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精读王阳明

  • 定价: ¥48
  • ISBN:978721309317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268页
  • 作者:王春永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阳明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纳佛入儒,集心学之大成,清人王世祯称他“立德、立功、立言,皆绝顶”,是“明代第一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著作中,本书从王阳明的言行、著作中撷取一百多条箴言,阐述这位思想巨擘的治学处世之道,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一本可读性强、内容扎实,关于解读王阳明思想的诚意之作。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兼军事家,他纳佛入儒,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集心学之大成,学问与事功皆堪称明朝第一流。
    本书从王阳明言行、著作中撷取125段金句,逐句阐发深入,探掘这位不世出伟人治学处世的秘诀,以为当今镜鉴。

作者简介

    王春永,1970年代出生,畅销书作家,曾在洛阳、兰州和内蒙古等地读书、工作,现居深圳。主要出版著作有《图解周易》《博弈论的诡计》《图说庄子100名言》《原来如此:问题背后的心理学》等,著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外国家与地区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把知与行当作是一件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行本为一体,共同切于身心
  念念遵循天理,内心自然宁静
  情感收发有度,调停适中最好
  务实之心要重,务名之心要轻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既要戒惧守静,又要随缘应物
  工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
  合着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识本体
  念头产生之时,行动已在其中
第二章  在意念发起时反省察觉
  笃信前圣先贤,不如反身以求
  格物就是格心,去除意念不正
  人心若正即道心,道心失正即人心
  悔悟固然可贵,改后不必执着
  用戒惧守卫念头,避免流入恶念
  诚意是学问头脑,也需要格致工夫
  格物是诚意工夫,明善是诚身工夫
  格物转向正心,惟求能得其心
  意念发起之时,进行省察克治
第三章  任何学习都要落实于身心
  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悬想花叶
  言行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大道难以言传,必须自修自悟
  不论境界效验,一心向善改过
  独知时用功是谨独,共知处用功是作伪
  人人心中有仲尼,结合经籍去体悟
  道乃天下公器,只须服从真理
  学问充实自己,工夫重于效验
  倘若被人厌恶,寻找自身缺点
  学习不为功利,只要有益身心
第四章  让生命操起志向之舵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人若不立志,有如船无舵
  人格修养如树,诚孝的心是根
  去除私欲遮蔽,成就完美人格
  向下扎实用功,向上体达天道
  为学须先立志,渐渐水到渠成
  持志要如心痛,避免杂念掺杂
  做人好比炼金,成色最为关键
  德性重于才力,摒除功利之心
  消除比较分别,人人功德圆满
  种树必培其根,种德必养其心
  抛弃虚名实利,专注于天理自然
  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立德犹如建屋,文艺挂做门面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
  超越生死之悟,圣道即在本心
  孔孟之学如日月,不需再向别处求
第五章  在世事上磨炼才能进步
  经书也是历史,学会判别是非
  交友以诚相待,戒除优越心理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事变皆是人情,时时守护内心
  邪鬼不能迷人,只是人心自迷
  若知昼夜,即知死生
  既不流于张狂,也不失于虚寂
  知新必由温故,温故乃所以知新
  遵循自然即是静,听从私欲未尝静
  必须事上磨炼,才能气定神闲
  倘若一味好静,遇事必然忙乱
  好心态关乎生死,常快活便是工夫
  大道不离世间,不可空锅煮饭
第六章  我们的心与万物本是一体
  人天民物本一体,儒佛老庄皆可用
  天下本是一家,众人本为一体
  天地间万象,与我心相通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身之主宰便是心,意之所发时格物
  心之本体即天理,无论动静皆泰然
  如能不动于气,即得天理之静
  心体本无一物,不可执着善恶
  若无真己,便无躯壳
  心体即良知,无起无不起
  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本质上都是一件事
  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善恶之法不放弃,视如幻相莫执着
  万物是良知的发用,求本源于心之感应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此花不在心外,看时方才鲜明
  心不是那块血肉,以万物感应为体
  太阳无照无不照,心体无知无不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统摄超越万物
第七章  莫让私欲遮蔽良知的镜子
  只要心如明镜,不怕不能照物
  良知与情感交融,不执着也不排斥
  良知如镜不留染,情顺万事而无情
  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思想是邪是正,无法瞒过良知
  不欺人则能察觉人欺,若自信则一切明晓
  良知当下具足,不离日常行为
  心体只有一个,部分即是全体
  如果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
  静处体悟以收心,事上磨炼去私欲
  当下心收摄一切,便能一了百了
  七情自然流动,一执着便成私欲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心体本自弘毅,莫让私欲蔽累
第八章  发掘我们心灵的直觉力
  理表现在哪里,就在哪里用功
  专一与精深一体,节制流荡人心
  安于自身条件,不可武断追求
  心性上用功勘破,事理一览无遗
  荡涤一应私心,避免偏倚染着
  从已发之意下手,回复心体之正
  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灌溉天理之根,刈除习气杂草
  随事致其良知,必能聪明坚强
  良知应对事务,事务即是修身
  千变万化一切事,为求自慊致良知
  不求料事如神,若求即是私欲
  从孝敬父母开始,学问工夫打成一片
  实实落落依良知,便能着稳当快乐
  终身专一于治本,胜过事物上寻讨
  以义为原则,自然没有执着
  致良知不要间断,心性则纵横自在
  良知完完全全,清楚判断是非
  心如斑驳之镜,必须磨刮一番
第九章  平实快乐的心灵教育法
  只可大而化之,不可引而自高
  心术忠信笃敬,避免欺妄非僻
  孩子心中喜悦,自然乐于向学
  行为礼节,不可放荡
  爱亲敬长,不可懈怠
  道必学而后明,讲学之外无明道
  功课不在多少,贵在精熟与否
  针对气质施教,造就个性人格
  与愚夫愚妇同德,不做社会异端
  圣愚良知相同,不可高高在上
  满街都是圣人,只为习气遮迷
  真圣贤并无崖岸,人人可学而至
  大道本无穷尽,问难有助发挥
  心外无学
参考文献

前言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宁波余姚人。因为他曾经筑室于家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他创立的学派又被称为阳明学派。
    阳明一生的经历复杂而富有传奇性。十一岁前,他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十五岁这年,他一个人偷偷地溜出京城,一路北上,游览居庸三关。居庸关分下关、中关、上关三关,三关相距十五里,出上关北门就是八达岭。阳明骑马在下关两山之间的小道上行走,突然有两个鞑靼人骑马迎面而来。阳明拈弓搭箭,大叫一声朝他们冲了过去。鞑靼人见到一个举着弓箭的中原人冲过来,勒马扭头就跑。
    阳明在关外玩了一个多月才回北京,被老父臭骂了一通。
    不久,十七岁的阳明回江西结婚。结婚的那一天,他偶然走进一座道观,见到一位道士趺坐。阳明于是叩问那位道士养生之道,并和道士聊了起来。因为聊得太投入了,竟然一坐忘返,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被岳父家的人找了回去。
    第二年,他带着新妇回家乡余姚途中,拜访了学者娄一谅(1422—1491)。娄一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通过学习就可以超凡人圣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二十一岁,阳明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二十八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明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但就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阳明依然没有忘记他那做世间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豪情壮志。他问自己:倘使叫圣人来面对这种境遇的话,又会有什么办法?
    他自己思索,一切得失荣辱到此境地已然可以超脱,只有生死一念还没有净化。他做了一个石榻,日夜端居静默,努力把怕死的心一并超越。逐渐地,他觉得胸中洒洒,渐次的空了。一天半夜,他在睡梦中听到好像有人告诉了他什么,一下子跳跃欢呼起来,旁边的人都被惊醒。从此,他发明了格物致知的新学说,这就是“龙场悟道”。
    刘瑾伏诛后,阳明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是明朝朝廷的马政管理机构、寺署设在滁州,负责舆车与军马驯养。少卿是副职,相对政务较简。行政之余,阳明常带弟子涉险寻幽。月圆之夜,数百名从游者环龙潭而坐,歌声震动山谷。
    正德十一年(1516),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阳明受命平定赣南民变。正德十三年正月,阳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
    正德十四年(1519),阳明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发起的叛乱,仅用三五日即生擒宸濠。不料,他却被朝内谗臣张忠、许泰等人诬陷要造反,险遭不测。跟随平乱的将士除了吉安知府伍文定以外,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阳明门人冀元亨等人更被罗织罪名下狱。
    明世宗继位后,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仍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称南部,但均为虚职),封新建伯。但因遭到杨一清、桂萼等朝内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六年(1527)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正德十六年(1521),五十岁的阳明在江西开始揭示致良知之教。年谱上说,他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足以忘患难,出生死。阳明在此前还是借用前人话头证实他自己的经验,至此才有自创的宗旨和自铸的话柄,卓然成一家之言。
    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再次起用阳明,平定广西民变。阳明平乱后,在当地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七年十月,阳明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批复迟迟未到,阳明把军务交与他人,匆匆踏上回乡之路。
    但阳明终究没有能够回去。十一月,他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临终之前,门人聚在他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阳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教,而且有非比寻常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人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阳明才高学邃,治学不倦,广泛教化,教育思想充满人性关怀,而且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他的“心学”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真正理解和体悟阳明的思想,有几个方面必须了解。
    第一是要了解阳明本人的行状和心路历程。
    若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我们不仅要把他指出的路看清楚,更要努力把他如何走这条路看清楚,这样,才能把他的体验移到自身,设身处地加以体验。只有如此,才能和他心心相印,不仅弄清他的思想,更能从这些思想中吸收到对自己生活有益的营养。而只有把理解和体验工夫结合起来,并且把体验工夫作为主要追求,才能直正把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
    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反复思量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圣人处于他这样的困境中,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几百年后我们读他,自然也须结合我们自己的身心状态,思量一个问题:假使阳明处于我的处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假使阳明遇到我现在出现的问题,又会如何来解决?
    说到底,心学是在人生具体情境中的活的呈现,也是依语境时机的活的表达。它不是言语所能及的知解工夫,也不是刻意探微的逻辑分析技巧,而是随机体认的工夫。所谓“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只有入心体认,才能在身心浸润中领悟滋味,改造生命。
    阳明所生活的物质环境,比起我们来自然可以说是狭小而极其有限,但是他内部的心灵世界,却比现代人不知要广阔光明多少倍。他的心灵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所发出的力量,又不知比我们大出多少倍。我们的问题,很少不是出于自身的偏狭与无知,体认阳明,其实就是要借用它,来点亮和稳定我们在风中摇荡的心灵烛光,照亮我们不曾看到的地方,扩大我们的视野与胸襟,解决我们的身心问题。
    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著作中。《传习录》是阳明讲学言论,以及与友人、弟子谈论学术书信的汇编,体裁与孔门的《论语》相似,而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更过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正德七年(1512),阳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记录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州(今江西赣州)刊行,也命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仍以《传习录》为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内)出版。
    嘉靖三十三年(1554),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他及王龙溪所录,一同编为《传习录》,在宁国(今安徽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部分编入《传习续录》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印。
    事实上,弟子们搜集整理和出版阳明著作都承担着巨大压力。阳明去世之后,“有忌者行谮于朝,革锡典世爵”,嘉靖帝听从权相桂萼之言,王学被定为“伪学”而遭到严禁。后来在众多具有较高官位和影响的王门弟子的明争暗抗下,禁令虽然渐渐松弛,但是终嘉靖一朝,王学也没有得到正式平反。
    但是心学的深远影响却是禁不掉的。有明一朝,阳明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入阁拜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就包括除掉权奸严嵩的徐阶、改革家张居正以及学博才高的赵贞吉,在各个领域领一代风骚者更是代不乏人,如诗人画家徐文长、戏剧家汤显祖、科学家徐光启和思想家李贽等。
    《传习录》作为记录阳明思想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了中国人数百年来的思想,而且享誉海外,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据记载,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率日本舰队以弱胜强大败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他回国后,面对一片夸赞之声,拿出自己的腰牌给大家看,上面有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