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药学

新药的故事(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4477690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210页
  • 作者:梁贵柏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们一生中总会与药打交道,但真的了解它吗?药从哪里来?安全性如何保障?如何治愈我们?了解新药诞生背后的故事,才能读懂我们身体的健康密码,新药研发一线的科学家,带你重温人类挑战疾病的动人时刻。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医药科普读本,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结合最新的数据,配以生动的故事,让严肃的医药知识不再枯燥,让有趣的人文故事更加真实。
    本书作者梁贵柏常年坚守研发一线,具备极高的学术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他分别从研发者和患者的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新药研发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深蕴人文关怀的药物发展史,帮助你理性看待疾病,多一点思考,少一分恐惧。
    本书从一佗一线科学家的专业视角出发,讲述了十余种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影响的新药的故事。从广为人知的降压药,到如今备受热议的宫颈癌疫苗,从价格一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乙肝疫苗,到有望对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本书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再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

媒体推荐

    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的科普书巾体会到创新的真谛。
    ——钟南山院士
    这是一本讲述科学研究的书,但是它又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真诚、富有感染力地表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陈凯先院士

作者简介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有机化学系,20世纪80年代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梁博士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两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一桩“赔本买卖”
  从抗艾滋病药物研发谈以人为本
第二章  人类与细菌的“军备竞赛”
  从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到新型复合抗生素的研发
第三章  为了一个没有河盲症的世界
  从伊维菌素谈以人为本的新药研发
第四章  遭遇“黑天鹅”的有准备之人
  保列治和保发止的发现
第五章  从后继专利药到更优专利药
  降压药依那普利的成功逆袭
第六章  当“头号杀手”遇上“头号大药”
  从胆固醇假说到他汀4S经典
第七章  “是药三分毒”的背后
  从原创的顺尔宁到它的仿制药
第八章  凝结中国科学家毕生心血的HPV疫苗
  从诺贝尔医学奖的基础研究到制药公司的创新产品
第九章  挑战新世纪的健康威胁
  从2型糖尿病到西格列汀
第十章  默沙东的中国缘
  从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到丙肝药物共同研发
第十一章  “不抗癌”的抗癌新药
  从肿瘤免疫疗法到帕博利珠单抗
后记

前言

  

    我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大部分内容,对于目前非常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好书。
    作者梁贵柏博士曾经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优秀科学家。梁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长期向业界前辈们学习的体会,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抗生素到抗癌生物药等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药物,以及它们跌宕起伏的研发过程。
    新药的创新,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也落后于印度和古巴等国家。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的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
    首先,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青霉素的产业化,艾滋病、河盲症药物的研发一样。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其次,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偶然发现一只黑天鹅不放过,更深入观察,就得出天鹅不等于白天鹅的结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再次,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君不见,在本书提到的创新药物中,有哪个不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创制成功的?我和台湾地区的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15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25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三年前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但看了这本书,我们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看到曙光,坚持下去就可能胜利!最后,精益求精。20世纪80年代,卡托普利已经是非常好的降血压药物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常有白细胞降低及皮疹的副作用,科学家继续努力,更有效而且副作用小的依那普利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问世了。
    对于从事药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温故知新的书。现代医药研发从磺胺、青霉素到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经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集中体现了生物工程技术最前沿的突破性成果,以及这些看似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突破如何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健康领域,为人类造福。
    对于政府官员、单位领导和企业家来说,这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有大局观念的书。从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开始,一直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只要是老百姓急需的药物,哪怕价格低,甚至没有利润,都要研发!
    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作者用非常通顺的语言,清晰地讲述了新药研发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作者的文字素养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21世纪的新药研发仍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的投入,还需要有更多像《新药的故事》这样优秀的科普书籍问世,从而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使医药创新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7月11日

后记

  

    《新药研发的故事》出版后,两次印刷均已售罄。读者的热烈反馈让我看到了中国新药研发的希望,也注意到了中国医药学科普与国外存在的差距。
    人类的健康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纵观历史,我们已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进步。
    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砥砺前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遗产。现代科学的到来,尤其是分子科学的发展,把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医药工业的“圣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抗生素”,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抗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到90年代的“抗病毒”,再到眼下的“抗肿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药工业的“圣杯”几乎肯定会转向以研究老年退行性疾病为主的“抗衰老”。
    曾经杀人无数的“瘟神”在显微镜下原形毕露,抗生素的发明使我们对这些无孔不入的“小东西”从勉强有“招架之功”转变为有“还手之力”;曾经肆虐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面前一败涂地,成了特殊病毒实验室里才有的“濒危物种”;30年前还闻所未闻,只能临时标记为“非甲非乙”的丙肝,如今已有了不止一种治愈率接近100%的“神药”……
    而谈到癌症,这个如今还会给很多人带来恐惧的“众病之王”正在逐渐转变为可预防、可治疗、可维持的慢性疾病。近几十年来,致癌机理的研究成果为研发可以预防女性官颈癌的HPv疫苗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内窥镜和影像筛查把某些癌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一代又一代靶向治疗药物的相继上市,肿瘤免疫疗法的突破性进展,细胞疗法的日趋成熟与便捷……除了少数几种恶性癌症之外,大部分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都在持续下降。我们有理由相信,谈癌色变的日子正在离我们远去。
    人类的健康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事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据联合国统计,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70亿,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不堪重负,粮食、水、电、燃料及多种能源都已经或将要面临短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持续大面积的工业化(包括农业现代化),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我们全人类的集体智慧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
    2002年11月,中国南方发生了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起各国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共有1万多个病例,造成了37个国家的774人死亡,死亡率接近lO%,中国的患者和死亡人数占绝大多数。
    2014年8月,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了埃博拉病毒疫情。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影响到多个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几个主要国家共记录了近3万个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死亡人数超过1万。
    在全球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局部控制这样的疫情暴发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只要有几天的潜伏期,致病源就很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闭关自守而幸免。 “后抗生素灾难”的说法已经提出10多年了,很多人也许已经淡忘了,但它正在悄悄地降临,而中国极有可能是这场“灾难”的主战场之一。我们中国制药人对这场渐渐逼近的“后抗生素灾难”应该有怎样的担当?中国的制药人难道仍旧只能是旁观者或者快速跟进的后续部队?我们能否站在第一线,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新药研发才刚刚起步,肯定会有误区,难免要走弯路,但是我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药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有了巨大的积累。基于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人才与物资储备,国内研发型制药企业完全可以组建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应有尽有。风险投资市场尽管还不完善,但发展迅速,活跃异常,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监管部门与国际接轨指日可待。再加上世界领先的开放型制药技术平台公司,中国新药走向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医药健康行业中来,带来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但是,关于新药和新药研发的书籍却很少,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与英文媒体相比,中文媒体在科普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我自己能在这方面为中文读者做一点小小的贡献,甚感欣慰。 科普大致可以分成大众科普和高级科普两类。大众科普面向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高级科普则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但非本专业的读者。《新药研发的故事》第一版属于高级科普读物,写给医药界同仁和有志于医药事业的工作人员,让进入医药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多地了解新药和新药研发。您面前的这本新版《新药的故事》在大众科普的方向上做了一些努力,添加了人文故事,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关心和了解新药的来之不易,以及新药研发对于人类健康未来的重要性。 我的初衷没有变,那就是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这些成功的故事里,学到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严谨的科学思想,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新版《新药的故事》跟大家见面,同样离不开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鼓励、帮助和支持,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鸣谢。 梁贵柏 2019年3月于上海