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 定价: ¥49
  • ISBN:978730130397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页数:294页
  • 作者:林乾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家是人生的根据地,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家和万事兴,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
    这是一部优秀的家庭教科书,人人都可以念好的“家庭经”,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收藏。林乾为大家揭示一个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本书作者为专业的清史学者,以曾国藩家风、家教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对曾国藩家训进行全面和深度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如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等,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作者在解读曾国藩家训的同时,旁征博引,以点带面,将其置于中国家族和家训文化的大谱系和源流中进行查考和审视,使全书具有了历史的眼光和维度。

媒体推荐

    凡家道长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人众之维持。
    ——曾国藩

作者简介

    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2017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雍正十三年”。其研究曾国藩的著作《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方略》《曾国藩和他的幕僚》等,广受读者好评。此外,还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清通鉴·康熙朝》《雍正十三年》等。

目录

1.家族文化的构成及家训的地位
  家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曾国藩家训由来
2.家族兴衰周期律
  官宦之家
  商贾之家
  耕读之家
  孝友之家
  不要做代代为官之想
  不以职位论高低
  家道可久恃家规
3.曾门三代家训
  八宝
  六恼
  对家乡的爱
  八本
  三致祥
  《富厚堂日程》
  家教的开放思想
4.定家规  重落实
  大家族要讲规模礼节
  四弟:主持家政者,责有攸归
  欧阳夫人: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
  长子媳妇过门规矩
  宰相亲定功课单
5.曾氏家教三大特点
  严教:治家贵严
  恶赌具最甚
  不拆新屋不做兄弟
  勤教:教育子弟不可须臾离“常课”
  身教: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在生活上示范
    在工作上示范
    在读书、修养、孝友、清廉上示范
6.曾国藩的家训范本
  平生最羡慕清代三大家
    高邮王氏:学问传家
    桐城张家:谨慎处世
    宣城梅家:科学巨擘
  《五种遗规》,句句学之
  五书为家教范本
7.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金丹换骨在立志
  立什么志
  《圣哲画像记》
  生平有三耻,雪耻为大志
  立志贵有恒、贵坚卓
8.劝学
  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愿代代有读书种子
  择善约守——开书单、朱熹法
  看、读、写、作每日不可间断
9.求师
  但取明师之益
  求师第一贵专
  为子择师
  课子读书
10.修身
  修身为第一、修业为最大
  不忮不求
  养成恬淡胸怀最难
  控制自己的情绪
  高而不危,全在“宽、平”二字
  悔字诀、忍字诀
  千万勿做机巧人
11.择业
  人生最大之事,莫过于谋食
  勿以考卷误终生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择人而事,不可草草
12.交友
  择交是第一要事
  早年无好友
  八交九不交
13.婚姻
  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婚
  打破嫡出与庶出的观念
  不可贪恋母家富贵
  不暴人短
14.财富
  立志不靠做官发财
  好积私财者为将败之征
  不留遗产,但做人要有尊严
15.养生
  养生纲领与养生六诀
  养生八字,眠食是守
  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为养病之本
  动静结合坐疗为养
  取法苏东坡
  文化养生,天德有四
16.禁忌及身家八败
  官宦之家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要义
  有势不可使尽
  富家子弟以戒骄为第一义
  不改寒素规模
  长辈恩怨,子弟不得妄生意气
  为乡亲行方便,切忌刻薄人家
  避免身家八败
结语:家训的效果和影响

前言

  

    几年前我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参观美第奇家族王宫,颇感惊讶的是,这个家族创造了长达三百年的辉煌,特别是其在文艺复兴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令人遐思不已。反观中国,也有创造历史的家族,如汉魏到南北朝时期,是有名的门阀政治,乃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境况。但进入皇权越发强盛的隋唐以后,这样的家族几成历史的陈迹。百年家族都不易寻,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当曾国藩与他的九弟曾国荃一起受封爵位的时候,曾家也成为“中外瞩目第一家”,但能否保持或延续家族的荣耀,曾国藩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且,他扮演这样的角色,从他考中进士、步入翰林院之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以为,曾国藩家训中最可贵之处,是他总结了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率”,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这使我想到南方大家族,特别是徽州地区的人家族,几乎每家门楣上都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几百年入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可以说是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为此,曾国藩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愿代代出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了、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第二,“不以官位高低作为贤肖的标准”。这与常人所理解的迥然有别,反映出曾国藩对世事的透彻洞明。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家族出了高官显宦,才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就这样认为。为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曾国藩举出历史上很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例证,包括汉朝的霍光、盛唐宰相李林甫等。这些人生前何尝不是赫奕一时,但旋踵或遭灭族之诛,或被抄家流配。因此他告诫家人,对权力要有万分的敬畏,不可有丝毫的崇拜,并提出“一入官场,即戴罪之身”的著名警示。
    第三,“凡家道长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这一思想极为可贵。曾国藩认识到,一个家族,如果靠一人一时的官爵,是断断无法维系长久的,因而,“个人”的因素,远没有全家族都要遵守的家规更可靠、更持久。而纳入家法族规的内容,一定是经历长久积累的守则。为此,他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就提出:后辈子女无法则,立见消败,即便自己贵为宰相,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要求主持家政的曾国潢“立规条”,要求妻子“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后来,逐渐形成三代家训。
    第四,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一个担当公职的人,不但要“在邦无怨”,还要做到“在家无怨”。他通过自己多年的阅历体会,认识到人的天赋都差不多,而子女成才与否,关键在教育。为此他提出“子弟贤否,四分出于家教”。他举下围棋为例说:生来就是围棋国手的,那是有天赋,“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这种情况下就看教育者的作用,“教者高,则习之而高矣;教者低,则习之而低矣”。他又举学习书法为例,说生来笔姿秀挺的,在于天赋,“屡学而拙如姜芽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视乎教者何如。教者钟、王,则习于钟、王;教者苏、米,则于苏、米。其他事皆依此类推”。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短长,而因慨叹子女没有天赋而放弃教育,“是犹执策而叹无马,是真无马哉!”这就是说,子女都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而能否使潜在的千里马变成现实,就在于家长的教育。
    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曾国藩就有志编一部《曾氏家训》,并与他的九弟详细道及。但他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要放弃?他在日记中说:“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实际还有一个原因,即曾家正在发达的路途中,而这一过程的积累肯定更有价值。后来曾国藩戎马倥偬,没有闲暇,就明确以家书、日记代替家训,因而,我也以其作为解读曾国藩家训的主要依据,这大概符合曾国藩的原意。
    本书是依据我应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崔正山先生的邀请所做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崔先生对传统文化有精深造诣,对其传播更倾尽心力,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颇有贡献。我与崔先生交往多年,受益良多。整理过程中,得到龙若飞先生及陈晶博士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后记

  

    结语:家训的效果和影响
    对于曾国藩的家训,我们讲了那么多,这些家训的效果和影响如何呢?因篇幅所限,我稍微给大家讲一下。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治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家训、家规等对曾氏家族有非常大的影响,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关于曾家的后人,现在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据统计,将近两百年来,至少绵延到曾氏第八代,曾家在业界有名望的优秀人才共计二百四十多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曾国藩或许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家训,影响了一百多年后的人们。曾国藩对他所认定的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誓言。他对工作、对家人,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就大官僚而言,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能把事业与家庭兼顾。尽管儒家倡导“修、齐、治、平”,但是要真正做起来是非常难的,而曾国藩做到了。曾国藩每天在时间安排上井井有条,这也是梁启超在为《曾文正公嘉言钞》作序时所说的:我不相信孟子所说的人人可以为圣贤,但相信曾国藩所说的圣贤从平凡中做出。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后来又做了大学士,同时统领湘军水陆两军,可以说日理万机。两江总督管辖三个省,即、江苏、江西、安徽,清朝破例又把与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浙江文武归他节制,所以他是四个省的一把手,又升任大学士。清廷有任何大政实施之前,一定要征询曾围藩的意见。他还要行军打仗,此时不是和平时期;吏治民生问题他也要兼顾;他还兼管对外通商事务,实际上是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如此众多繁巨的事情,压在曾国藩一个人身上,但他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把时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单元。而晚上要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核查第二天应该奏报的事情;另一件事情就是课子读书,与自己的儿子、儿媳一起读书,每晚必读两卷诗文,从不中断,行军、打仗期间,哪怕是舟次、坐轿也要看书。作为一个官场显达的大人物,终身不废学,可能古往今来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曾国藩在世的时候,其家训影响就非常大,影响了子女、兄弟,还有同僚属下;去世之后,更是广为流传。在民国时期,大学和中学所用的修身课教材,很大一部分来自曾国藩的家训,那时还有独立出版的《曾文正公家训》,也是作为修身课的必读教材。
    毛泽东早年认真研究阅读过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的家训也经常读。毛泽东一生敬仰曾国藩,他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一生推崇的也是曾国藩。从他写给儿子蒋经国的信就可知,他要儿子读《曾文正公家训》,读曾国藩的家书。
    曾国藩对学人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在本书开始时就提过,钱穆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因于读《曾文正公家训》。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读得最多的是曾国藩家书,他说家书有两条至少对今天的我们有意义:一条是劝曾国荃戒躁。人急躁的时候就容易办错事情,尤其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另一条是要注意早选替手,“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多选替手就是找好接班人。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以下我们看到,曾国藩对各界人士都有影响。可见,曾国藩家训对现代的启示意义是相当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对曾国藩有一个新的评价,可以说代表了最新评价。他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两条。第一条,他说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第二条,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我觉得这个评价非常中肯。曾国藩开办安庆内军械所,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开办中国第一个洋学堂,开办中国第一个翻译外国书籍的书局,真的是开风气之先。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