较要强,不怎么服输,自信一个人的起点可以很低,但只要经过努力,摆脱自己的短板,最终人们所看到的,还是你不断攀登后到达的顶峰,而不是那个最初的出发点。
    四十来岁,忙于评聘职称;四十五岁左右,致力于课堂教学;五十来岁,才开始写点儿东西。在别人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可很少有人知道,我一路走来所获取的,是遇到许多贵人的结果。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水浒传》中的鲁达(智深)一般,古道热肠,助人为乐,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领航人、救生员。每当想起他们,我都不能不心怀感恩,铭记终生。
    我将永远铭记,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我,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转变。蔺瑞生教授、杨栋教授,特别是我的导师霍现俊教授不嫌弃我年龄偏大,学识浅薄,慨然纳我于门下,引领我走上了学术道路,并为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关爱。毕业后,母校的老师王长华教授、郑振峰教授、阎福玲教授、赵志伟编审一如既往地关照我,呵护我,促成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健康前行。 我将永远铭记,是邯郸学院,这所家乡的高校,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欣然引进我这个第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学究加盟,特别是柴兴泉教授、康香阁编审、刘景耀教授、张护玺教授、张路安教授以及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蔺朝国教授更是给了我许多关心、理解和帮助。 我将永远铭记,是中国文史出版社,特别是方云虎先生,在学术性作品,特别是通俗性学术作品出版难的情况下,矢志初心,不厌其烦,鼎力支持,多方帮助,为此书的顺利出版倾注大量心血。 我将永远铭记,是学界的各位师友,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的撰写工作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观点、思路,使我时有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之感。但因各种原因有的无法注明引文和作者,深以为憾。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与我的学术活动稍远但又关系密切的贵人,比如峰峰集团的郭庆祥先生(已故)、田成元先生、吴志强先生,他们关心我的生活,为我完成学业、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还要借此宝地,衷心感谢我的爱人王永红,是她用她那不太坚实的双肩,承担起赡养老人、抚育下一代的重任,使我三年读研、十余年学术生涯得以少干家务、专心读书;感谢我的儿子蔺骁、儿媳郑欣欣,是他们的孝心懂事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使我心无挂碍、轻松愉悦地投入写作,他们还从年轻人和理科生阅读喜好的角度着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爱过我的师长、知己和亲人。 蔺九章 2018年6月于邯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