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好好告别

  • 定价: ¥48
  • ISBN:978750574442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友谊
  • 页数:303页
  • 作者:(美)凯特琳·道蒂...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很少有人会从事殡葬业,因为人们认为死亡阴森、可怕、不吉利,23岁的凯特琳·道蒂却毫不介意。自从目睹了一场意外之后,她便被死亡包围。她经历死亡、害怕死亡,却不知道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凯特琳的工作是在火葬场清点尸体、修理遗容、火化遗体。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死人刮胡子,她从一个手忙脚乱连火化机都不会用的菜鸟,变成能一个人搞定火葬全流程的“人骨粉碎机”。在火葬场的六年里,她见识了许多令人唏嘘不已的死者:火化机漏出的人体脂肪、被勉强塞进礼服的水肿胖老太、酷似爱侣的无脸爱人……从第一页开始,凯特琳就没有任何隐瞒,她以出乎意料的诚实记录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出人意料的是,正是知道了人死后要经历什么,凯特琳才放下恐惧。她意识到,死亡不仅仅是人生的必然,更需要被好好对待的告别式,因为告别的是曾经的朋友、亲人和爱人,是无法忘怀的情谊。只有温柔而郑重的告别,才能让忧伤消散,让生活继续。

内容提要

  

    一个女孩会永远记得她刮过的第一张死人脸。
    在她的人生中,比初吻或失贞更尴尬的,大概只有这个了……
    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
    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难得的是,凯瑟琳不猎奇、不逃避、不畏惧,像是个现代小女巫一般,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媒体推荐

    整本书围绕着殡仪馆、尸体和火化展开,但在作者可爱到爆炸的描述中,这些通通让人觉得不再恐惧,死亡也渐渐生出生命的温度。超想和她做朋友。
    ——读者·贾布的苏克雷
    一本特别有生命力的关于死亡的书,让人对葬礼、死亡,甚至腐烂有直观亲切的认识。她的见解理性、犀利、温柔,像哲学家,又像艺术家。
    ——读者Ziye

作者简介

    凯特琳·道蒂
    职业殡葬师、作家,美国殡葬业的“麻烦制造者”。生于1984年,自小对死亡、哥特文化等别人眼中的古怪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学时主修中世纪史,用4年时间研究中世纪死亡文化。之后进入火葬场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殡葬师。2011年起在YouTube设立专属频道“殡葬师问答”(Ask aMortician),通过黑色幽默短片百无禁忌地谈论各种死亡与丧葬话题。至今已吸引超过1.9亿人次观看和热议(截止到2021年6月)。同年,集结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文化学者、殡葬业人士创办了网站“善终要诀”(The Order of the GoodDeath),以倡导“死亡接受”和美国现代殡葬业改革而闻名。目前已出版《好好告别》等作品。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系列剧即将开播。

目录

作者的话
给拜伦刮脸
惊喜礼盒
坠落的声音
果冻里的牙签
按下按钮
粉红鸡尾酒
魔鬼圣婴
快速处理
不自然的自然
唉,可怜的尤里克
厄洛斯与塔纳托斯
冒泡
大净
独自上阵
红木林
死亡学校
运尸车
死亡艺术
浪子回头(就当是尾声吧)
致谢
关于文献

前言

  

    据一名目击了整个事件的记者称,1917年,当法国行刑队正要对玛塔.哈丽执行枪决时,这位因转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间谍而声名大噪的艳舞女郎拒绝佩戴眼罩。
    “我一定要戴上这个东西吗?”玛塔·哈丽瞥了一眼眼罩,转身问律师。
    “如果夫人不愿意,那么戴和不戴也没有什么区别。”律师答道,然后急忙转身离去。
    于是,玛塔.哈丽既没有被捆绑,也没有被蒙住双眼。她镇定地看着那些刽子手,牧师、修女、律师纷纷从她身边走开。
    直而死亡并非易事。为了逃避它的存在,我们选择被蒙上双眼,对死亡和临终的真实性视而不见。“不知即为福”在这里只能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恐瞑。
    我们尽可能让死亡远离我们,比如把尸体关在不锈钢门后,把弥留之际的病人塞进病房里。在隐藏死亡这方面,我们干得还真不赖,你甚至以为我们将是第一代拥有不死之身的人。但我们不是。我们都将死去,这谁都知道。伟大的文化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说过:“一直在人类心里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建造大教堂,繁衍后代,发动战争,凌晨3点上网看猫猫视频。死亡激发出我们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每一种潜能和毁灭欲望。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本书记录了我在美国殡葬行业头6年的工作经历。如果死亡和死尸的真实描写让你心生顾虑,那你还真是挑错了书。现在请你仔细斟酌,是否要继续阅读。书里全部是真人真事,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逝者身份,部分人名和细节略有改动(下三路猛料除外,我保证)。

后记

  

    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需要一整村的人。有这个说法吧?这个形容对极了。现在请允许我向以下各位致以感谢,完成本书,他们功不可没。
    感谢诺顿团队的出色工作,他们专业得让我有些不自在。他们是瑞安·哈里顿、史蒂夫·考尔卡、艾琳·史奈斯基一洛夫特、伊丽莎白·可儿,以及其他无数人。
    特别感谢我的编辑汤姆·梅耶对我关照有加,而且严格修改我用错的动词。汤姆·梅耶,祝福你的孩子和你孩子的孩子。
    感谢罗斯·允代理公司,尤其是安娜·斯普洛一拉蒂莫,她对我无比关照,像牵着号啕大哭的小孩走出树林似的陪我走完出版全程。
    还要谢谢我的父母,正直的约翰·道蒂和史蒂芬妮·道蒂。即使自己的闺女选择在殡葬业谋生,他们也一如既往地给予她爱和支持。妈,我估计我拿不到奥斯卡奖……所以我先就此打住。
    如果没有大卫·福瑞斯特和玛拉·塞勒,我真不愿意想象自己会悲惨到什么地步。
    我意识到这本书让我看起来好像交友无能。我其实……嗯……还是有朋友的。他们游荡在世界各地,是一群才华横溢、温柔体贴的好朋友。他们都对我说:“你要去当殡葬人?我看行,是你的风格。”
    在我创作本书的几年中,下列这些朋友被我的初稿折磨了一遍又一遍:威尔·怀特、威尔·索堪比、莎拉·弗纳斯、亚历克斯·弗兰科和乌莎·赫洛德·詹金斯。
    比安卡·达尔德一范·伊尔索和吉莉恩·卡恩极力帮助我保持头脑清醒,殡葬学院的同学佩奥拉·卡萨雷斯也同样帮了大忙。
    超级律师伊凡·赫斯一直避免让我惹祸上身。
    “死亡新秩序”的会员和广大另类网络社区为我的日常工作提供灵感来源。
    《耶洗别》杂志的编辑多黛·斯图尔特,因为你,人们才在意。
    最后,我要谢谢那些将我领入殡葬业的人。在他们的教导下,我成长为一名有道德、勤奋的葬礼承办人。他们是麦克·汤姆、克里斯·雷诺兹、布鲁斯·威廉姆斯和杰森·布鲁斯。说实话,直到见识了外面冷酷无情的殡葬世界,我才意识到能在一家安全、专业、运营良好的火葬场工作是多么幸运。这家火葬场就是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