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日语

银河铁道之夜(日汉对照精装插图版有声版)(精)/日本名家经典文库

  • 定价: ¥39.8
  • ISBN:9787519256364
  • 开 本:32开 精装
  • 作者:(日)宫泽贤治|总...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宫泽贤治在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其作品被改编为动画、电影等艺术作品,受到宫崎骏和安房直子等的大力推崇。
    宫泽贤治的作品极为独特,充满了别样的魅力,他语感敏锐,作品中常常出现独特的拟声词、拟态词,使用着自己独创的比喻,还创造出人名地名,成为宫泽贤治的一种独特魅力。在贤治创作的童话中,《银河铁道之夜》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既带着强烈的幻想色彩,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令孩子们着迷的故事世界,又有着深邃的思想。

内容提要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久负盛名的童话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一个贫困孤独的少年在梦中和好友乘坐火车畅游银河的故事。其文笔简练,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描绘的景致美不胜收。本书稿语言精练,译文较为流畅。读者既可以将其作为美文欣赏,也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升阅读水平。

目录

一  下午的课堂
二  印刷厂
三  家
四  半人马座节之夜
五  气象轮柱
六  银河站
七  北十字星和上新世海岸
八  捕鸟人
九  乔邦尼的车票
编后记

前言

  

    永远是个孩子
    原原本本的世界
    在日本的东北部,有一个叫做岩手县的地方,那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是著名的稻米、肉牛、乳牛产地,是一个受到大自然恩惠的地方。100多年前的1896年,一个叫宫泽贤治的孩子在岩手县的花卷呱呱坠地。他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其父是当地净土宗佛教团体的召集人,家里是经营当铺和古装店的,在当地算是相当富裕的家庭。
    当时的日本文坛上,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文学巨匠正当红,且正值日本儿童文学重要杂志《赤鸟》的创刊与兴盛期。宫泽贤治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兴盛、大家辈出的时代。
    贤治自小就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他喜欢植物,喜欢昆虫标本,喜欢采集矿石,并热衷于制作标本。家乡美丽的大自然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日后大量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贤治小学时成绩优秀,但在那时的日本,家业是由长子继承的,所以升中学时,祖父以继承家业为由,反对他继续求学,后来在父亲的劝说下才得以升学。中学毕业后,父亲想让贤治继承家业,但他厌恶经商,一心想继续求学。
    1909年。也就是贤治13岁那一年,他考入了盛冈中学,从中学时开始,他便开始了短歌的创作,陆续在校刊上发表短歌或小品文。后来去东京后,他开始热衷于创作童话,以各种主题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却苦于没有机会发表。1921年,他回到家乡,接任了稗贯农业学校(现花卷农业高中)教师的工作,教授代数、英语、化学、作物、肥料、气象和土壤等各个科目。身为农校教师的约4年时间也是贤治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春天与阿修罗》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
    但紧接着,贤治遭遇了精神上的重大打击,那就是妹妹敏子的离世。敏子才思聪慧,是贤治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知音之一。是他信仰上的同伴。可惜敏子身患肺病,年纪轻轻便离开人世。在敏子去世当日,他悲恸万分,提笔写下了《永诀的早晨》《松针》《无声恸哭》三首诗。这三首诗后皆被收入诗集《春天与阿修罗》中。其中《永诀的早晨》同《不畏风雨》一道,被誉为宫泽贤治诗歌中的杰作。
    妹妹敏子去世后不久,贤治开始创作《银河铁道之夜》。1923年,他再次去了东京,将童话的原稿交给弟弟清六,托他交给《妇人画报》,同年在《岩手每日新闻》上发表了《冰河鼠的皮毛》等多篇童话。贤治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十分自信。他曾对友人发表豪言壮语,认为自己的童话若是出版,“会惊动文坛”。
    宫泽贤治的童话是与众不同的,既带着强烈的幻想色彩,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令孩子们着迷的故事世界,又跟普通的童话不同,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比较沉重的主题,大量运用自然的象征物与情境,还饱含着对人和土地的关怀。
    除了童话以外,诗歌也是宫泽贤治创作的主要体裁,关于贤治为何主要以这两种体裁进行创作,日本著名评论家梅原猛如此评价:“贤治并非是因为写不了小说才来写诗和童话的。他写诗和童话是出自自己世界观的必然。对他而言,动物、植物、山川显然和人类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而揭示这些生命的真相,没有必要采取只描写人类世界的小说这一形式……贤治并不想以童话来讽刺人类世界、改良人类世界,而是以童话揭示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等天地自然的生命立于亲密的关系之上。”
    贤治的文学博大精深,他知识广博,爱好丰富,对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教育、矿物与地质、植物与农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还爱好音乐,最喜爱贝多芬和巴赫等音乐家。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也使得他能创作出《大提琴手高修》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后来被宫崎骏改编成了动画片。诗人佐藤惣之助是这样给贤治的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写推荐词的,“这诗集最令我惊艳,因为他的诗完全没有诗坛一般使用的词汇。不,连文学书上的任何一个词汇都没有。他用气象学、矿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写诗。奇特、犀利、冷静,无可比拟。是大正十三年度最大的收获。”
    宫泽贤治的作品极为独特,充满了别样的魅力。他语感敏锐,作品中常常出现独特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使用自己独创的比喻,还创造出人名地名,这成为宫泽贤治的一种独特魅力。
    但是,贤治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一些不起眼的杂志上,并未获得文坛的关注。而且,他的大部分投稿皆遭到了拒绝。1924年4月,他出版了《春天和阿修罗》,同年12月出版童话集《要求多多的餐馆》。这两部作品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和唯一一部童话集,而且都是其自筹费用出版的。据说童话集初版仅发行了1000部,印刷后无人问津,贤治只得向父亲借钱回购了几百本。
    不畏风雨
    1926年。宫泽贤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辞去教职,在花卷市郊开始了独居的生活。白天他去附近开垦农田,栽培蔬菜,种植花卉,夜晚便读书,写诗,与音乐为伴。那一年的夏天,他创办了私塾性质的“罗须地人协会”,指导农民种田,为农民提供帮助,开始实践“不畏风雨”的生活,一心只为奉献。他不仅想要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想将他们从日本乡村的贫困、愚昧中拉出来,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富足。他独自一人在罗须地人协会奋斗着,每日都在过度辛劳中度日。他为农民举办音乐会,教他们音乐,组建农民乐团,为孩子们办童话朗读会,排练童话剧等等。正如他在《银河铁道之夜》中反复提到的那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天蝎一般,他自己也正是为了别人燃烧着自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就这样,贤治不断奉献着自我,近乎愚钝、笨拙地活着。在他后期创作的童话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笨拙”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只是表面的笨拙,实际上是内心追求“真正的幸福”的人,是寻找“真正的道路”的人。正如《银河铁道之夜》里的捕鸟人,为了救别人而落水的康帕内拉一样。贤治的作品与他本身的人格,与他信奉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信仰、文学、农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而且“舍己为人”这一主题不仅限于人,而是包括世间所有的生命。贤治相信一切生命的平等、崇高与自我奉献,如《信件》里那个可以呼风唤雨,却舍弃自己的能力而被猎人捕获,最终成了佛的龙。
    《春天与阿修罗》是他最重要的诗集,书中一共收录了70首作品,而最有名的作品是《不畏风雨》和《永诀的早晨》。对于这部作品,宫泽贤治不以“诗集”称之,而是在书封显著位置标注了“心象素描”几个字。“心象素描”是宫泽贤治独创的概念。关于这一点,宫泽贤治研究者、哲学家谷川彻三如此评价:“如在‘心象素描’之前创作的那些短歌(和歌)以及后来的文言诗所显示的那样,对贤治而言,古典的形式是驾轻就熟的。之所以未采用那样的形式,是因为他要捕捉的是若不用‘心象素描’的形式就无法捕捉的东西。并且他的确捕捉到了。”
    宫泽贤治的人生原本是可以平平稳稳的,做家里的接班人,过富裕的生活,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极为艰难的道路,在风吹雨打中度日,始终辛劳潦倒。1933年,他因突发急性肺炎去世,年仅37岁。在临终前,他仍惦念着自己的作品。他将自己的文稿托付给了弟弟清六:“我把我的原稿留给你,如果有哪家书店找来,想要出版的话,哪怕是再小的书店都没关系,交给他们出版。如果没有的话就算了。”
    他一直探求着“真正的道路”。在《不畏风雨》中,宫泽贤治描写出一个他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所有人都能一直平静、和睦生活的世界,他向往的,是一个没有“愤怒”与“争执”的世界,这便是宫泽贤治的理想。银河中的那颗星
    在贤治创作的童话中,《银河铁道之夜》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最初是用铅笔从“半人马座之夜”的地方写起的,这部分被称作“第一稿”,但最终只留下了最后的部分,在第二稿、第三稿和第四稿里都能看到。之后又用黑墨水进行了一次加工,然后又用蓝墨水进行了誊写,这就成了“第二稿”。据研究者推测,第一稿、第二稿的成稿时间大约在1924年的秋天。过了一两年,他用铅笔进行了大幅修改。之后用墨水誊写了一部分,然后又用铅笔进行修改,成就了“第三稿”。第三稿与前面两稿有几处大的不同。最后他用黑色墨水进行删除,追加了最初的开头部分,然后又重写了最后的结尾部分,使作品有了大的改变。这便是最终的“第四稿”。因此,角川书店、筑摩书房等出版的《银河铁道之夜》的版本都各不相同。宫泽贤治一直在修改这部作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他倾尽全力造就的作品,是他创造的一个世界。
    宫泽贤治在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其作品被改编为动画、电影等艺术作品,受到宫崎骏和安房直子等人的大力推崇。他的诗歌《不畏风雨》早已成了国民皆知的诗歌,而他也成为“国民作家”,成为故乡岩手县一张亮眼的名片。
    在童话集《要求多多的餐馆》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
    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冰糖,却能啜到清新洁净的风,饮到清晨美好的桃色阳光。
    而且,我常常在田地里、在森林里,看见破烂的衣服变成了最美丽的绫罗和镶嵌着宝石的衣裳。
    我,爱着这些纯净的食粮和衣裳。
    我的这些故事,都是从森林里、从原野中、从铁道上、从彩虹上、从月光中得来的。
    当我独自一人,走在槲树林的青色黄昏里,当我颤抖着,站在十一月的山风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怀着这样的念头,我总是觉得,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将它原原本本地记了下来。
    所以,这些故事里,或许有的对您有用,有的也没什么用处,而我却难以分别。故事里也有些莫名其妙之处,而这些地方,连我自己也弄不明白。
    可是,我是多么希望,这些小故事中的点滴能成为您纯净的食粮啊!
    这样的文字,至今仍感动着我们。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奇思妙想的幻想世界,更能看到现实。请跟随他的故事和文字,走进他的世界吧,一个创造于100多年前,却将永远继续下去的世界。
    魏雯

后记

  

    2016年春,杨本明通过于永妍联系到我,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苏靖女士希望找到我。杨本明大学比我低两届,上学时虽然几乎没有直接接触过,但常常听老师提起这位笃学上进的师弟。他有文艺天赋,和我同班同学于永妍一起同为系学生会宣传部的骨干,两位曾主持编辑外文系系刊,而我则曾为系刊撰稿。苏靖女士、于永妍、杨本明三位又曾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求学。世界就是这么小。
    苏靖女士后来利用来北京参加书展的机会,跟我说起她的出版计划,希望我能主编一套日汉对照的日本文学读物。苏靖女士是日本文学专业出身的编辑,当时她提供了一个书目,很多选择可以说体现了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编辑的敏锐眼光。我虽然自己翻译较多,但还从来没有做过主编(自小到大从未做过组织者),况且所选书目不乏一些长篇巨著,对于我来说,时间与信心都不足以统筹如此浩大的工程。犹犹豫豫中过了大半年,直到当年秋天,项目才重新启动。几经考虑后,我重新起草了一份全新的选题策划草案(内容包括重新选择的书目、整体篇幅、对译者和翻译的要求、编辑方针等)发给苏靖女士,并得到了认可。
    为了做到翻译上的字斟句酌,每个分册的中文字数控制在4万字左右。而在选篇方面,尽量考虑整体呈现日本近现代文学全貌的同时,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除了本辑的作品外,当时的选篇还有田山花袋的《棉被》、国木田独步的《少年的悲哀》、中岛敦的《山月记》、横光利一的《苍蝇》、太宰治的《樱桃》、坂口安吾的《盛开的樱花林下》和江户川乱步的短篇作品。后来因出版社的规划调整,去掉了上述作品后又加上了森鸥外的“留德三部曲”,与夏目漱石的《伦敦塔》、芥川龙之介的《舞会》呼应。笔者的初衷是想通过这些作品,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接受西方文明的一斑以及作家们对西方文明和所谓文明开化的思考。
    在选篇方面,除了个别分册外,大部分分册的译者又同时兼任了分册的编选,都可以视为整套书的编者之一。苏靖女士亦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的国家。夏目漱石和森鸥外分别前往英国和德国留学,他们对西方文艺的译介及和洋兼顾的文艺创作对后世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大正时期的芥川龙之介,对文明开化后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描绘与反思,写作了一系列的“文明开化物”,其中以《舞会》最为著名,深刻反映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社会现状;田山花袋开私小说之先河;国木田独步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谷崎润一郎是耽美派的重要作家;中岛敦则致力于故事新编,写作了很多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宫泽贤治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堀辰雄是新心理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开创了新感觉派,而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也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太宰治和坂口安吾则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两大巨匠;江户川乱步是日本推理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以上是基于最初选篇的简介,虽仍难以体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全貌,但基本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 而关于本辑所选的作家作品,各分册译者在导读中均有介绍,因此不再赘述。这六个分册最大的特点和共同的主题,是在兼顾各位作家主要代表作的同时,着重体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或者对文明开化的思考。森鸥外的“留德三部曲”毋庸赘言,夏目漱石的选篇中,《伦敦塔》是以作者留英时期的见闻而写作的一篇小说,《梦十夜》则是以深刻的笔触展示了作者对明治维新后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思考。正如陈燕在导读中所言:“作为近代日本较早接触西洋文明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关注、书写的不仅是个体的自省,近代日本的社会现实乃至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无疑也一直都包含在他的视域之中。”这精炼的概括,同样适用于同时代的森鸥外和大正时期的芥川龙之介。 日本近现代文学在欧美文学的强势影响下产生与发展。如杨本明选择翻译的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耽美派的代表作家。而耽美派是在西欧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具体到谷崎润一郎,他在创作上则受到了波德莱尔、王尔德和爱伦坡的影响(杨本明语);堀辰雄的《美丽村》普遍被认为受到普鲁斯特意识流写作方法的影响,梶井基次郎的创作——尤其是《樱花树下》受到波德莱尔的影响,而宫泽贤治的童话创作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幻想手法和东方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日本作家更加熟练地在运用东方的“容器”承接西方的内容或技巧,正是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中融合,诞生了这些珠玉之作,形成了璀璨的日本近现代文学。 任何书写与翻译都要考虑读者的因素,不考虑读者因素的翻译批评与不基于文本的翻译批评一样,是有失客观的。我们的读者面向为日语专业中高级别的学生。希望我们的读者除了通过对照阅读,提升文学素养之外,同时可以通过我们的译文辅助理解较高难度的日语文章。但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文学翻译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翻译,在方式上其实是两个走向。辅助理解的翻译应该尽量遵从原文的句式,文学翻译则尽量求“达”,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其实很难。按照周作人的翻译观,“信”与“达”足以,而“雅”则有待商榷。因此在草案中要求译者做到“忠实”与“达意”,在无必要的情况下不进行任何加译。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是有困难的,我们只能在文学阅读的翻译方式与语言习得的翻译方式的平衡之间,尽量做到最好。 正是这个原因,在译者选定过程中,除了考虑翻译经验和专业背景外,还要求有高级日语的教学经验,并且要求译者进行了试译。由于种种原因。《春琴抄》最终未能如愿如期出版。但我还是从这一本说起。 本书译者杨本明不仅有丰富的日语教学经验,曾翻译出版了旅日学者莫邦富先生的《鲷与羊》,而且有我所不具备的行动力和组织力,可以说没有他的积极联络,就断然没有我和苏靖女士的会面,更没有这套图书的诞生。他主动选择了一向被认为很难翻译的《春琴抄》,我也看过其撰写的内容导读和译稿,无论是导读中对唯美主义流派前后的详实梳理,还是准确流畅的译文,都显示了一个日本文学专业出身的青年学者的学术素养。虽然遗憾本书暂时不能出版,但我相信它是一粒发光的金子,必能有出版的机会。 陈燕是一位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资深大学老师,我们曾合作翻译小说,在前期的策划中也得到了她很多有效的建议。她将《梦十夜》的部分译稿拿给我看,说她朋友读了她的译文,从死亡的叙述中感受到了“美”,并自嘲翻译的失败。但是,我却不禁佩服她朋友的敏锐眼光,也对她的文笔由衷赞叹。《梦十夜》虽然是梦的书写,但整体上并不是凝重的阴暗,而她的译文正体现了这一点,稍显幽暗的文字间透露出光和呼吸。这一点,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所体现的阴暗完全不同。 郭丽与我并不直接认识,但我了解到她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老师,而且有国际交流的经验,对于异文化的了解必然深刻,而且我也相信杨本明的举荐。当时她试译的是江户川乱步的作品,译文准确。自然流畅。在后来出版规划调整后,她毫无怨言地接下了更难翻译的《罗生门》,并如期完成了翻译任务。虽然唯独这部译稿交给了杨本明负责,但当我问及编辑对译文的意见时,反馈为“太阴暗”了。那么,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了。令人绝望的阴暗,正是芥川龙之介许多作品的主要基调。 魏雯是一位当过大学老师的文学编辑,多才多艺。她经常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发表自己创作的诗歌与童话,波澜不惊而又富有诗意的温婉文字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而在这平静的文字下面又有着对人生和现实的深邃思考。她用温柔的眼睛,深刻地洞察着这个复杂的世界。她已翻译出版了《金子美铃童谣集》(三卷本),并有一部待出版的儿童文学译作,在编辑工作与翻译工作的百忙之中答应了我的邀约(也许甚至放弃了别的邀约)。是翻译《银河铁道之夜》的不二人选。 廖荣发目前在东京大学读古典文学(主攻日本汉诗文)博士课程,朋友圈常常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呈现,有深厚的考据功底以及准确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一点从他的注释和导读可见一斑,而准确的译文也显示了一个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年轻学者的缜密思考。虽然曾在翻译竞赛中获奖。但接到邀约时。他依然表现出应有的谨慎,犹豫再三后选择了国内尚无译本的《美丽村》。或许他认为复译一本名著比首译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我却觉得首译的意义远远大于复译。又何况是《美丽村》这样被公认难译的作品。 于永妍大学时期就是一位文艺青年,有着非常优秀的文字功底。从她的导读和译文中,我能感受到一颗难以压抑的“文艺心”。从导读中我似乎能感觉到她总是忍不住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作者身上,而在她的译文中我又感觉她时不时地想要从作者的背后跳出来,展示她的文采。虽然文艺青年这个词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贬义,但同样曾有一段文青岁月的我,一直坚持认为文学翻译不是一门“技术”而是“艺术”。虽然我在翻译教学中会告诉学生,做文学翻译应“防文艺腔”“去文艺病”,防止无病呻吟与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我同时认为,作为一个文学译者必须有一颗“文艺的心”,唯有如此,才能让“技术”最终升华为“艺术”。文艺的《柠檬》是适合她的。 除了译文之外,每个分册要求译者进行详细注释。这也是我一直的想法。我觉得文学翻译不应止于文字的翻译,同时作为文学研究者的译者,其实可以踏出更远的一步,以注释的方式体现译者的主体思考。这次可以说是第一次付诸于实施。但由于日汉对照且面向中高级日语学习者的缘故,因此,本次进行的多是一些解释性或文本解读性的注释。对每位译者注释的“度”则没有统一要求,全凭译者本人,可以说每一册的注释都是译者本人文本细读成果的体现。而这些体悟。仅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一个视角。 没有杨本明的积极联络,没有陈燕的热心鼓励,没有各位译者的积极响应,没有苏靖女士的诚心挽留,或许我都早已放弃,也没有这套书的问世。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没有任何组织能力的我也成功做了一次组织者。感谢为此付出大量精力的各分册编辑。 做翻译的时间越长,越是感觉这个工作常常让人如履薄冰,有时因力有不逮,欲百分之百还原原作的文风与思想而不及。有时又会因一时疏忽而会犯一些自己回头看时都觉得幼稚的失误。我们虽然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但错误纰漏仍在所难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正。 (文中涉及译者的敬称略) 岳远坤戊戌年初夏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