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了凡四训(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

  • 定价: ¥27
  • ISBN:978757020429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139页
  • 作者:(明)袁了凡|校注:...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了凡四训(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此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于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内容提要

  

    《了凡四训(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

媒体推荐

    从民族文化教育的大局出发,从熟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小眼入手,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座宏壮的传统文化殿堂。
    ——顾明远
    熟读国学经典,是构建青少年智性和德性的最好途径。
    ——魏书生
    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
    ——余映潮
    体味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德智品性,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应然之举。
    ——李镇西
    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从品读中国古典文化开始。
    ——窦桂梅

作者简介

    袁了凡(1533-1606),明代思想家,本名袁黄,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代表作《了凡四训》融会了道教的哲学与儒家的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自我修养从“治心”入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目录

序言
第一篇立命之学
第二篇改过之法
第三篇积善之方
第四篇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的当代价值

前言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道、佛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来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人生经验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谦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这四篇文章在组成此书之前,就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被多部书籍收录。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这四篇文章被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随着在民间的流通,这些文章有被简化的倾向。
    “立命之学”一文中,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现身说法,以论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袁了凡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通达仕途,于是重燃读书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后袁了凡的人生境遇与所测算的命运毫厘不差,由此他更加坚信命由天定,终日消极懈怠。后来机缘巧合,他拜访了云谷禅师,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乃知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
    “改过之法”.主要论述在行善积德之前,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将自身缺点一一改正。具体方法是要“见贤思齐”,以古之圣贤为榜样:敬畏天地鬼神.不起丝毫邪念;立定决心,勇于改过。其关键在于永存善心.只此一点,则邪念不生。
    “积善之方”,列举大量事例,予以说明“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论述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一一展开论述,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谦德之效”,举“天道”为例,以说明“人道’’抑满扶谦的道理。告诫世人要谦虚谨慎,恭敬卑下。虚己待人,并列举事例加以论证。进一步强调,“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的理论主旨。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详,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又字仪甫,号原为学海,因拜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从此袁了凡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号为“了凡”。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今江苏苏州吴江区)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嘉善)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
    袁了凡博学多才,天文、象数、水利、兵政、堪舆、星命等学无所不通。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宝坻知县。在任期间,袁了凡勤廉爱民,为民谋利,主持兴修水利,构筑堤防,防御水灾侵袭,鼓励百姓开荒耕种。并免除杂役,以利民生。七年后,袁了凡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掌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官居正六品。当时适逢日本侵犯朝鲜,应朝鲜的请求,明王朝派兵前往,袁了凡被任命为“军前赞画”,负责辅助谋划,赞画戎机。当时是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许以高官厚禄诱骗倭寇和谈.倭寇信以为真,没有防备,李如松于是发动突击.打败倭寇,攻下了平壤。袁了凡不认同李如松施诈的做法.也不满他手下士兵滥杀平民,于是义正辞严地当面指责李如松。李如松不听其言,随意调动军队,后来果然吃了败仗,为给自己开罪,他便捏造罪状,弹劾袁了凡.袁了凡也很快就在“拾遗”任内被罢免。罢官回家后.袁了凡更加诚恳地行善,直到七十四岁去世为止。明熹宗天启年间,他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朝廷追叙他征讨倭寇的功绩,赠封“尚宝司少卿”的官衔。袁了凡家里并不富有,却乐善好施,在家每天诵经持咒,学习禅观。袁了凡除著有《了凡四训》之外,尚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作。
    作为一本劝善书,《了凡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以净空法师讲述的《了凡先生家庭四训讲记》中的原文为底本.并对原文进行了仔细的校对。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本书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段落的划分,我们遵循既要便于点评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注释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简明扼要的介绍。本书的点评部分,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解读、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其中不乏我们自己的一己之见,一并写出,与读者一道分享。限于个人学识,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评注者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